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嶗山民間故事

鎖定
嶗山民間故事,流行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的民間文學,是嶗山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嶗山民間故事最早發生於遠古年代,明清時代,受嶗山民間傳説的啓發,蒲松齡創作出了短篇小説《香玉》和《嶗山道士》。嶗山民間故事情節曲折、感人,語言樸素、詼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石老人的傳説》《棗核兒》《嶗山的傳説》等。 [2] 
2006年10月,嶗山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2月入選首批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入選首批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2008年6月7日,嶗山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Ⅰ-55。 [4] 
中文名
嶗山民間故事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
遺產編號
Ⅰ-55
保護單位
青島市嶗山區文化旅遊產業協會

嶗山民間故事歷史淵源

嶗山民間故事,俗稱“拉呱”,是嶗山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在解放前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嶗山民間故事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從現已蒐集到的嶗山民間故事內容推斷,嶗山民間故事最早發生於遠古年代。據《山東省志·蒲松齡傳》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歲的蒲松齡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受當時嶗山民間傳説故事的啓發,以嶗山耐冬、牡丹和嶗山道士為題材寫成了短篇小説《香玉》和《嶗山道士》,這也是最早記載嶗山民間故事的文字。 [1] 

嶗山民間故事文化特徵

嶗山民間故事故事類別

嶗山民間故事包括傳奇故事、生活故事、愛情故事等,嶗山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愛情故事,這與嶗山人的性格和生長環境息息相關。嶗山人注重情感與家庭生活,對美好而純真的愛情格外向往。在嶗山美麗的山海間,青年男女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衍生了許多美好圓滿的愛情故事。
嶗山地區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圍繞着嶗山人和嶗山的萬物仙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仙與仙之間的愛戀。
主要有《鱔魚女和團魚郎》《梅花仙》《雙花仙》等。以《梅花仙》為例:故事講述了嶗山十位梅花仙中的梅娘和鯉:魚精李郎結緣相識的故事。他們相識於洞庭,成婚後回到嶗山與家人團聚,育有一子。後來他們的孩子以梅花為書,考取了功名,御賜他的母親、姨娘為“十梅仙”。
2.人與仙之間的愛戀。
主要有《人蔘姑娘》《鯉魚精》《參姑和巴哥》《蓮花媳婦》等。在《人蔘姑娘》中,苦娃受盡主人家的欺凌,卻遇到了善良的人蔘精山妹,兩人情投意合,但是財主賈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終賈仁喪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親,在山上到處撒下人蔘種子,過着安樂的日子。
3.人與人之間的愛戀。
主要有《牛媳婦》《鬼媳婦》等。在《牛媳婦》裏,梨花家把十八歲的梨花許給了六十八歲的老女婿,梨花的心上人王祥巧施妙計,讓老女婿娶了一頭牛回家,自己終是抱美人歸。 [5] 

嶗山民間故事藝術特色

嶗山地區的民間愛情故事多是從生活中得到靈感,在日常生活的衝突與感悟中構建而成,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1.個體形象的鮮明性與類型化。
在嶗山地區眾多的愛情故事中,善惡兩種角色的區分度十分明顯,出現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兩種類型化人物,體現了“二元對立”的美學原則:
正面人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勤勞的窮青年窮青年飽受欺壓,但仍頑強生存,勤勤懇懇;一類是善良的仙子,仙子同情窮青年,或是現身相助,或是以身相許。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哥、參姑(《參姑與巴哥》)、小智、牡丹(《牡丹仙子》)。
反面人物主要是兇惡的地主類人物。 地主嫉妒窮青年的奇妙際遇,用惡勢力搶奪仙子或仙子的法寶(關係着仙子的性命)。反面人物的判定還體現在名稱上,如《人蔘姑娘》中的反面人物“賈仁”就是一個假仁假義,用心險惡之徒。(《仙胎魚的故事》)中的“吳閻王”就是一個扼殺別人幸福,到處帶來災難的大奸大惡之徒。
在這種鮮明的人物的對立中,人物的性格顯得格外集中。但是,這種鮮明性和類型化並不是一種單一的重複,在這種類型化中,個體形象又是鮮明的。比如巴哥、小智、柴郎雖然都是類型化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生活背景與性格:貧苦,善良,勤勞不息;但是卻同中有異,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書生、長工、家奴,性格有的剛烈、有的執着,使讀者不會把他們相混淆。
2.傳統愛情母題的影響。
在民間愛情故事中,經常看到傳統的愛情母題對於嶗山民間愛情故事的影響。比如“人化物”這一主題,在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兩人化蝶的結局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這樣的情節同樣在嶗山的民間故事中得到了沿用。許多嶗山的民間愛情故事都借用這一情節來豐富自己的內容。比如《參姑與巴哥》中兩人變成了鳥,《仙胎魚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先是變成了並蒂蓮,然後又變成了仙胎魚等等,《雙花仙》中楊生和牡丹最後都變成了花仙。這是一種對傳統母題的繼承,同時又加入了當地獨特的風物特色,充滿了創造力和濃郁的嶗山氣息。
3.嶗山精神的滲透。
通過嶗山地區的愛情民間故事,嶗山人民傳達給讀者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同時也透出嶗山勞動人民的堅韌與勇敢。嶗山人民塑造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這些人雖然陷於困境,但是絕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和愛。在《鯉魚精》的故事中,秋波的父親知道自己的女兒和鯉魚精私定了終身,派人把灣水煮沸,將鯉魚分食各家。秋波得知自己的心上人被鄰里分食,收骨重造了心上人的肉身,夜夜淚泣,最終鯉魚精復活,兩人相守。事實上,現實總是殘酷的。嶗山人也並不是一味樂觀,給自已構建一個“ 烏托邦世界”。在嶗山的民間故事中,對現實的殘酷也多有體現,但嶗山人並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羣眾不願意看到世間出現如此慘烈的悲劇,希望美好的事物永遠圓滿,因此他們按照生活的原貌描繪出這些人間悲劇之外總是加上一些光明的尾巴,以寄託自己的理想”。嶗山人給每一個悲劇的故事都加上一個“光明的尾巴”,比如在《仙胎魚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被吳閻王逼得走投無路,最終雙雙跳下了山崖,但是嶗山人不希望有情人就這樣在世上消亡,於是讓他們化身成了一對對永不分離的仙胎魚。嶗山人將自己那種樂觀向上,對生活的愛和希望都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民間故事中。 [5] 

嶗山民間故事表現形式

“嶗山民間故事”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 [6] 

嶗山民間故事傳承保護

嶗山民間故事傳承價值

嶗山民間故事具有鄉土大眾文化與山海文化交匯相融的特徵,並在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相互滲透中不斷演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7] 

嶗山民間故事傳承人物

張崇綱,男,1935年生,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張家下莊村人,小學畢業, [8]  他是青島市市級傳承人。 [9]  他從小喜歡聽民間故事,歷時35年先後26次到深山採風蒐集整理嶗山民間故事,出版了上千萬字的嶗山民間故事,讓嶗山民間故事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嶗山民間故事保護措施

自1981年3月至1991年5月,原嶗山文化部門先後24次組織了418人次深入偏遠的山村、漁村實地採風,十餘年中,他們走訪了2000餘位能講會説的老農民、老漁民和林場工人,蒐集了4000餘個民間故事,完成了《嶗山民間故事全集》的編纂工作。 [11] 
自1983年以來,原嶗山縣(區)的文化部門,組織了大規模的民間採風活動,共蒐集到涵蓋神話、歷史人物傳説、宗教人物傳説、風物傳説、動植物傳説、鬼狐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典故等17個門類的5600餘個民間故事,先後編印出版了《嶗山民間故事全集》《青島海洋民間故事》等22個民間故事專輯,其中2007年6月出版的《青島海洋民間故事》是青島地區有史以來第一部以海洋為題材的民間故事集。 [2] 
2011年7月5日,嶗山區申請認證了保護“石老人”的方案,並獲批30萬專項資金先期進行“石老人”的勘測工作。 [12]  嶗山區還嘗試將嶗山故事做成連環畫,先後出版了《嶗山歷史故事連環畫》《嶗山民間故事連環畫》等,以便於青少年讀者閲讀。 [1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獲得“嶗山民間故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嶗山民間故事”項目保護單位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青島市嶗山區文化旅遊產業協會。 [17] 

嶗山民間故事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4年5月,嶗山區文化局、教體局舉辦了嶗山民間故事演講大賽,邀請市民來講“嶗山故事”。經過篩選,104位市民攜帶104個在民間流傳的嶗山故事獲得參賽資格,他們中年齡最大的77歲,最小的只有4歲。 [15] 
2017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非遺優秀故事會環節上挑選了嶗山民間故事,以講故事為主要形式,對山東省優秀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進行生動詳實的描述的同時,傳播齊魯優秀傳統文化。 [16] 
榮譽表彰
嶗山民間故事中的民間故事被國內三十餘家報刊選載。《嶗山茶》《嶗山誌異》《嶗山的傳説》等作品集先後獲得十幾項省級以上大獎。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