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雞吳山

鎖定
吳山在寶雞縣新街鎮轄區內,距新街鎮約十幾華里,距市區約40公里。 在陝西隴縣西南,與寶雞市境交界處。又名嶽山、吳嶽、汧山、西鎮山。 [1] 
中文名
寶雞吳山
外文名
Baoji Wu Shan
別    名
嶽山
別    名
吳嶽
汧山
西鎮山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寶雞市
歷史沿革
吳山 原名好山,亦稱嶽山、吳嶽,位於寶雞市寶雞縣新街鄉西北的廟川村。
寶雞為古雍州之地,吳山為古雍州第一大名山。其山山勢巍峨,高峻清秀,叢林蒼鬱,雲海坦蕩。《山海經》稱:“吳山之峯,秀出雲霄,山頂相軒,望之常有海勢。”
寶雞吳山 寶雞吳山
吳山歷史悠久,《尚書》曾載;“禹貢異好吱呀,即此山也。”《周禮》亦云:“山鎮曰嶽,謂吳山為西嶽,華山為中嶽。”西嶽即吳山,吳山因山勢奇秀,雲煙繚繞,歷代帝王皆以為尊而祭祖。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被封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間封為天嶽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封為應靈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封為成德永靖王。歲時祭掃,清代襲因,每逢祝典祭皆遣大臣祭之。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月,欽頒袁翰額曰:“五峯挺秀”4字,刻石碑立於廟院。
吳山峯巒連綿,有17座。其中以鎮西峯、大賢峯、靈應峯、望輦峯和會仙峯最為著名。鎮西峯位於其它四峯之中,卑而獨秀,諸峯列峙,被視為吳山主峯,歷代帝王賜封吳山之號,即為此峯。大賢峯位於鎮西峯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產然拱肅之狀,故之名大賢峯。峯右有四座山峯。靈應峯在鎮西峯之右。峯下有池,值歲天旱,鄉民在此祈禱雨水,每每靈驗而名。峯左有二小峯,右有一峯。會仙峯在靈應峯之南,層巒疊翠,林窈幽窕,時有高士逸人,遊棲於此,故名會仙。峯北有一小峯,南有四座小峯。望輦峯在大賢峯之左,秀出羣峯,形若北顧,好似有所企盼,故名望輦,左有幾座小峯。
吳山自隋以後,便有許多建築,是為歷代帝王祭掃方便而建。這些建築以吳岳廟為主,是一頗具特色的古建築羣。《隋書札記》記載: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正月,朝廷准許西鎮吳山造建廟宇,後歷唐、宋、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降敕增修,建築煥然一新,明王朝並遣官頒賜金香爐一座。永樂、正統年間,均有修建,永樂皇帝以後各帝登基,皆遣重臣祭掃。
吳岳廟在吳山下2公里處。廟宇鱗次櫛比,巍峨堂堂。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後五代時遭兵破壞,屢毀屢建,明代大為擴建,廟東5公里處還修有遠門殿。宮殿建築輝煌,亦甚壯觀。廟內的吳嶽塑像中堂而坐,文武大臣手持統板,肅立兩旁。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有的莊重嚴肅;有的陰鴛兇悍;有的沉毅果決。所塑士卒,有的稚氣未脱;有的蒼老削瘦;有的微微含笑;有的愁眉不展;有的默然豁達;有的茫然無措。立射、跪射的“武士”,則現出嚴肅認真的神情。山門前的陶馬,馬腳直立,四蹄攢動,馬耳短促,躍躍欲奔,正如杜甫的兩句詩中所説的“竹批雙耳峻,風人四蹄輕。”廟宇大門兩側有坐獅兩座,兩根盤龍鐵旗杆頂端鑄有二層方鬥,四角豎有四支小鐵旗,下垂四個鐵馬。每當夜深人靜,鐵馬烈風,頗有雄壯悲烈之氣。廟內建築分兩部分,東院有翠竹蓮池,西院欽差館。吳山還有御香亭、仰止亭、漱玉亭、振衣亭、嘯月亭、望海亭、珍珠娘娘廟等建築。漱玉亭翹溪水之旁,可觀直瀉而下的瀑布。嘯月亭頭的月照山陰。望海亭上遠眺秦川萬頃碧波。上有三十八盤,中有七十二司,水簾映日。天柱插空,乃吳山一大美景。
吳山不僅風景宜人,而且還有許多珍奇的植物、動物。爛漫的山花,婆娑的修竹,北山坡上的牡丹,橡林坡上的靈芝草、錦雞、白鶴、羚羊、黃羊、鹿等等,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
相關鏈接:紫柏山 寶雞天台山 午子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