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琦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

鎖定
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河南平頂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Arthur LeGrand Doty教授、榮休教授 [11] 
崔琦於1958年從香港赴美國留學;1967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4]  ,之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  [24]  ;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12] 
崔琦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 [27] 
中文名
崔琦
外文名
Daniel Chee Tsui
國    籍
美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出生日期
1939年2月28日
畢業院校
美國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霍爾絕緣子的特性》
主要成就
198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
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0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展開
主要成就
198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
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0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收起

崔琦人物經歷

崔琦
崔琦(2張)
1939年2月28日,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4]  [8]  [25] 
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到香港培正中學就讀 [16] 
1957年,從香港培正中學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國留學 [20] 
1958年,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
1961年秋,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
崔琦
崔琦(5張)
1967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2] 
1968年,到美國新澤西州默裏山貝爾實驗室固體電子實驗室工作。
1982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
1998年10月13日,與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 [3] 
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12] 

崔琦主要成就

崔琦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崔琦在低維電子體系物理,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強關聯電子體系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重大成果 [12] 
1982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與合作伙伴史托馬和戈薩德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崔琦和史托馬將戈薩德提供的二維電子樣品置於極低温度(約0.5K)和極強磁場(數十萬倍地球磁場)的環境中,進行霍爾效應的測量。 他們發現了所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拉福林在第二年成功解釋了這種現象。 他們的工作令物理學界對電流在磁場中的量子現象有了新的理解,並誘發一連串相關的研究。因此,他們共同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2] 
崔琦關心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就訪華講學,介紹國際上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熱點,建議中國開展二維電子系統物理和低維量子體系物理的研究,並推動《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理研究合作備忘錄計劃》的實施 [13] 
  • 學術論著
L.W. Engel, Y.P. Li, D.C. Tsui, "Quantum Hall effect from finite frequency studies" Phys. B. 227, 173 (1996).
C.J. Chen, C. Kurdak, D.C. Tsui, and K.K. Choi, "Separation of partition noise from generation-recombination noise in a three terminal quantum well infrared detector," Appl. Phys. Lett. 68, 2535(1996).
H.L. Stormer, W. Kang, S. He, R.R. Du, A.S. Yen, D.C. Tsui, L.N. Pfeiffer, K.W.Baldwin and K.W. West, "Composite fermions: their scattering and their spin," Physica B 227, 164 (1996).
D. Shahar, D.C. Tsui, M. Shayegan, J.E. Cunningham, E. Shimshomi, and S.L. Sondhi, "The nature of the Hall insulator," Solid State Commun. 102 (1997).
D. Shahar, D.C. Tsui, M. Shayegan, E. Shimshoni, and S.L Sondhi,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quantum Hall plateau-to-plateau transitions," Phys. Rev. Lett. 79 479(1997).
S.H. Song, D. Shahar, D.C. Tsui, Y.H. Xie, and D. Monroe, "New Universality at the magnetic field driven insulator to integer quantum Hall effect transitions," Phys. Rev. Lett. 78, 2200(1997).
C.C. Li, L.W. Engel, D. Shahar, D.C. Tsui, and M. Shayegan, "Microwave conductivity resonance of a two-dimensional hole system," Phys. Rev. Lett. 79, 1353 (1997). [33] 

崔琦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崔琦説: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培養人才不是一天兩天,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放遠,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引導孩子們探索科學奧妙,做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啓迪者 [27] 

崔琦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4年
凝聚態物理巴克利獎(Oliver Buckley Prize)
1992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 [21] 
1998年
諾貝爾物理獎
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 [9] 
1998年
本傑明·富蘭克林物理獎(Benjamin Franklin)

1999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2000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0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0年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2004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7年
香港大學榮譽博士
2009年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2012年
北京大學名譽博士
北京大學
2015年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科學院

台灣大學名譽博士

崔琦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5年
2011年—2013年
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 [31] 
2012年6月
北京大學終身教授 [15]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兼職高級研究科學家 [32] 

崔琦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崔琦出生時母親王雙賢已41歲,父親42歲,崔琦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姐姐:崔穎(後改名慧秋)、崔珂、崔璐 [5]  [10] 
  • 感情婚姻
崔琦的妻子琳達是挪威裔美國人,兩人相識於奧古斯塔納學院,後來又在芝加哥大學重逢,他們的兩個女兒從小都學過中文 [20] 

崔琦人物評價

崔琦温文儒雅,學養深厚,其個人風格既承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温柔敦厚,又兼備現代科技文明的清明理性,自然流露一股雍容大雅的學者風範。 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期間,作育英才無數,桃李遍及歐美亞世界各地,曾受其指導的學者分佈世界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並擔任教學或研究上之重要職務,他在教育上的貢獻無疑是超越國界的 [17] 台灣大學評)
崔琦是促進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堅定倡導者 [12] 香港科學院評)
崔琦是一位敬業的老師,顧問和導師。其因在實驗凝聚態物理學方面的科學發現而享譽國際 [32] (普林斯頓大學評)

崔琦人物影響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崔琦實驗室
2006年5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崔琦實驗室成立,實驗室以普林斯頓大學崔琦教授的名字命名,請崔琦擔任名譽主任並指導實驗室的發展 [19] 
  • 崔琦希望小學
2007年,崔琦捐贈人民幣三十五萬元,在其家鄉河南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建造“希望小學”,建成後的小學被命名為“崔琦希望小學” [26] 
  • 北京大學崔琦實驗室
2012年6月,崔琦被北京大學聘請為終身教授,並依託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成立北京大學崔琦實驗室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