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嶺南琴派

鎖定
嶺南琴派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其中有被譽為嶺南四大名琴的唐琴“綠綺台”、“春雷”、“秋波”、“天蠁”,此外還有“都梁”、“松雪”、“振玉”、“水仙”、“韻馨”、 “松風”、“中和”、“谷響”、“流泉”、“蕙蘭”等名琴,其形制、結構均保留了中國古琴的傳統特色。
嶺南琴派收集、編輯和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古典琴譜,著名的有16至18世紀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容慶瑞和林芝仙合編的《琴瑟合譜》、朱啓連的《鄂公祠説琴》等。而《悟雪山房琴譜》所收的50首琴曲,大多出自相傳為南宋皇帝避難岡州(今廣東新會)時遺存的《古岡遺譜》,其中的《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已成為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名曲。 [1] 
中文名
嶺南琴派
申報地區
廣州市 [1] 
主要作品
《蓼懷堂琴譜》

嶺南琴派背景介紹

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器樂的古琴藝術,在神州大地上的千百年流傳中,逐漸形成了多種流派,主要分佈在嶺南首府廣州及其周邊地區的嶺南派古琴藝術即為其中之一。
早在秦代,中原琴藝已傳入嶺南,至漢代逐漸在廣州興起,此後就出現了南北朝時期的侯安都,五代十國時期的陳用拙,明代的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一批有名的琴人。清代道光年間,以黃景星為代表的嶺南琴派開始形成且聲名漸顯,隨後雲志高、何洛書、鄭健侯等眾多有影響的琴人相繼而出,現當代代表人物則有楊新倫、謝導秀等。

嶺南琴派發展歷史

古琴琴曲的標題性,音樂結構的帶腔性,節奏上的非均分性,演奏上清、微、淡、遠的意境性,構成了嶺南琴派藝術上的基本特徵。打譜則是嶺南派古琴音樂傳承中極具創新精神的技藝,充分體現了琴人在處理口傳與“依譜尋聲”、流派傳統與琴人個性、音樂的整體與技術細節等關係方面的經驗和智慧。嶺南琴派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相比也有很大區別,具有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嶺南古琴藝術以其作為中華民族尤其是嶺南地域人文歷史和文化多樣化的見證所具有的寶貴价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上,嶺南古琴藝術曾幾經興衰。近一個世紀,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難學”、“難傳承”、“難遇知音”等原因,使嶺南古琴音樂又一度瀕於絕境,直至20世紀90年代,隨着廣東古琴研究會的成立,這門古老的藝術才又有了復興的跡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