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蘭仙

鎖定
崔蘭仙, [1]  女,河北省鹽山縣人。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育才小學讀書時喜閲艾思奇、鄒韜奮的文章。1932年,考入直隸省立第九師範,積極參加查禁日貨、上街下鄉宣傳抗日活動。立誓“寧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35年師範畢業後,回家鄉辦起“貧民學校”,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37年積極籌建了“津南婦女抗日救國總會”,並擔任總會長。她還籌辦了冀魯邊區第一份婦女刊物———《婦女解放》月刊,成為黨指揮婦女工作的重要窗口。在她的帶動下,家人都參加了抗日活動。
中文名
崔蘭仙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42年6月12日
畢業院校
省立第九師範
主要成就
感動河北百名優秀共產黨人
出生地
河北省鹽山縣
性    別

崔蘭仙人物簡介

崔蘭仙(1915-1942)女,1915年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
1929年考入泊鎮九師。九一八事變後,她登台講演,宣傳抗日,開始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1935年,崔蘭仙從泊鎮九師畢業,在舊縣北街創辦了第一所貧民小學。全民抗戰爆發後, 她積極籌建 “津南婦女抗日救國總會”,並擔任總會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底,崔蘭仙當選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她先後指導組建了鹽山、慶雲、樂陵、滄縣、南皮、寧津等縣的婦女救國會,發動組織婦女參加抗日鬥爭,並籌辦了邊區第一份婦女刊物《婦女解放》月刊。她經常深入農村基層,宣傳黨的政策,培養抗日積極分子。經崔蘭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就有20多人。1942年6月12日拂曉, 崔蘭仙與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博帶一個連的八路軍進行反“掃蕩”,行至劉大甕村南花子墳一帶時,遭日偽軍襲擊。為了保護部隊, 崔蘭仙帶領一個班,衝向花子墳,將敵人引向自己。她身負重傷,子彈打光之後,壯烈犧牲。 [2] 

崔蘭仙人物生平

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在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任科員,與文教科的同志一起,在鹽山縣開辦了50餘處抗日小學。其間,還開辦抗日小學教師輪訓班、青年夜校、婦女午學、農民識字班等,宣傳抗日。11月,受命籌建婦女救國會。後擔任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在艱苦的抗日環境裏,她冒着生命危險,足跡踏遍邊區,先後在滄縣、東光、南皮、寧津慶雲、鹽山等縣建立了婦救會。鄉親們親切地稱她是“夾小包袱的大嫂”。為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婦女積極分子,僅經她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就有20多人。12月底,組織召開了冀魯邊婦女代表大會,並當選冀魯邊區津南婦女救國總會主任,在此期間,她指導組建了鹽山、滄縣、南皮、東光、寧津慶雲、樂陵、無棣各縣的婦女救亡組織。動員婦女革命,教育婦女勸夫送子參軍、站崗放哨、救護傷員、籌糧縫衣,支援抗戰。還號召做好敵偽家屬工作,瓦解敵軍,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創辦了《婦女解放》月刊,親自寫發刊詞和重要稿件。還建議在邊區《烽火報》上開闢“戰地婦女”專欄,鼓動婦女抗戰救國。 [3] 

崔蘭仙經歷

1939年,她在樂陵一帶創辦了婦女幹部訓練班,對婦女幹部進行革命氣節教育,在政治上加強婦女幹部隊伍建設。學習《論持久戰》,教育婦女幹部要遇敵不屈辱,被捕不變節。為了革命,她與新婚不久隨國民黨南逃又阻止她革命的丈夫斷絕夫妻關係。1939年2月,任津南婦女抗日救國總會主任。在此期間,她指導組建了鹽山、滄縣、南皮、東光、寧津慶雲、樂陵、無棣各縣的婦女救亡組織。動員婦女革命,教育婦女勸夫送子參軍、站崗放哨、救護傷員、籌糧縫衣,支援抗戰。還號召做好敵偽家屬工作,瓦解敵軍,擴大抗日統一戰線。
1941年,雖已積勞成疾,仍堅持工作。1942年6月11日,剛收到敵人掃蕩的情報,同時接到參加抗日軍、政、民聯席會議的通知。她藏好黨的文件,不顧個人安危趕赴會場。12日拂曉,在東光縣劉大甕遭到敵人四面合擊。為掩護軍分區和冀魯邊區機關的同志突圍,飛跑到花子墳開槍吸引敵人。子彈耗盡身負重傷。大部戰友已肉搏陣亡。敵人從四面圍上來,要拉她上馬,她猛抽了日軍小隊長几個耳光,高喊“寧死不當俘虜”。敵人端起刺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腹受數刀,壯烈犧牲,時年27歲。 解放後,人民為其塑石像,安放在河北東光烈士陵園。 [3] 

崔蘭仙人物事蹟

崔蘭仙生於1915年。1935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1942年犧牲,年僅27歲。
“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這是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崔蘭仙在1935年寫下的抗日愛國詩篇。崔蘭仙1915年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192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泊鎮九師。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師生中宣傳進步思想,組織開展反對校方迫害進步學生的鬥爭,使她從中受到教育和鍛鍊。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九一八事變後,她毅然登台演講,大聲疾呼“同學們團結起來,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誓死不當亡國奴!”1935年北平爆發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大批學生南下赴南京請願,崔蘭仙聞訊後到車站歡送。這時,她進一步懂得了抗日救亡的意義,並立志為抗日救亡貢獻一切。
1935年,崔蘭仙從泊鎮九師畢業,在舊縣北街創辦了當時第一所貧民小學。她打破舊的教育制度,實行濟貧辦學,對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免收學費,還自己拿錢為一些特別困難的學生買書。當時,由於封建勢力歧視婦女,女孩子很少有上學的機會,崔蘭仙挨門挨户地動員,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啓發女孩子上學。在課堂上,她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習文化知識結合起來,使學校成為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的陣地。這一年,在父母的包辦下,她被迫和舊縣鎮地主楊錚侯之子楊辛國結了婚。
全面抗戰爆發後,崔蘭仙毅然衝破婆家的束縛,走上抗日第一線。她與津南特委領導人馬振華、黨員張岫石等舉起了抗日大旗,在舊城縣成立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火熱的抗日鬥爭中,崔蘭仙發動羣眾,宣傳羣眾,組織羣眾積極從事抗日工作,成為我黨創建津南抗日根據地的青年骨幹。同年,崔蘭仙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她的影響下,二弟參加了抗日救國軍,大哥為救國軍送情報、籌糧款,嫂子和弟妹也都參加了抗日活動,並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崔蘭仙的孃家就成了抗日堡壘户。
1938年底,崔蘭仙當選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不久,她又先後指導組建了鹽山、慶雲、樂陵、滄縣、南皮、寧津等縣的婦女救國會,發動組織婦女參加抗日救國鬥爭。她還籌辦了邊區第一份婦女刊物——《婦女解放》月刊,指導婦女工作的開展。同時,她經常組織宣傳隊深入鄉村進行巡迴宣傳,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宣傳啓發羣眾覺悟。在她的帶動下,許多母女主動走出家門,積極參加抗日自衞隊,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抗日鬥爭的發展。
為適應鬥爭環境,崔蘭仙帶頭改變學生髮型,穿上農村婦女的大襟衣裳,來往於敵人據點之間,活動在各個村莊,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夾小包袱的大嫂”。在她的帶動下,婦女幹部們踴躍深入基層,宣傳黨的政策,培養抗日積極分子。在她工作的地方,村村建立了婦救會。邊區婦女送夫送子參軍,救護傷員,生產支前,站崗放哨,傳遞情報,抗日熱情十分高漲。
1942年6月9日,日軍開始對冀魯邊區進行規模空前的、殘酷的大“掃蕩”。12日拂曉,崔蘭仙與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博帶一個連的八路軍戰士行至劉大甕村南花子墳一帶時遭敵襲擊。為了保護部隊,崔蘭仙不顧一切地跑向花子墳,將敵人引向自己。她身負重傷,子彈也打光了,敵人叫喊着衝上來,要把她拉上馬帶走,她掙扎着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寧死不當亡國奴!”狠狠地抽了日本小隊長几個耳光。敵人惱羞成怒,端起刺刀向她的腹部連刺數刀。崔蘭仙獻出了她年輕的生命。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