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崗扎日

鎖定
崗扎日(KangzhagRi),海拔6305米 [1]  ,位於北緯35.5度,東經89.5度。是可可西里山最高峯。聳立在可可西里核心區,終年積雪。崗扎日海拔較高,降雪多年不融化,逐漸積壓,由於重力的作用慢慢向山坡下方移動。冰川的下移力量巨大,裹帶着冰塊和岩石與山體表層的岩石磨擦,就形成了擦痕。
中文名
崗扎日
位    置
青藏高原
海    拔
6305 m
所屬地區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崗扎日地質起源

岩石是打開地質年代的鑰匙。其中,化石更是地質年代的地圖。科考隊員、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建國博士拿着地質錘,敲過了可可西里山崗扎日的許多山頭。他介紹説,在西金烏蘭湖、移山湖一帶發現了具有洋殼性質的蛇綠混雜岩,並發現了大量的放射蟲和海綿化石,其時代可確定為早石炭世-早二疊世,這是這一帶目前發現的最老地層。這表明,早在3億年前,可可西里地區就已經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了。

崗扎日物種發展

到了晚二疊世-早三疊世,崗扎日已屬於相對穩定的濱海和淺海環境。科學家在這時的灰岩層中發現了早三疊世的雙殼類、腕足類、有孔蟲等化石。到中、晚三疊世發生大規模海侵,發現了晚三疊世的雙殼類、腕足類、有孔蟲等類化石。

崗扎日地貌

崗扎日景色 崗扎日景色
“侏羅紀末,燕山運動使中特提斯兩側的陸塊碰撞、隆起成陸。”此後的白堊紀(約1.4億年前),可可西里地區以山間湖盆廣佈的面貌出現。在盆地中沉積了紅色碎屑岩層,其中發現有非海相雙殼類動物羣化石。始新世(4500萬年前)時,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導致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在可可西里地區形成了寬緩褶皺、沖斷及走滑斷層。,可可西里地區地層有些缺失不全,但目前所見地層中的化石門類卻十分豐富,從石炭紀到第四紀均有代表性化石存在,如早石炭世和早二疊世的發射蟲,晚二疊世的有孔蟲,早三疊世的雙殼類,中、晚侏羅紀的雙殼類、菊石、藻類,早白堊紀和中新世的非海相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大化石孢粉等。始新世的造山運動以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區,隨着青藏高原的整體隆起而抬升,往後並有明顯加快的趨勢。崗扎日遂以現在的面目呈現在人們面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