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嶽建華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礦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嶽建華,男,196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山東濟寧人,博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礦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嶽建華於1986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並獲海洋地質系海洋物探專業學士學位;1991年、1997年先後在中國礦業大學取得“應用地球物理”和“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碩士、博士學位;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授;1998—2001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2000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2000年9月 —2003年3月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助理;2003年4—2003年12月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2004年1月—2007年11月任中國礦業大學科學技術處處長;2007年11月—2012年4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兼任“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秘書長;2013年5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學科建設處處長;2022年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1-2] 
嶽建華主要研究方向為煤炭電法勘探,礦井地球物理,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 [3] 
中文名
嶽建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12月
畢業院校
中國礦業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
性    別

嶽建華人物經歷

1964年12月,嶽建華出生。
1986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並獲海洋地質系海洋物探專業學士學位。
1991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取得“應用地球物理”和“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碩士。
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授。
人物照
人物照(5張)
1997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取得“應用地球物理”和“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博士學位。
1998—2001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
1999年,入選江蘇省新世紀"333"人才工程。 [4] 
2000年,被確定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煤炭行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4] 
2000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
2000年9月—2003年3月,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助理。
2003年4—2003年12月,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
2004年1月—2007年11月,任中國礦業大學科學技術處處長。
2007年11月—2012年4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兼任“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秘書長。
2013年5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學科建設處處長。
2022年,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1-2] 

嶽建華主要成就

嶽建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嶽建華一直從事煤炭電法勘探、礦井地球物理勘探理論與技術研究和煤礦防治水工程實踐,早在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國內外首次提出巷道影響下全空間穩恆電流場理論,奠定了礦井直流電法勘探的理論基礎;創新性解決了多匝小回線瞬變電磁探測的理論問題,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2020年度十大代表性成果之一;主持完成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煤礦突水、火災等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推動礦井地球物理從探測走向監測,為透明地球和智慧礦山建設提供了地質保障技術手段。 [2] 
  • 承擔項目
據2023年9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官網數據,嶽建華主持或主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項目、煤炭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縱向科研課題20餘項。 [4] 
項目來源
項目名稱
時間
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重大科技示範
城市深地空間利用探(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
2020-2023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礦井多匝小回線瞬變電磁法理論基礎的研究
2017-2020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煤礦突水、火災等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2013-2016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礦井老空區與構造彈性波探測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究
2007-2010年
973計劃項目專題
多相態多尺度裂隙煤層的地震波場仿真與成像方法
2006-2010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含導水構造的瞬態電磁響應特徵與突水探測基礎研究
2008-2010年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巷道影響下全空間瞬變電磁場三維數值模擬方法及其分佈規律研究
2007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突水預測的礦井直流電法勘探理論與技術
2001-2003年
資料來源: [3] 
  • 學術論文
截至2023年4月,嶽建華在中國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 [5] 
發表論文(部分)
作者
論文名稱
刊物
時間
嶽建華、楊海燕、蘇本玉、李鋒平、劉志新、姜志海、宋雷
礦井張量電阻率法理論基礎研究
煤炭學報
2020年
劉世蕾、張瑩、嶽建華
Simulink在瞬變電磁場暫態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煤田地質與勘探
2020年
薛國強、陳衞營、武欣、郭文波、嶽建華、於景邨
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研究進展
中國礦業大學學
2020年
楊海燕、嶽建華、李鋒平
斜階躍電流激勵下多匝小回線瞬變電磁場延時特徵
地球物理學報
2019年
展新忠、嶽建華、陳川、楊勇、張河瑞、張博文
新疆西天山喇嘛蘇外圍銅礦牀花崗質巖鋯石LA-ICP-MS U-Pb測年及地質意義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年
楊海燕、李鋒平、嶽建華、劉旭華、趙海嬌
基於“煙圈”理論的圓錐型場源瞬變電磁優化反演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6年
楊海燕、嶽建華、徐正玉、張華、姜志海
覆蓋層影響下典型地-井模型瞬變電磁法正演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6年
邰偉鵬、嶽建華、鄧育、陳業斌、秦鋒
空間近似關鍵字反遠鄰查詢
電子學報
2016年
劉盛東、劉靜、嶽建華
中國礦井物探技術發展現狀和關鍵問題
煤炭學報
2014年
胡博、嶽建華、於潤橋
巷道對全空間瞬變電磁場影響的邊界元數值模擬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3年
楊海燕、嶽建華
地下瞬變電磁法全區視電阻率核函數算法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3年
邰偉鵬、嶽建華、方木雲
一種新的三環網絡TL(N;1,s,s+1)直徑求解方法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2年
於業斌、嶽建華、鄧帥奇
高阻層狀煤質中電磁波傳播特性研究
工程地球物理學報
2011年
資料來源: [3] 
  • 出版專著
據2023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官網數據,嶽建華出版專著3部。 [4] 
出版專著
作者
專著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楊海燕、嶽建華
《礦井瞬變電磁法理論與技術研究》
科學出版社
2015年9月
李志聃、劉樹才、嶽建華
《電法勘探數字解釋基礎》
煤炭工業出版社
1995年
高培澤、嶽建華
《煤田重力與磁法勘探》
煤炭工業出版社
1990年
資料來源: [3] 
  • 科研成果獎勵
據2023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數據,嶽建華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獲江蘇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其他學術獎勵10多項。 [1]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獲獎時間
雙系開採井田採空積水綜合探測與立體防治技術研究
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
煤田巖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與應用
山東省煤炭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
煤田巖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與應用
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
煤田三維地震資料微機可視化與解釋系統的研究
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
煤田三維地震資料微機可視化與解釋系統的研究
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
煤礦突水構造礦井瞬變電磁探測技術研究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2006年
廢棄礦井高強滲流水害綜合治理技術與礦井安全生產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
煤礦防治水礦井物探技術與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
礦井直流電法勘探理論與技術推廣應用
國家煤炭工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0年
礦井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技術應用研究
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
直流電法數據處理及解釋系統
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
礦井直流電法勘探理論與技術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
資料來源: [3] 

嶽建華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截至2020年8月,嶽建華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70餘人。 [6] 
  • 出版教材
據2023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官網數據,嶽建華出版教材3部。 [4] 
出版教材
作者
教材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劉樹才、嶽建華、劉志新
《煤礦水文物探技術與應用》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嶽建華、劉樹才
《礦井直流電法勘探》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崔若飛、嶽建華.
《煤田地球物理導論》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1994年
資料來源: [3] 

嶽建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22年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3年
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
徐州市勞動模範
2003年
中國教育基金會孫越崎青年科技獎
資料來源: [2]  [4] 

嶽建華社會任職

時間
社會任職
2022年12月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第四屆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
SEGD&P專委會委員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物理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蘇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D&P專委會委員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電磁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煤炭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煤田地質與勘探》、《煤炭科技》、《能源技術與管理》編委
資料來源: [1-2]  [7] 

嶽建華人物評價

嶽建華是中國礦井直流電法勘探、礦井瞬變電磁勘探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評) [1] 
嶽建華推動礦井地球物理從探測走向監測,為透明地球和智慧礦山建設提供了地質保障技術手段。(中國礦業大學 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