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敦禮

(唐朝宰相)

鎖定
崔敦禮(596年-656年),本名元禮,字安上,雍州咸陽(今陝西咸陽)人 [1] 唐朝宰相,隋朝禮部尚書崔仲方之孫。
崔敦禮出身於博陵崔氏第二房 [2]  ,唐初歷任通事舍人、左衞郎將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他通曉諸番形勢,多次出使突厥、回紇、鐵勒等北方部落,又隨李勣擊滅薛延陀。高宗年間拜相,歷任侍中中書令,封固安縣公。
顯慶元年(656年),崔敦禮改任太子少師同三品,是年八月病逝於任上,時年61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諡號昭,陪葬昭陵,後追贈安國公。
別    名
崔元禮
安上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雍州咸陽
出生日期
596年
逝世日期
656年8月28日 [3] 
主要作品
《種松賦》
本    名
崔敦禮
官    職
侍中→中書令
爵    位
固安縣公→安國公
諡    號

崔敦禮人物生平

崔敦禮早年經歷

崔敦禮出身於博陵崔氏,其家本居博陵(治今河北安平),北魏末年遷入關中,從此定居於雍州咸陽,遂為咸陽人。 [1]  他自幼便涉獵文史,非常仰慕蘇武,崇尚節義,唐朝建立後歷任左勳衞 [4]  、通事舍人等職。 [5]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太子李建成,奪取皇位。崔敦禮時任檢校右驍衞長史 [6]  ,被派到幽州,傳召廬江王李瑗入朝。李瑗本屬李建成一黨,心懷不安,遂據幽州叛亂,並扣押崔敦禮逼問京師情形。崔敦禮始終堅貞不屈。不久,李瑗兵敗被殺,叛亂平定。崔敦禮這才得到釋放,並由此得到唐太宗的讚賞,被擢為左衞郎將,獲賜良馬、黃金。 [7] 

崔敦禮屢使諸蕃

貞觀元年(627年),崔敦禮升任中書舍人,後改任兵部侍郎,並多次出使突厥諸部,因功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8]  。他通曉四番情勢,每有奏請,都會得到太宗的批准。 [9] 
貞觀十六年(642年),崔敦禮出使薛延陀,以和親為條件,使得薛延陀釋放了扣押的唐將契苾何力 [10] 
貞觀二十年(646年),崔敦禮在靈州都督任上被徵拜回朝,授為兵部尚書、兼檢校鴻臚卿 [11]  ,並持節安撫回紇鐵勒等部落。 [12]  是年,唐軍滅亡薛延陀,並命崔敦禮與英國公李勣將薛延陀殘部安置在鬱督軍山(即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北麓。當時,薛延陀殘部在降叛之間搖擺不定。李勣遂與崔敦禮縱兵出擊 [13]  ,徹底消滅薛延陀。 [14]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回紇首領吐迷度被侄子烏紇殺害,但烏紇隨後也被燕然副都護元禮臣誘殺,回紇政局陷入混亂。唐太宗擔心回紇背叛朝廷,便任命崔敦禮為金山道副將軍,持節安撫回紇。崔敦禮冊拜吐迷度之子婆閏左驍衞大將軍、大俟利發、瀚海都督,讓他統領回紇。回紇亂勢最終得以平息。 [15] 

崔敦禮升任宰相

永徽二年(651年),西域特浪羌、闢惠羌各率萬餘户東遷,於當年十一月抵達茂州(治今四川茂縣),上表請求內附。唐高宗於永徽三年(652年),六月命崔敦禮統領幷州汾州兩地軍隊一萬人,趕赴茂州安置兩部羌民。 [16] 
永徽四年(653年),崔敦禮接替高季輔擔任侍中,成為宰相,並進封固安縣公監修國史 [17] 
永徽六年(655年),崔敦禮改任中書令,加授光祿大夫,後又兼任檢校太子詹事。他以老邁多病為由,數次向高宗請求致仕,但都沒有得到批准。 [18] 
顯慶元年(656年),崔敦禮改任太子少師,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為宰相。唐高宗還特召其子回京,侍奉湯藥。 [19] 

崔敦禮病逝任上

崔敦禮轉任太子少師不久,便於當年八月病逝,終年六十一歲 [3]  。唐高宗在東雲龍門舉哀,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諡號為昭,並陪葬昭陵 [20]  後來,崔敦禮又被追贈為安國公。 [21] 

崔敦禮主要成就

崔敦禮軍政成就

出使諸番:崔敦禮在唐朝初年以“深識蕃情”著稱,多次出使突厥、薛延陀、回紇、鐵勒等北方少數民族部落,每有奏請,都會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出使薛延陀,營救回名將契苾何力;出使回紇,冊拜俟利發(回紇首領稱號),平息回紇亂勢。 [15]  [10] 
滅亡薛延陀:崔敦禮在貞觀二十年(646年)與李勣領兵攻打鬱督軍山北麓 [13]  ,消滅薛延陀殘部,此戰俘虜三萬餘人,斬首五千餘級。薛延陀立國二十年,傳三代君主,至此徹底滅亡。 [14] 

崔敦禮史學成就

崔敦禮曾參與主持唐朝國史的修撰工作,於顯慶元年(656)七月撰成國史八十一卷。上起義寧元年(617年)晉陽起兵,下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涵蓋了高祖、太宗兩朝的歷史。 [22] 

崔敦禮軼事典故

永徽年間,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都被牽連進房遺愛謀反案,判為死罪。唐高宗念及親情,欲赦免二人死罪。崔敦禮進諫道:“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戡平七國之亂漢昭帝誅殺燕王、蓋主。這些都是宗室謀逆被誅的例子,陛下怎能因顧念私情而罔顧國法呢?”唐高宗遂將李元景、李恪賜死。 [23] 

崔敦禮人物評價

劉昫:崔、盧數公,皆以忠清文行,致位樞要。恪恭匪懈,以保名位,誠所謂持盈守成,太平之君子。 [24] 
宋祁:敦禮通知四夷情偽,其少,慕蘇武為人,故屢使突厥,前後建明,允會事機。 [25] 
黃震:節義功名之士,太宗朝奉使稱職者,慕蘇武為人,見其志之所存以終考之,亦非徒慕。廬江王執問朝廷事不言,有使之節;與李勣破薛延陀,綏定回鶻立嗣而還,有使之功;通知四夷情偽,屢使突厥,前後建明,允會事機,有使之才。及為高宗執政,傳遂無可錄之事。(《古今紀要》)
王夫之:若宇文節柳奭、崔敦禮、辛茂將許圉師竇德玄樂彥瑋孫處約姜恪閻立本陸敦信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郝處俊來恆薛元超高智周張大安崔知温王德真郭待舉岑長倩魏玄同者,皆節不足以守筦庫,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趨歧徑而詭遇,競相踵以贊天工。 [26] 

崔敦禮親屬成員

主詞條:博陵崔氏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崔敦禮出身於博陵崔氏,是東漢經學家崔駰的後裔。崔駰八世孫崔懿,生八子,共分六房,次子崔琨一系號為博陵第二房。崔琨五世孫崔仲方,仕隋為禮部尚書 [2] 
博陵崔氏第二房世系表(崔仲方支)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崔仲方
崔曉



崔燾(鳳泉縣令)
崔敦禮
崔修業(太子通事舍人)
崔處實(虞部郎中)
崔守業(刑部侍郎)
崔貞簡(坊州刺史)
崔貞慎(兵部侍郎)
崔貞敏(鄜州刺史)
崔元瑒
崔同業(主爵郎中)

崔崇業(主客員外郎)

崔餘慶(兵部尚書)
崔遵業(夔州司馬)
崔恆(河南司士參軍)
崔紹業(秋官郎中)

崔績


崔輔


崔令
崔承福(廣州都督)
崔先意(鄧州刺史)
崔巘(滎陽長史)
崔峒(玄武令)
崔峻(左司員外郎)
崔先志
崔峋
崔崨(光祿少卿)
崔先事
崔昶
崔先知

表格參考資料:《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崔氏》 [2] 

崔敦禮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崔敦禮的文賦一篇:《種松賦》。 [27] 

崔敦禮爭議

崔敦禮病逝於顯慶元年(656年)八月,但具體時間,史料卻有分歧,主要有兩種觀點:
1、八月初四(8月29日),持此觀點的主要有《舊唐書·高宗本紀》、《新唐書·高宗本紀》以及《資治通鑑》。 [28-30] 
2、八月初三(8月28日),持此觀點的主要有于志寧撰寫的《大唐故太子少師中書令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固安昭公崔公神道碑》。 [3] 

崔敦禮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24] 
《新唐書·卷一百六·列傳第三十一》 [25] 

崔敦禮墓葬紀念

崔敦禮墓葬

崔敦禮墓是昭陵陪葬墓之一,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官廳村南。 [31] 

崔敦禮後世紀念

《崔敦禮碑》 《崔敦禮碑》
主詞條:崔敦禮碑
崔敦禮碑原立於崔敦禮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碑身高338釐米,寬110釐米,厚35釐米。螭首,額篆書“大唐太子故少師中書令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固安昭公崔公神道碑”。碑文楷書,于志寧撰文,於立政書寫,約36行,滿行84字。 [31]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崔敦禮傳》:其先,博陵著姓,魏末,徙為雍州咸陽人。
  • 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崔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5]
  • 3.    于志寧《崔敦禮碑》:以顯慶元年歲次丙辰八月癸巳朔三日乙未,薨於□陽裏第,春秋六十有一。
  • 4.    于志寧《崔敦禮碑》:武德二年奉敕奪情,授左勳衞,四年授通事舍人,
  • 5.    《舊唐書·崔敦禮傳》:頗涉文史。重節義,嘗慕蘇子卿之為人。武德中,拜通事舍人。
  • 6.    《冊府元龜·奉使部守節》:崔敦禮為檢校右驍衞長史,武德九年太宗令敦禮往幽州,召廬江王李瑗。
  • 7.    《舊唐書·崔敦禮傳》:九年,太宗使敦禮往幽州召廬江王瑗。瑗舉兵反,執敦禮,問京師之事,敦禮竟無異詞。太宗聞而壯之,遷左衞郎將,賜以良馬及黃金雜物。
  • 8.    《冊府元龜·奉使部獎恩》:崔敦禮為兵部侍郎,頻使突厥,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 9.    《舊唐書·崔敦禮傳》:貞觀元年,擢拜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頻使突厥。……敦禮深識蕃情,凡所奏請,事多允會。
  • 10.    《舊唐書·契苾何力傳》:十六年,詔許何力觀省其母,兼撫巡部落。時薛延陀強盛,契苾部落皆願從之。……眾共執何力至延陀所,置於可汗牙前。……遽遣兵部侍郎崔敦禮持節入延陀,許降公主,求何力。由是還。
  • 11.    《冊府元龜·奉使部稱旨》:崔敦禮以貞觀二十年為兵部尚書,兼檢校鴻臚卿。
  • 12.    《舊唐書·崔敦禮傳》:累轉靈州都督。二十年,徵為兵部尚書。又奉詔安撫回紇、鐵勒部落。
  • 13.    《舊唐書·太宗本紀》:六月,遣兵部尚書、固安公崔敦禮,特進、英國公李勣擊破薛延陀於鬱督軍山北,前後斬首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
  • 14.    《唐會要·卷九十六》:多彌可汗與數十騎往投阿史那時健部落,尋為回紇所殺,宗族殆盡,其餘尚存五萬,竄於西域,而立真珠毗伽可汗猶子咄摩支為酋帥,乃去可汗之號,遣使奉表,請居鬱督軍山之北。使兵部尚書崔敦禮、英國公李績就安輯之。太宗謂曰:“叛則擊之。”績等既至,咄摩支惶駭不知所為,潛謀拒戰,持兩端,績因縱兵遣擊,前後斬五千餘級,虜男女二萬餘人。延陀以貞觀初建衙於磧北,歷三主,凡二十年,李績崔敦禮滅之。
  • 15.    《舊唐書·回紇列傳》:貞觀二十二年,吐迷度為其侄烏紇所殺。……燕然副都護元禮臣遣人紿烏紇雲:“將奏而為都督,替吐迷度也。”烏紇輕騎至禮臣所,跪拜致謝,禮臣擒而斬之以聞。太宗恐回紇部落攜離,十月,遣兵部尚書崔敦禮往安撫之,仍以敦禮為金山道副將軍。以吐迷度子前左屯衞大將軍、翊衞左郎將婆閏為左驍衞大將軍、大俟利發、使持節回紇部落諸軍事、瀚海都督。
  • 16.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永徽二年十一月,戊寅,特浪羌酋董悉奉求、闢惠羌酋卜檐莫各帥種落萬餘户詣茂州內附。永徽三年六月,戊申,遣兵部尚書崔敦禮等將並、汾步騎萬人往茂州。
  • 17.    《舊唐書·崔敦禮傳》:永徽四年,代高季輔為侍中,累封固安縣公,仍修國史。
  • 18.    《舊唐書·崔敦禮傳》:六年,加光祿大夫,代柳奭為中書令,尋又兼檢校太子詹事。敦禮以老疾屢陳乞請退。
  • 19.    《舊唐書·崔敦禮傳》:顯慶元年,拜太子少師,仍同中書門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馬餘慶,使侍其疾。
  • 20.    《舊唐書·崔敦禮傳》:尋卒,年六十一。高宗舉哀於東雲龍門,賜東園秘器,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碩,諡曰昭。
  • 21.    《新唐書·忠義列傳》載,唐德宗曾錄“武德以來宰相及實封功臣”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就有崔敦禮,官爵為“中書令、兼檢校太子詹事、上柱國、安國公”。
  • 22.    《唐會要·卷六十三》:顯慶元年七月三日,史官太尉無忌、左僕射于志寧、中書令崔敦禮、……秘書郎張文恭等,修國史成,起義寧盡貞觀末,凡八十一卷,藏其書於內府。
  • 23.    《冊府元龜·刑法部》:高宗永徽四年二月,司徒荊王元景、司徒吳王恪、房州刺史駙馬都尉房遺愛、寧州刺史駙馬都尉柴令武等,坐謀反。遺愛、萬徹、令武並斬,元景及恪、遺愛妻高陽公主、令武妻巴陵公主並賜死。……帝因泣謂侍臣曰:“朕兄弟不多,荊王是朕長叔,吳王是朕兄,雖犯國經,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敦禮進曰:“昔周公誅管蔡,漢景夷七國,至於孝昭之時,燕王、蓋主謀逆,皆正刑典。此乃前事不遠,陛下豈可屈法申恩。”乃從之。
  • 24.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5]
  • 25.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5]
  • 26.    讀通鑑論:卷二十一 唐中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5]
  • 27.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2-01]
  • 28.    《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七年春正月壬申,大赦,改元為顯慶。……八月丙申,太子少師崔敦禮卒。
  • 29.    《新唐書·高宗本紀》:顯慶元年八月丙申,崔敦禮薨。
  • 30.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顯慶元年八月,丙申,固安昭公崔敦禮薨。
  • 3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文物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