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嶺北

鎖定
嶺北又稱漠北,漢時外長城,唐時燕然都護府即是此處。元時又稱嶺北行省,政治軍事中心和寧(即和林),統轄大體韃靼瓦剌地區。轄境包括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全境、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説直到北冰洋)、東與遼陽行省接壤,南隔大漠與中書省和甘肅行省轄境相接。
中文名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別    名
嶺北行省
行政區類別
行省
所屬地區
現分屬俄羅斯、蒙古、中國、哈薩克斯坦等
地理位置
今蒙古國全部
政府駐地
哈拉和林
氣候條件
氣候寒冷、地沃衍宜稼、多湖泊河流
著名景點
木憐道、帖裏幹道、納憐道

嶺北嶺北簡介

王惲《秋澗集·總管範君和林遠行圖詩序》:“國家興王地,據上游而建瓴中夏,控右臂而扼西域,盤盤鬱郁,為朔土一都會。”虞集《道園錄·送蘇子寧北行詩序》:“控制要害,北邊重藩。”“又嘗有大臣鎮撫經理之,富庶比于都會。士有不次之擢,賈有不資之獲,而僥倖之民爭趨之。”柳貫《柳待制文集·蘇志道墓碑文》:自予遊京竊從廷臣知邊事者一二言:“和林其地沃衍,河流左右灌輸,宜雜植黍麥,故時屯田遺蹟,及居人井臼,往往而在。蓋陰山大漠,益南數千裏,控扼形勢,此為雄要。”朱思本《貞一齋稿·和寧釋》:“和寧即哈刺禾林,乃聖武始都之地,今嶺北行省治所,常以勳舊重臣為之,外則諸王星布棋列,於以藩朔方,控制西域,實一巨鎮雲”
初中地理上講過亞歐大陸由於帕米爾山結的存在極大阻礙東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達歐洲,只能通過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隨着緯度半徑不斷減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區域,騎兵可以一路從嶺北杭愛山快速機動到喀山汗國境內,僅僅只有3000多公里,遠不如東漢首都洛陽到西域喀什的距離。
從嶺北出土的遺蹟以及突厥碑文證實漢唐等中原王朝曾在這裏設置過統治機構。 [1] 
明朝對蒙古(嶺北)封建主雖然也封以王位等,同時給印、授敕、賜衣,允許世襲,但並沒有改變蒙古貴族的封建遊牧制度。因此,蒙古各部的分裂狀態依然如故,這是蒙古各部不斷與明朝抗衡的重要原因。而後金皇太極繼位以後,為了確保對蒙古的控制,逐步地、然而也是堅定地在蒙古實行了劃分牧地、編旗設佐(佐領)、更定爵秩、軍令政令統一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君臣、主從關係。 [2] 
民國時期蔣經國1945年夏赴蘇聯談判時,斯大林曾對蔣經國説:“‘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嶺北),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他拿出了地圖,指着説:‘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 [3] 
中蘇對峙時蘇聯以蘇軍幫助蒙古國南方邊防為由在那裏駐軍。對中國來説,這片土地上的蒙古民族構不成威脅,但如果這片土地為強權所利用,則戰略威脅立竿見影:向東可抄東北戰區的後路,向南直接壓迫京畿重地,向西矛頭指向河西走廊,威脅通往新疆的後勤補給線,用一個蒙古壓迫中國的三個“北”,在中蘇對峙時期表現得尤為嚴峻,從蒙古起飛的“逆火”轟炸機,十幾分鍾就可以攻臨北京上空,迫使當時中國北方的防空差不多是枕戈待旦,不敢有絲毫鬆懈。
冷戰時期的蒙古(嶺北)是蘇聯的寵兒,是蘇聯面向東方的戰略前進基地,它使蘇聯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4] 

嶺北歷史背景

嶺北又稱漠北,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等省份以北,漠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自從秦朝起,“大漠”一詞就經常在史書中出現。漢朝時漢武帝派大將軍衞青將匈奴趕到“漠北”。後來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蒙古國的肯特山脈)。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降。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而還。杭愛山以北,中國人稱為“極北”,基本上被視為蠻荒地帶。
參考資料
  • 1.    《劍橋中國明代史》:“從外交意義上看很明顯的是,朱元璋在1372年企圖使自己成為整個元朝政治傳統的繼承人,即他既要繼承遊牧區,也要繼承漢人聚居地區。可以這樣認為,這是保護中國本部不受草原攻擊的唯一辦法。”
  • 2.    明朝滅亡:爭取蒙古的失敗  .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3-21]
  • 3.    蔣經國:《蔣經國日記》
  • 4.    張志坤:對中蒙關係不宜太過樂觀  .烏有之鄉網刊[引用日期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