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嵐河

(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鎖定
嵐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因源於嵐縣而得名嵐河,又嵐縣為古嵐州地,亦名嵐州河。 [2]  《嵐縣誌》稱:“綠水河” [4]  ,發源于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北河口鄉馬頭山腳下,上源亦稱嵐城河,有普明河、上明河、襯會河等較大支流,經嵐縣、婁煩2縣,在婁煩縣下靜遊村匯入汾河。河長56公里(《呂梁地區志》稱呂梁市境內(即嵐縣境內)境內56.7公里 [4]  ),流域總面積1146平方公里。 [4] 
嵐河中下游經黃土高原溝壑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年均侵蝕模數4890噸/平方公里。年均輸沙率177公斤/秒,年均輸沙量557萬噸。 [3] 
嵐河流域主要在嵐縣境內,佔嵐縣的大部分,得河之益尤多。流域內建有蛤蟆神水庫、上明水庫、嵐城水庫,並配套了嵐城灌區(灌溉9100畝)、蛤蟆神灌區(灌溉面積3000畝)。 [6] 
中文名
嵐河
別    名
嵐州河、綠水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部
流經地區
山西省嵐縣、婁煩縣
發源地
嵐北部馬頭山下之冰冷溝
主要支流
嵐城河、普明河、上明河、襯會河、南川河
河    長
56 km
流域面積
1146 km²
平均流量
0.64 m³/s
河    口
婁煩縣靜遊鎮下靜遊村

嵐河幹流概況

嵐河河道走向

嵐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嵐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嵐河,正源為嵐城河(又稱嵐河北支 [3]  ),源出嵐縣嵐城鎮北部(原屬河口鄉)馬頭山下之冰冷溝,流經嵐城、東土峪、至東村,普明河、上明流、嵐城河、襯會河在東村附近會合後始稱嵐河(即嵐河干流)。以上河段長34.5公里,流域面積269.2平方公里,縱坡9.56‰ [3]  。嵐河干流流經天簾匯入班井河,南白家莊匯入翟家溝河,下馬鋪匯入下馬鋪河,荊峪堡匯入蘆子河,由曲立村東石門子入婁煩縣境。嵐河干流長18.5公里,流域面積158.6平方公里,縱坡1‰,泥沙河牀,寬100米以上。 [3]  嵐縣境全長51公里 [1]  ,流域面積1061.47平方公里 [1]  (《呂梁地區志》稱呂梁境內1055平方公里 [4]  ),佔全縣總面積的70%。 [3]  [1] 
嵐河經石門子峽口至婁煩縣步鬥村入婁煩縣境,納南川河(龍泉河),經上靜遊,在下靜遊匯入汾河。婁煩縣境全長5公里。河牀寬150米,水面寬20米,徑流量每秒0.64立方米,系長流河。流域面積6000公頃。 [2] 
嵐河嵐縣嵐城鎮段 嵐河嵐縣嵐城鎮段
支流普明河匯入嵐河處 支流普明河匯入嵐河處
嵐河嵐縣縣城段 嵐河嵐縣縣城段
嵐河婁煩縣步鬥村段 嵐河婁煩縣步鬥村段
嵐河入汾河處 嵐河入汾河處

嵐河河道特徵

嵐河在嵐城以上為石質河牀,寬30米,水流較豐;嵐城以下為卵石河牀,寬70米,河水滲漏,水流細弱,甚至斷流。清水河以下為泥沙河牀,寬達100米,水流復出地面為常流河。嵐城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51.86萬立方米,清水流量為0.1~0.3立方米/秒。 [3] 

嵐河水文特徵

嵐河各支流源頭多為基岩裂隙水,在山麓流出地面流入礫石河灘後大部分滲入地下,至礫石盡處復出地面成為常流河,其豐、枯與通、斷受氣候、季節變化影響很大。據《嵐縣誌》,嵐河年徑流深67.4毫米,年徑流模數2.14升/秒公里。年徑流量7688萬立方米。一日洪水量平均534.5萬立方米,最大為1814萬立方米(1958年7月16日),最小為57.80立方米(1965年4月22日)。清水流量1.1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為2.44立方米/秒。洪水期集中在8月,佔年徑流量的38%。枯水期集中在5月,佔年徑流量的3%。年均侵蝕模數4890噸/平方公里。年均輸沙率177公斤/秒,年均輸沙量557萬噸。 [3] 
據《呂梁地區志》,嵐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668億立米,年平均輸沙量為547萬噸。該河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平水期流量僅有1.8立米/秒,洪水期流量為170立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879立米/秒(1958年)。 [4] 

嵐河主要支流

普明河嵐縣縣城段 普明河嵐縣縣城段
普明河,為嵐河西支,源出灰灰山下之艾蒿溝,東流至敦厚,匯入東、南2源,流至王獅附近匯入石橋河、長門河、府台河、亂石河,至普明附近又匯入小萬河、後溝河、瓦窯河,在東村西南與上明河合流後匯入嵐河干流。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369.6平方公里,縱坡7.16‰。新村以上為石質河牀,寬20米,水流較豐;新村以下為卵石河牀,寬50米,滲漏嚴重,成為潛流;普明以下為泥沙河牀,寬100米,潛流復出地面,成為常流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405.97萬立方米,102清水流量為0.26~0.675立方米/秒。新中國建立後修了蛤蟆神水庫及灌渠。 [3] 
上明河,為嵐河中支,源出大沙壑東南麓,流經顧尾頭、上明、斜坡,在東村與普明河匯合後流入嵐河干流。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136.7平方公里,縱坡13.8‰。顧尾頭以上為塊石河牀,寬20米;顧尾頭以下為卵石河牀,寬40米,滲漏嚴重,往往斷流;上明以下為泥沙河牀,寬80米,水流復出地面,成常流河。多年平均徑流量956.9萬立方米,清水流量0.14~0.457立方米/秒。新中國建立後修建上明水庫,現已淤平。重要支流有野峪河、黃嶺溝河、甕子溝河、合會河等。 [3] 
襯會河嵐縣縣城段 襯會河嵐縣縣城段
襯會河,為嵐河東支,源出後馬宗寨子山,流經鍾家溝、梁襯會、牛灣子等村,在東村東北匯入嵐城河。全長23公里,鍾家溝以上為卵石河牀,以下為泥沙河牀,寬20米左右,水流細弱,甚至斷流,汛期方能滿牀。 [3] 
嵐河支流南川河下流龍泉川嵐縣靜遊鎮上龍泉村段 嵐河支流南川河下流龍泉川嵐縣靜遊鎮上龍泉村段
南川河(下游婁煩縣境內稱龍泉河),在嵐縣南部山區,為嵐河南支,有南、北2源,南源稱南道溝,源出後山東麓,流經冀家莊、寧家灣、車道坡至梁家莊,長13.7公里。北源稱北道溝,源出後山北麓之白樺宇,流經近周營、索家坡、袁家村、草城至梁家莊,長13.5公里。兩源在梁家莊會合後,流經郭家莊東入婁煩境,始稱龍泉河(因河川有上、下龍泉兩村,故名 [2]  ),流經靜遊鎮龍泉川全境(境內長7.5公里,寬50米 [2]  ),在石門子東南步鬥村 [2]  匯入嵐河。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河牀上游為塊石,中下游為卵石,寬20至30米。南道溝水源較豐,常年有水;北道溝源頭有水,中下游為季節河;梁家莊以下因石灰岩滲漏,潛入地下,至龍泉復出地面。多年平均徑流量833.48萬立方米,清水流量僅0.01立方米/秒。 [3]  系季節性河流。 [2] 

嵐河治理開發

蛤蟆神水庫 蛤蟆神水庫
蛤蟆神水庫,在呂梁市嵐縣王獅鄉蛤蟆神村嵐河西支普明河上,1972年7月動工,1975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59平方公里。壩高26.5米,頂寬4米,長335米。庫容624萬立方米。正常水位21.5米。投工59萬個,投資144萬元,設計灌溉面積3萬畝,養殖面積300畝。共完成土石方48萬立方米。 [5] 
上明水庫,在呂梁市嵐縣上明鄉嵐河中支上明河上,1958年5月1日動工,1959年7月1日竣工。控制流域面積66.8平方公里,壩高13米,庫容640萬立方米,投工20萬個,投資10萬元,共完成土石方50萬立方米。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水庫淤積,於1982年廢棄。 [5] 
嵐城水庫 嵐城水庫
嵐城水庫,在嵐縣嵐城鎮嵐河正支上游幹流上。1959年11月動工,1972年6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壩高24米,頂寬4米,長600米。庫容60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20米,養殖面積700畝,設計灌溉面積2.5萬畝。投工108萬個,投資341萬元。共完成土石方85.6萬立方米。 [5] 
嵐城灌區,總乾渠全長860米,全部防滲。在總乾渠的尾部設分水閘,分東西兩乾渠。東干渠全長5.45公里,全部防滲,引水流量每秒0.5立方米;西乾渠全長14.25公里,已防滲11.69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立方米。在西乾渠2+427(樁號)處,分中乾渠,全長5.2公里,全部防滲,引水流量每秒0.5立方米。支渠共開挖38條,全長335公里,已防滲3.9公里。嵐城灌區於1966年11月動工興建,1967年12月竣工。共投工27萬個,投資133.5萬元。設計灌溉面積2.5萬畝,實際灌溉9100畝。 [6] 
蛤蟆神灌區,總乾渠全長1.44公里,全部防滲。引水流量每秒5立方米。在總乾渠的尾部建有分水閘,分南北兩乾渠。北乾渠未建,南乾渠全長13.83公里,已防滲8.7公里。分水流量每秒1立方米。乾渠以下建有支渠13條,全長3.5公里。蛤蟆神灌區於1977年11月動工,1979年7月竣工,共投工40萬個,投資60萬元。控制灌溉面積1.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3000畝。 [6] 
參考資料
  • 1.    自然地理  .嵐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7]
  • 2.    婁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婁煩縣誌:三晉出版社,2018:151-152
  • 3.    嵐縣誌編纂委員會.嵐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01-103
  • 4.    呂梁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呂梁地區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0:58.
  • 5.    嵐縣誌編纂委員會.嵐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97
  • 6.    嵐縣誌編纂委員會.嵐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