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猷

(隋朝大臣)

鎖定
崔猷(?~584年),字宣猷,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安平縣)人。北魏到隋朝時期名臣,吏部尚書崔孝芬之子。 [1-2] 
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好學風雅,鯁直剛正,有統軍治國的謀略。北魏時期,起家員外散騎侍郎,得到吏部尚書李神俊推薦,出任通直散騎侍郎、駕部郎中。普泰初年,出任司徒從事中郎。永熙三年,得知父親崔孝芬被害,投奔孝武帝元修。西魏時期,歷任黃門侍郎、司徒左長史、京兆尹、淅州刺史,累遷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定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出任梁州都督,晉爵安固縣公。北周建立後,拜御正中大夫,支持周明帝稱帝,歷任司會中大夫、梁州總管、小司徒,加位上開府儀同大將軍。
隋文帝楊堅登基,授大將軍,冊封汲郡公。開皇四年(584年),崔猷去世,追贈大將軍、冀州刺史,諡號為明。 [3] 
本    名
崔猷
所處時代
北魏至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博陵安平
逝世日期
584年
主要成就
四朝大臣 制定禮儀 治理梁州
字    號
宣猷
官    職
梁州刺史 侍中 大將軍 儀同三司
爵    位
平原縣伯→固安縣公→汲郡公
諡    號

崔猷人物生平

崔猷,字宣猷,博陵郡安平縣人。自小喜好學習,風度閒靜文雅,性格剛直,籌劃大事。最初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兼任大行台郎中。不久,被吏部尚書李神俊推薦,授通直散騎侍郎,代理駕部郎中。 [1] 

崔猷效力北朝

普泰初年,授徵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家中遇難,從小路進入函谷關。朝見北魏孝武帝時,哀號之聲感動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動。退下時,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這一家。”於是命他以原有官職上奏門下省諸事。大統初年,兼任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食邑八百户。二年(536年),正式任命他為黃門,加中軍將軍銜。在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佔沙苑等戰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隨軍掌管文書。五年,授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銜。當時太廟剛剛落成,在四季祭祀時,還要安排優伶表演雜戲摔跤等活動,郊廟祭官也多是兼職。
崔猷多次上書勸諫,意見都被採納。升任京兆尹。當時婚姻禮制廢弛,嫁娶之時,多有音樂。民間富家,衣服奢華,竟有在衣服上繡出圖案的。崔猷又請求禁止,也下令施行。與盧辯等人創修六官之制。十二年,授大都督、驃騎將軍、淅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十四年,侯景佔據黃河以南,表示歸附,派行台王思政前往。宇文泰寫信給王思政説:“崔宣猷智略明達,有應變才能,如果有什麼疑難,可與他商量決定。”王思政原來駐兵襄城,後來打算在潁川設立行台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啓上奏。又寫信給崔猷,討論移立治所。崔猷回信説:“行軍打仗,必須先有聲勢,後有實力,才能百戰百勝,由弱變強。襄城控制京師,實在是當今的險要之地,如有動靜,容易接應。潁川既鄰近敵境,又無山川屏障,敵人如果大舉入侵,可一直抵達城下。權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為行台治所,潁川置州,派郭賢鎮守。這樣就會內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發生意外,也難以造成禍患。”魏仲見到宇文泰,彙報了上述情況。宇文泰當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計策行事。王思政再次上啓,請求與朝廷立下條件:敵軍如果水攻,請求以水圍周城為限;陸攻,請求以三年為期。在此期限內有事,無須救援。超過期限,由朝廷決定。宇文泰認為王思政親任其事,又一再請求,就答應了他。後來潁川淪陷,宇文泰十分後悔。十六年,因病離職。適逢大軍東征,宇文泰賞賜馬匹車輛,令他隨軍行動,同他籌劃謀略。
十七年,升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想打通梁漢舊路,命令崔猷督率儀同劉道通陸騰等五人,率軍開闢能通車輛的道路,鑿山填谷五百餘里,到達梁州。就任命崔猷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宇文泰駕崩後,始利、沙興等州擁兵反叛,信、合、開、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內,百姓沒有二心。利州刺史崔謙請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信州糧盡,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晉封固安縣公,食邑二千户。崔猷很被晉國公宇文護器重,宇文護收養崔猷的第三個女兒為自己的女兒,冊封富平公主。世宗宇文毓即位,調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當時,君主依照《周禮》稱為天王,又不建年號,崔猷認為世風有淺薄有淳厚,運數有清平有動亂,所以帝王由此承續,聖人因時制宜。如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懾天下,請求遵照秦、漢之例,稱為皇帝,建立年號,朝廷議論,採納了他的建議。 [3]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授司會中大夫,仍任御正。宇文毓駕崩,遺詔立高祖宇文邕為帝。晉國公宇文護對崔猷説:“魯國公寬厚仁愛,在太祖的兒子中,年紀又最大。如今奉遵遺旨,擁戴他當君王,你認為怎樣?”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當尊;周朝之道,親其所當親。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禮》,就不允許輕易違背這個原則。”宇文護説:“國家事情重大,只擔心畢公年紀太小。”崔猷説:“從前周公輔佐成王,召見諸侯,況且您論血緣之親,論賢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如果照周公那樣行事,才算是不辜負先帝的託付。”崔猷的意見雖然沒有被採納,但當時人都稱讚他正直。
保定元年(561年),又任命他為總管梁、利、開等十四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隨即又重新擔任司會。天和二年(567年),陳國將領華皎前來歸附,晉國公宇文護打算南征,朝臣們不敢當面勸阻。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東征,死傷大半,近來雖加安撫,而元氣未復。近日彗星出現,當是上天的警戒之象。應當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異變,怎麼能一味討伐,而使上天加重譴責?如今陳國保境安民,共同促進睦鄰關係。不允許再度違背盟約,接受其叛臣,不應毫無道理地興師動眾,只不過是貪圖對方的土地。仔細看看歷史,我沒有聽説過這樣的事。”宇文護不聽。後來水軍果然失敗,裨將元定等人淪落江南。建德四年(575年),出任同州司會。六年,調任小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銜。

崔猷隋朝時期

隋文帝登基,由於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為大將軍,晉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開皇四年(584年)去世,諡號為“明”。兒子崔仲方,字不齊,很早就有名氣,機智穎悟,長於文獻經典。大象末年,任儀同大將軍、司玉下大夫。

崔猷人物評價

魏書》:少好學,風度閒雅,性鯁正,有軍國籌略
宇文泰:崔宣猷智略明贍,有應變之才,若有所疑,宜與量其可不。

崔猷親屬成員

十二世祖:崔寔,東漢尚書 [3] 
曾祖:崔鬱,北魏濮陽太守。
祖父:崔挺,北魏光州刺史、泰昌景子,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
父親:崔孝芬,北魏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為齊神武高歡所害。
母親:罄陽公主,安豐文宣王元延明之女。
兒子:崔仲方,隋朝大將軍、信都太守、汲郡公;崔叔重,隋朝虞部侍郎、固安縣公。
女兒:崔氏,嫁給北齊靈武縣男李公源,富平公主,太師宇文護養女;崔氏,嫁給隋朝温州刺史、烏水縣公元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