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嶽武穆祠

(江蘇泰州古蹟)

鎖定
嶽武穆祠是位於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泰山公園內為紀念岳飛的寺廟。
中文名
嶽武穆祠
地理位置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泰山公園內
開放時間
早9:00-午5:00

目錄

嶽武穆祠歷史

嶽武穆祠位於泰州海陵區泰山公園內嶽阜(也稱泰岱,俗稱泰山)之巔。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泰州兵備副使舒大猷以原泰山祠改建而成,奉祀岳飛(曾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岳飛諡武穆。後改諡忠武。遺有《嶽武穆集》)。
岳飛手跡碑刻 岳飛手跡碑刻
大殿前有月台,殿外東、北、西三面有迴廊相通。殿中供岳飛塑像兩尊。萬曆三十一年(一六零三),泰州兵備副使張鳴鶚重建。因泰山山體滑坡、白蟻侵蝕,加上年久失修,相關部門經檢測確定嶽武穆祠為危房,二零零九年六月對該祠進行落架修繕復原,將沿用朱門、黃牆、筒瓦的江南寺廟風格,重塑祠內原供奉的十九尊嶽王及其部下的塑像,碑廊上刻岳飛生平故事。嶽武穆祠主體建築被架空,其下新建佔地四百八十平方米的單層建築,內設文物展廳,展示岳飛父子自畫像,及鄭板橋、高鳳翰等歷代文人雅士的手跡墨寶。
工程由蘇州香山古建有限公司承建,先拆嶽武穆祠地面方磚和大堂佛台,接着是屋頂瓦片,然後是木架,最後拆四周牆壁。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四日,泰山嶽王廟修繕施工人員拆到大殿東牆時,在鏟去表面的紙筋灰後,在南北向的中間離地約零點五米高的位置發現了品字形嵌在牆裏的三塊石碑。大小相似,長約九十釐米,寬約三十釐米。石刻字跡經專家認定,其中兩塊為岳飛手跡,另一塊為清順治年間石刻。這一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地方文史專家認為,應是文革中有關人士怕其被破壞,將它們藏在了岳廟牆的泥灰裏面。因年代久遠,石碑表面模糊,所刻的具體內容難以辨認。古碑進一步清理後,經文物工作者多方研究、考證,確認石碑上刻文字均為行書,第一塊一半空白一半刻有岳飛手跡;第二塊右半部所刻內容與字跡與第一塊碑相同,左半部為清代書法家王鐸所寫的跋文的上半篇;第三塊則刻有王鐸跋文的下半篇。

嶽武穆祠有關記載

民國《泰州志》、《吳陵野紀》載有《清武穆嶽王手跡跋》全文:
武穆王隸宗漢,為許虎侯書;行書宗王與顏,為某通判學士書也。書中若勉力王事,又洪井營寨畢始入長沙,且見平敵記遜謝不敢言功三牘,予自大金吾文蓀王君處閲宋秘帖覯焉,移札匡六詞林嶽君鈎勒之 (匡六嶽王后裔)。字勢古雅剛正無 甚工。然嶽王為人足耗星磨日,不當以字論也,予前所撰論核矣。使武穆不蚤亡,高宗蚤薨,收死灰以噓之,起斃一檜如腐田鼠,黃龍一方將□□不遑矣。蓋天不欲興宋若觀火不愛宋不愛武穆。假如當時即不生奸檜,嶽王詎能綿國活人掣天意不割宋於渡江百餘年哉!今晰遺牘王事勉勉,洪井亦不暇逸記文不欲言功,嗚呼,泰岱將折一石,豈能牢扶歟?雖然武穆之人社稷培覆存沒之人也。山無虎,山下且轂交蹄劘;水無龍,舟子飽稻飫豕,視水無有恐慄。故亡宋不待海颶沉舟之時,王死之日根穿皮蠹,天意已自明白矣。夫王手跡夫矯霆震之氣,尚勃勃有生存者焉。彼弄柔翰修詞家何論乎?
順治八年辛卯三月二十三日齋沐趙敬豫州王鐸
王鐸跋文證實了岳飛行書字跡是寫給某通判學士的信札,同時透露了岳飛手跡的來源。原來王鐸平生景仰岳飛,一次在王文蓀處的宋朝秘帖內發現岳飛信札密帖,趕緊通知岳飛的後人嶽匡六勾描下來。隨後王鐸特地寫了跋,以紀念和説明此事,後與岳飛手跡一道刻碑。據史書記載,泰州嶽武穆祠共有七塊古石碑,加上此次修繕中新發現的兩塊岳飛的墨跡石刻,已發現其中的六塊。岳飛信札究竟是什麼內容?王鐸、嶽匡六與泰州有什麼關聯?古碑如何為泰州岳廟所藏?有待專家進一步發掘、研究。
嶽武穆祠落架修繕復原工程二零一零年春上全部竣工。大門上方兩側為麒麟送子磚雕。檐頭圖案為虎,滴水上的花紋是鯉魚跳龍門。在西側的扁鵲殿院內出土的“朝暉”、“夕月”兩塊漢白玉門額,現分別鑲嵌於嶽王殿迴廊東、西兩側拱門上方。下一步,嶽王廟將佈置內部的佛台、塑像、匾額、對聯等。重塑岳飛、岳雲、周侗以及岳家將等塑像。嶽王廟初定於二零一一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嶽王生日這天正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