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崖城學宮

鎖定
崖城學宮,即崖州州學,亦稱孔廟、文廟,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城內中街,是中國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三亞市境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羣,佔地面積6798平方米,始建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現有建築佈局為清代(1636年—1912年)所建。 [9]  [14] 
崖城學宮坐北向南,從崖州城的南文明門沿着中軸線向北伸展,形成一組佈局嚴謹的建築羣,包括大成殿、崇聖祠、月台、東西廡、大成門、名宦祠、忠義祠、節孝祠、明倫堂、靈官祠、欞星門、泮池、藏書祭品庫等。崖城學宮保存了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廟中軸儀軌秩序,其木構架、建造材料、裝飾工藝、藝術色彩,真實反映了南方沿海地域傳統建築營造法,學宮的建造,在物質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性表徵。 [7]  [10] 
1990年1月17日,崖州學宮(崖城學宮)被列入三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9]  1994年11月2日,崖城學宮被列為海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13年,崖城學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中文名
崖城學宮
地理位置
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城內中街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6798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9:00—17:00(週二至週日)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293-3-591

崖城學宮歷史沿革

宋慶曆四年(1044年),崖城學宮始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郡守周鄺重修崖城學宮;淳祐五年(1245年),郡守毛奎將崖城學宮移於城西南。 [1] 
《乾隆崖州志》中文廟和儒學的位置、佈局  《乾隆崖州志》中文廟和儒學的位置、佈局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學正齊孟堅鑄銅爵;泰定三年(1326年),學正陳世卿、達魯花赤脱脱木、郡使王起復移崖城學宮於城東故址;天曆二年(1329年),清復學田;至正五年(1345年),同知羅伯顏移崖城學宮於城西,復徙城外西南隅。 [1] 
明洪武三年(1370年),判官金德仍舊址開設;洪武九年(1376年),知州劉斌重建射圃諸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州同顧言建明倫堂;永樂九年(1411年),學正王禮等募建三齋;宣德五年(1430年),知州侯禮、學正賈魯重建崖城學宮;正統十一年(1446年),知州歐進、學正鍾瓊,遷學門於東建號房;天順五年(1461年),知州王鐸、學正許端惠,復遷學門於西南;成化七年(1471年),知州徐琦以副使塗棐命,重修殿廡、堂齋、欞星門、戟門、外門、藏書祭器二庫、射囤;弘治二年(1489年),副使陳英命知州林鐸遷州治東;正德十年(1515年),知州徐潭重建欞星門;嘉靖年間(1522—1566年),知州葉應時改建文廟明倫堂向;萬曆七年(1579年),知州張永昌移退黌門,建進賢門、敬一亭、啓聖、鄉賢、名宦祠一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巡道姚履素允通學諸生,請遷於州治之西舊潮源驛地;崇禎七年(1634年),知州朱弘、學正劉起相倡率諸生置買民地,復遷學宮於城外東南隅。 [1] 
清康熙六年(1667年),巡道兼學政馬允、知州李應謙、學正朱子虛,請復遷於城外西南隅宋元故址,其遷學經費皆由俊秀子弟等六十五人捐貨,不費民間毫釐,尊經閣,魁星樓,皆同時並建,規制一新;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知州揚城會合州紳士義捐銀兩,並招捐社生遷建學宮,自城外西南隅移於城內州治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州陳新槐又遷城外東南隅,建齋舍,於明倫堂前山豎文塔三級;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士民呈請以撫黎同知舊署易參將署,即其地為學基;道光三年(1823年),州人孫子麟、孫宗哲、陳昶、陳毓秀、孫繩武、陳中興等倡捐遷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開文明門於前,增尊經閣於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州牟洪齡倡捐遷建重修少司徒牌坊於學宮前中軸線上;同治十一年(1872年),擴建增修,移尊經閣於文明門上,即舊址改建崇聖祠,名宦鄉賢祠在大成門左右,忠孝節義祠在欞星門左右,並添鑄祭器;光緒十九年(1893年),以尊經閣高聳,不宜呈州拆卸。 [1] 
由於歷史原因,崖城學宮屢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僅存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廡和崇聖祠等。 [15] 
1950年,海南島解放,崖縣人民政府機關設於崖城學宮內。 [12] 
1954年,崖縣人民政府遷移至三亞,崖城鎮人民政府設於崖城學宮(至1990年遷出) [12] 
1988年,三亞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大成殿、大成門、東廡殿、西廡殿進行翻瓦維修; [12]  同年,國家文化部曾撥款48萬元,對崖城學宮進行了架構修葺。 [15] 
2003年,三亞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委託廣西文物研究設計中心編制崖城學宮修繕方案。 [12] 
2004年(至2009年),三亞市人民政府撥100萬元專款對崖城學宮進行全面大修,修繕了崇聖祠、大成殿、東西廡、大成門、泮池泮橋、欞星門、萬仞宮牆等建築。 [7]  [9] 
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國家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劃撥300萬元專款,三亞市配套250多萬元,啓動了對崖城學宮的修繕工程,對學宮大成門前的原有已毀建築進行復原維修,其中包括少司徒牌坊、萬仞宮牆、禮門、義路等。 [15] 
2007年1月,崖城學宮向社會開放參觀;同年4月,三亞市文體局授權三亞市博物館對崖城學宮直接管理。 [12] 
2008年,三亞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遺址現場發掘,在得出崇聖祠原來的平面佈局等資料後,於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7日恢復、修建崇聖祠。 [15] 
2017年4月,《崖城學宮保護規劃》經三亞市規委會審核通過,由海南省文物局呈報國家文物局評審;同年11月,《崖城學宮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函審,並向國家文物局提交函審意見。 [2] 
2020年10月,崖城學宮經修繕重新開放。 [10] 

崖城學宮建築格局

崖城學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679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39平方米,採用傳統的四合院佈局,有三進院落空間,主體建築分佈於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分佈於中軸線兩側,學宮由文廟和儒學兩部分組成,採用東西並列,各自成為相對獨立的區域。第一進院落包括中軸線上的萬仞宮牆、欞星門、拌池、大成門,東、西西側對稱佈局東西前龐廊、忠孝祠、節義祠、名宦祠,鄉賢祠;第二進院落為大成殿院落,是學宮的核心區城,包括東西龐、拜台,大成殿;第三進院落僅祟聖祠單體建築。其中伴池、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龐、西龐、大成殿為清代修建建築,其餘建築為重建或新建建築。 [1]  [3]  [8]  [12] 
崖城學宮大成門是進入主殿大成殿的前奏,崇聖祠起到收束軸線的作用。加之“德配天地”坊與“道冠古今”坊、禮門與義路、東廡與西廡的對稱佈局,通過一系列儀禮流線的組織配合空間文化氛圍的營造,展示了儒家以中為尊、富於理性秩序的文化內涵。同時從大成門中門除對歷朝狀元等擁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或特定祀典等情況開放外,一般情況下均處於封閉狀態,普通人只能通過左右側門進出,儒家強調中正、倫理的文化觀念再次通過儀禮流線的設計得以實現。崖城學宮現存大成門3間,大成殿殿身5間,等級嚴格遵守明代州學制度,歷史上規模雖有多次變化,但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成殿始終是建築羣規模和等級最高的建築,其他建築則依重要性而按設定規模與等級。 [1]  [3] 
崖城學宮佈局平面圖
崖城學宮儀禮流線示意圖 崖城學宮儀禮流線示意圖
崖城學宮總平面圖 崖城學宮總平面圖

崖城學宮主要建築

  • 大成殿
大成殿作為崖城學宮核心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建築面積221平方米。殿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屋頂。平面柱網整齊,殿身左右及後面三面以夯土牆體圍閉,牆體位置與柱網軸線重合,室內外空間的劃分與殿身周圍廊結構的劃分一致。構架前後基本對稱。大成殿現存樑架的總體形態表現為清代中後期的構成特點,殿身採用十三架樑前後兩步架用四柱,心間為抬梁瓜柱駝檄樑架,次間中柱到頂,前檐採用博古樑架,其上花紋雕飾精美異常。脊檁和子孫檁承託正脊,增加結構性能。檁條皆為圓檁,具有結構性、地域性以及原生性。檐柱為方石柱,用高柱礎,金柱為圓木柱,用低矮覆蓮柱礎。副階周邊用鼓形柱礎。次間中柱到頂,上下檐均不用飛子,歇山收山較大,達一開間。殿前帶寬廣月台,台前正中設台階上下。 [4]  [5] 
大成殿建築的屋頂收山尺度做的很大,從下層牆體收進去230釐米,約合7尺;大成殿前設有寬大的佾台,便為祭祀儀式提供一個活動的場所;殿內存有的二十根紋樣為覆盆蓮花紋,大成殿外檐柱由雕花石柱組成,檐柱與其它聯絡構件枋、華板、欄杆等結合在一起兼有裝修的作用,戧角採用卷紋龍裝飾屋角;大殿上下檐屋頂間不施牆體、斗拱,而作木質隔窗,在山牆上方開有錢紋鏤空窗都有利於室內通風。 [4] 
崖城學宮大成殿 崖城學宮大成殿
  • 大成門
大成門,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擴建,是第一進院落和第二進院落的過渡建築,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色琉璃瓦,硬山擱檁構架,風火山牆,有灰塑裝飾,屋脊裝飾帶有沿海水文化特色。 [5]  [12] 
  • 其他建築
伴池:清代修建,第一進院落中心,半月形池;鄉賢祠、名宦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大成門山牆兩側耳房;東廡殿、西廡殿:清道光三年(1823年)修建,位於大成股東西兩側,均為帶前廊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間,抬梁結構,素簡瓦屋面;古井:清代修建,位於西龐殿後碑內,井口圓形;“重修學宮碑記”碑:位於大成門東側,為清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重修崖城學宮的碑記。 [12] 
崖城學宮伴池 崖城學宮伴池

崖城學宮主要展覽

截至2010年,崖城學宮採取鏡框圖表、石板刻畫的形式,開展“孔子聖蹟圖展”“崖州歷史碑刻展”“冼夫人生平事蹟展”“黃道婆生平事蹟展”“鑑真高僧生平事蹟展”“嶺海巨儒鍾芳生平事蹟展”“古崖州歷史名宦名賢簡介”“珠崖風景水南村”“古崖州地域圖”“古崖州歷史沿革簡介表”等陳列展示。崖州古城出土或徵集的石碑、石質建築構件數件存放西龐殿後臨時碑廊內。 [9]  [12] 
2020年10月至2021年元旦期間,崖城學宮推出“山海崖州”中國名鎮崖州歷史文化專題展,展覽分為崖州的環境史、建城史、海洋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個方面,介紹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羣、迎旺塔等65處各類型文物點(含13處遺址)、134座清代民居等,以及崖州民歌、苗族盤皇舞等崖州非遺名錄。 [10]  [19] 

崖城學宮歷史文化

  • 活動建設
2016年9月,由海南省孔子學會、三亞市崖州孔子學會承辦的“同祭先師·共建和諧”祭祀活動在崖城學宮進行; [17]  2016年,第一屆崖州孔廟開筆禮在崖城學宮舉行; [18]  2017年8月,第二屆崖州孔廟開筆禮在崖城學宮舉行; [11]  2019年3月,崖城學宮開展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的快閃文藝演出,通過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表現崖州古韻之美、講述崖州文化故事。 [16] 

崖城學宮文物價值

學宮風光
學宮風光(6張)
崖州學宮祀典釋奠完備,學制學規健全,是實行國家祀典禮制的中國最南的州級孔廟,為明、清兩朝海南島南部的最高學府,崖城學宮是中國最南的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三亞市境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羣。崖城學宮作為海南南端的古代建築教育機構,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高度濃縮的產物,同時還具有適應海南地方氣候與特點,平面形制規則嚴整,立面裝飾藝術具有沿海地域文化特徵,體現了外在感性形式的精神愉悦與內在的倫理道德和理性要求的和諧統一,三亞的崖城孔廟在城市文脈中保存了歷史的記憶,隨着現代城市的擴張和發展,崖城學宮所代表的禮制教育建築更體現出了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4]  [6] 

崖城學宮文物保護

1990年1月17日,崖州學宮(崖城學宮)被列入三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9] 
1994年11月2日,崖城學宮被列為海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13年,崖城學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崖城學宮旅遊信息

  • 地址
崖城學宮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城內中街。 [14] 
  • 門票
崖城學宮免費對外開放。 [20] 
  • 交通
三亞汽車總站9號門,上車買票,11元(2011年價),或乘海口至三亞的省快車,再乘當地中巴車至目的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