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光

(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

鎖定
崔光(450年—523年12月4日) [1]  ,本名崔孝伯,字長仁,東清河郡鄃縣(今山東夏津縣白馬湖鎮崔莊村 [2]  人。北魏大臣,樂陵太守崔曠之孫,長廣太守崔靈延之子。 [6] 
崔光寬和仁善,博學多才。少年時期家貧,嗜書好學,通過撰寫書稿,賺取潤筆之資來贍養父母。太和六年(482年),出任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跟隨李彪共撰國史,遷給事黃門侍郎。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協助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被賜爵朝陽縣子,拜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太子少傅,不久後,又兼任侍中使持節、陝西大使,進爵朝陽縣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宣武帝元恪即位,拜侍中,專修國史。不久後,遷太常卿、齊州大中正。延昌元年(512年),遷中書監。延昌二年(513年),遷太子少傅,受命教導太子。延昌三年(514年),遷右光祿大夫。延昌四年(515年)正月,擁立孝明帝元詡即位,同年七月,加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熙平元年(516年)四月,冊封平恩縣侯。正光二年(521年)四月,遷司徒國子祭酒。正光三年(522年)十二月,進封太保 [3] 
正光四年十二月初四(523年12月26日),崔光因病去世,時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崔光為太傅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冀州刺史,諡號“文宣”。崔光生前著有文集五十餘卷,如今已散佚。 [3] 
全    名
崔光
別    名
崔孝伯
長仁
諡    號
文宣
所處時代
南北朝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清河郡鄃縣(今山東夏津縣白馬湖鎮崔莊村
出生日期
450年
逝世日期
523年12月4日(正光四年十二月初四)
逝世地
河南洛陽
主要成就
修魏史,議遷都,教導和擁立孝明帝
最高官職
司徒、太保、太傅(贈官)
籍    貫
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
家    世
清河崔氏南祖烏水房
爵    位
朝陽縣子→朝陽縣伯→平恩縣侯

崔光人物生平

崔光早年經歷

崔光,本名崔孝伯,東清河郡鄃縣(今山東夏津縣白馬湖鎮崔莊村)人氏。他的祖父崔曠,曾跟隨南燕獻武帝慕容德,後來出仕宋文帝劉義隆的樂陵太守。他的父親崔靈延,出任宋孝武帝劉駿龍驤將軍、長廣太守。皇興元年(467年),慕容白曜平定三齊之地,東清河郡成為北魏的領土。隨後,崔光時年十七歲,跟隨父親遷往代州。崔光的家中雖然貧困,但是他很好學,白天耕地,到了晚上就去讀書,平時做些幫人抄書的工作來奉養父母。 [7-8] 
崔光年輕時,為人便非常寬容大度,喜怒不形於色,若有人詆譭侮辱他,崔光必定會對他好言相勸,即使被人誣罵毀謗,崔光也不為自己申辯曲直。曾經跟崔光同郡的兩個人被掠去當奴婢,後來他們到崔光那裏求救,崔光便把他們贖了出來。 [9] 

崔光太和年間

太和六年(482年),崔光被朝廷授予中書博士,轉任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一起參與國史編寫,後升任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10] 
太和十一年(487年)十二月,朝廷令崔光與李彪仔細完善國史,並按照標準的紀傳體格式編寫。 [36]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崔光參與了朝廷遷都洛陽的計劃,被賜爵朝陽縣子,授官散騎常侍黃門侍郎,著作郎的官職不變,又兼任太子少傅,不久後,又兼任侍中使持節。朝廷派遣崔光為陝西大使,讓他巡察地方的民政人情。崔光遊歷古蹟,述詩懷古,在此期間共作詩三十八篇。等到崔光回到洛陽之後,朝廷仍然讓他兼任侍中,因崔光有籌劃謀略的功勞,故崔光被進為朝陽縣伯。 [11] 
崔光在朝期間,雖身處機關近要,卻一向不大留心書面文案,平時只參與議論述説,替國家出謀劃策。孝文帝元宏經常對大臣們説:“以崔光的卓越才華,如沒有意外的,他二十年後應該身處司空之職。”後來,崔光又跟隨孝文帝參與了剿滅陳顯達 [12] 

崔光勸説元恪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去世。太子元恪即位,是為宣武帝。崔光被朝廷任命為侍中。當初,崔光與李彪一起撰寫史書。太和末年(499年),李彪解除了著作的職務,所以朝廷專門把寫史的事交給崔光。不久之後,李彪因犯罪而被免官。之前宣武帝還未親政時,李彪上表,請求朝廷允許他撰寫《魏書》,朝廷下詔同意了。崔光雖然擔任史官,但他認為,李彪是想專擅寫史的功勞,便上表請求將自己的侍中和著作的職務解除,讓給李彪,但宣武帝不同意。後來,崔光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正一職。 [13-14] 
正始元年(504年),典事史元顯將一隻長了四隻爪、四個翅膀的雞獻給朝廷。朝廷下詔,讓散騎侍郎趙邕詢問崔光:“這種怪異現象的出現,象徵着什麼?” [15] 
崔光上奏説:“《漢書·五行志》記載: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年),在未央殿的路車令廄內,一隻雌雞變成了雄雞,雖然羽毛變了,但這隻雄雞卻不會打鳴,不會帶領母雞,雞爪上也無距指。漢元帝初元年間,丞相府史家的雌雞孵化雞雛時,卻漸漸變成雄雞,不僅長出雞冠和距爪,還會打鳴。永光年間,有人向朝廷獻上一隻頭上生角的雄雞。劉向認為,雞是一種小的家禽,主管報時和人的起居。雌雞變成雄雞的現象,是地位低的臣子為政的象徵,説明臣子將要侵害朝廷。石顯就是這樣的人,竟寧元年(前33年),石顯被誅殺,這就是動物垂象的作用。光和元年(178年),南宮寺的雌雞快要變成雄雞,渾身長得都像雄雞,但雞冠卻沒有變。朝廷下詔詢問議郎蔡邕,他回答説:‘形貌不端正,就會有雞禍出現。據我推斷,頭象是元首,是君主的象徵。現在,這隻雌雞渾身都變成了雄雞,沒有變到頭上,而陛下您知道,這是將要發生令朝廷不順心的事情的象徵。如果朝廷政治無所改變,雌雞的頭冠就會變成了雄雞的。’不久後,鉅鹿人張角作亂,號稱黃巾軍,四方動盪,百姓負擔不了繁重的賦役,選擇響應叛軍。朝廷不及時改變政治,則會天下大亂。今天,這隻雞的形狀雖與過去不同,但它象徵的內容卻跟漢朝的情況很類似啊。劉向、蔡邕都是淵博通達之士,他們考察物象,驗證實事,準確而又有力,很令人信服。我根據蔡邕的話推斷,現在這隻雞的翅膀和爪子增多,也是朝廷內某些奸臣的象徵。既然雞還沒有長大,爪子和羽翅還小,説明他們的勢力還很微弱,容易制服。 [16] 
我聽説自然災異的顯現,可以昭示朝廷國家的吉與兇。聖明的君主看到自然災異,就會戒懼,因而能化禍為福;君主看了不能醒悟,則禍患降臨。《詩經》、《書經》、《春秋》以及秦、漢以來的典籍中記載的自然災異的事情,都是陛下您所瞭解的。今天,如果有人由卑賤而變成顯貴,從而干涉朝廷政事,這是就前代君房一類人。陛下為了滿足自己統一天下的慾望,卻忽視了蒼生萬民,難道您不顧念太祖道武帝奪取天下的艱難,以及前代帝王們經營國家的辛勞嗎?希望陛下您能用自己的聰明睿智,吸取歷史的教訓,理解到天地昭示的深意。” [17] 
宣武帝讀了崔光的奏書後,十分高興。幾天後,朝廷宣佈了茹皓等人的罪狀,他們都被宣武帝下令處死。於是,宣武帝對崔光越發禮遇。 [18] 
延昌元年(512年),崔光遷中書監,侍中的職位不變。延昌二年(513年),元恪來到東宮,召崔光與黃門甄琛、廣陽王元淵等人見面。宣武帝對崔光説:“你是朕的西台大臣,如今朕想讓你做太子的師傅。”崔光推辭,但宣武帝不同意,隨後,宣武帝讓太子元詡和隨從十餘人出來,對元詡説了要讓崔光成為他師傅的決定,令元詡向崔光行禮。崔光趕緊回禮,説自己不應當受太子的行禮,元詡又面朝南,再次行禮。不久後,崔光加封太子少傅。延昌三年(514年),崔光遷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的職位不變。 [31] 

崔光呵斥元懷

延昌四年正月十三日(515年2月12日)的晚上,宣武帝去世。崔光與侍中、領軍將軍於忠到迎接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崔光安撫內外的臣民很是盡力。宣武帝死後過了兩天,廣平王元懷抱病入宮,他自恃是宣武帝的同母兄弟,所以直接跑到太極殿的西廊下,哀號痛哭。元懷又把侍中、黃門、領軍、二衞全都叫來,説自己想要上殿哭祭宣武帝,還堅持要親自拜見新皇帝。大臣們看到元懷這個樣子全都驚愕了,面面相覷,卻沒有人敢反對他。崔光卻舉起枴杖,對着元懷講起了當初漢光武帝劉秀去世,太尉趙憙持劍站在台階上,將諸位親王們都趕走,不讓他們上殿哭祭的故事。崔光説起這事的時候,言辭激烈,但在場之人都認為崔光説得對,説得有理有據。元懷聽完後,立刻就不哭了,對崔光説:“既然您用了古代的事教育我,那我不能不服從。”於是,元懷便回去了,後來,元懷多次派人向崔光道歉。 [19] 

崔光效力元詡

當初,在永平四年(511年)的時候,朝廷曾經讓黃門郎孫惠蔚代替崔光領著作一職,但孫惠蔚五年之內沒有任何成就。尚書令、任城王元澄上表奏請讓崔光重新擔任史官的職務。於是,朝廷下詔仍讓崔光領著作的職務,並升遷崔光為特進。又因崔光擁立孝明帝有功,朝廷封他為博平縣公,國子監祭酒,下詔特許崔光乘坐步輦從雲龍門出入。同年七月,崔光遷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靈太后臨朝聽政後,崔光多次上表,表示要辭職引退。當時,於忠專擅朝政,崔光依附於他。等到於忠稍被朝廷疏遠貶黜,崔光就表示要將朝廷賜給他的綬帶、帽子、官服送還給朝廷,並上表十餘道請求辭官,靈太后沒有答應。隨後,有司奏請朝廷,要求加贈給於忠和崔光封地。熙平元年(516年)二月,太師、高陽王元雍等人舉薦崔光給孝明帝講授經書。同年四月,朝廷封給崔光平恩縣侯的爵位,把朝陽伯的封爵轉授給他的二兒子崔勖。同月,朝廷又賜給崔光羊車一輛。 [20] 
當時,靈太后臨朝掌管國家大政,經常在宮廷的後園拉弓射箭,演習武藝。崔光將歷代婦人們寫的文章送給靈太后,用來勸諫她。這年秋天,靈太后多次到王公大臣的府宅。崔光上表勸諫説:“《禮記》上説,諸侯如果不是因為慰問病人,赴喪弔唁的原因,就隨便到臣子們的家中玩,這樣的君臣關係被稱為謔。昨日,您的車駕多次出動,到了馮翊君、任城王的府第。雖然快到中秋了,但天氣依然炎熱。車馬往返的時候,您的身體也一定疲勞困倦。您左右的侍從,多至千百個,都得跟在您的車駕後面護衞,他們還得穿着堅硬沉重的盔甲不停地奔跑。過去就有人説過您貪圖享樂,導致隨從的臣子們都很辛苦,如今看來,確有其事啊。但如今宗室內人口越來越多,勳臣貴戚日益增加,所以邀請您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既然陛下您接受了先帝的遺命,輔助幼主,以天下為公,以億萬百姓的生存安樂為己任,那麼我希望您能經常到郊廟祭祀,決定朝廷的大政方針,愛惜身體,蓄養精神,而不是去經常遊玩享樂。如果您能做到這些,那麼全國上下的百姓都會為此而感到高興。 [21] 
正光元年(520年)冬天,朝廷賜給崔光矮桌、枴杖和衣服。正光二年(521年)春天,孝明帝在國學舉行釋奠大禮,崔光拿着經書,面朝南而立,百官在下面站成兩列。司徒、京兆王元繼多次上表,請求朝廷將自己的職位讓給崔光。同年四月,朝廷封崔光為司徒、侍中、國子監祭酒,領著作的職務不變。崔光上表堅決推辭,但過了一年朝廷也沒有同意。 [23] 
同年八月,有人在宮內抓獲一隻禿鷲,朝廷下詔問崔光這象徵着什麼。崔光上表説:“這就是《詩經》中提到的有鷲在梁。禿鷲是貪婪而又兇惡的鳥,在荒野大澤中生長,不應該飛到宮廷中。曹魏黃初年間,有一羣鵜鶘飛集在靈芝池,魏文帝曹丕下詔,向天下尋求賢明傑出的人才。太尉華歆因此罷職,讓管寧接替了他的職務。我聽説野外生活的動物進入房舍,古人認為這不吉祥。所以,張臶厭惡任鳥,賈誼忌諱鵜鶘。鵜鶘暫時聚集,而又很快又飛去的現象,前代帝王均引以為戒。何況這隻飛入宮中的禿鷲,被擒獲後正在被宮人飼養,安然閒靜,毫不懼怕。這和過去的情況相比,真是截然不同啊!貪婪的禽類,靠吃魚肉生活,豆麥稻米有時也會被它們啄食。這隻禿鷲一次就吃了一斤多糧食和肉類。如今春夏乾旱,谷價上漲。陛下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對他們關愛備至,怎麼能夠拋開人不管,而去養這個形貌醜陋,聲音刺耳的傢伙呢?”孝明帝看到崔光的奏章後,十分高興,於是將這隻鳥放回沼澤中。 [24] 
正光二年(521年)十二月,朝廷下詔,令崔光與安豐王元延明議定服章。正光三年(522年)六月,朝廷下詔允許崔光乘坐步挽上朝。同年九月,崔光被朝廷進位為太保,但崔光推辭了這個職位。同年十二月,朝廷再次下詔進封崔光為太保。 [26]  [35] 

崔光因病去世

崔光年紀高邁而又政務繁巨,疾病日益嚴重,但他卻依然自強不息,經常留在史館寫作,即使病重了也不回去。 [37]  正光四年(523年)十月,孝明帝親自探望崔光,下詔禁止重病的崔光再去接待賓客,並不斷派宦官去問候崔光的病情。隨後,孝明帝停止了宮廷中的音樂歌唱,不再外出遊覽觀光,又封崔光的長子崔勵為齊州刺史。 [27] 
同年十一月,崔光病情加劇。十二月初四(523年12月26日),崔光對他的子侄們説:“我蒙受先帝的厚恩大德,才有了今天的職位,但我的史書還沒有寫完,所以即使我死了也留有遺憾。你們因為我的原因而獲得官位,一定要勤勉,以死報國。我馬上就要死了,也沒什麼需要再説的,你們趕快把我接回家去。”崔光的氣息雖然微弱,但神志卻很清醒,到了家裏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歲。 [1]  [28] 
孝明帝聽到崔光死訊後,悲哀地痛哭流涕,一趟又一趟地派宦官去他家裏慰問,下詔賜給崔光東園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六十萬、布一千匹、蠟四百斤,由大鴻臚監護喪事。孝明帝又親自前去祭奠崔光,撫摸着崔光的屍體大哭,在車駕回宮的路上,他也一直痛哭不止。孝明帝每來到崔光為他講學的地方都會悲愴哀悼。正光五年(524年)正月,朝廷追贈崔光為太傅,領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冀州刺史,侍中的職位不變,又敕令加後部鼓吹、班劍,喪儀依照太保、廣陽王的舊例,追諡崔光為文宣公。崔光出殯那天,孝明帝在建春門外設祭,望着崔光的靈車十分傷心。 [29] 

崔光主要影響

崔光教導儲君

宣武帝在位時,令崔光去教導還是太子的孝明帝。崔光做為朝中重臣兼孝明帝的老師,在皇位交接時安撫臣民,趕走了不懷好意的元懷,助孝明帝坐穩了皇位。而孝明帝平時也對博學多才的崔光很是尊重,以禮相待,兩人感情十分深厚。 [31]  [19] 

崔光撰寫史書

崔光受命撰寫當朝史書,但崔光並不擅長這項工作,故他寫出來的東西,絕大部分也只是有個標題,而且在他未對史書檢查補漏之前,裏面空缺省略的地方也不少。不過,崔光心裏對自己修史的能力水平非常有數,所以他經常説:“史書不是這一代的人就能夠寫完的,所以我現在應該儘量多記載一些當朝時事,未來由後人把它寫完。”崔光臨死前,向孝明帝推薦了崔鴻接替自己做修史的工作。 [25] 

崔光歷史評價

李琰之:崔博而不精,劉(劉芳)精而不博。 [3] 
元宏:
  • 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日之文宗也。 [3] 
  • 崔光之博,李彪之直,是我國得賢之基。 [3] 
  • 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 [3] 
  • 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 [3] 
魏收魏書》:
  • 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見於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申曲直。 [3] 
  • 家貧好學,晝耕夜誦。 [3] 
  • 雖處機近,曾不留心文案,唯從容論議,參贊大政而已。 [3] 
  • 崇信佛法,禮拜讀誦,老而逾甚。終日怡怡,未曾恚忿。 [3] 
  • 光寬和慈善,不逆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常慕胡廣、黃瓊之為人,故為氣概者所不重。始領軍於忠以光舊德,甚信重焉,每事籌決,光亦傾身事之。元叉於光亦深宗敬。及郭祚、裴植見殺,清河王懌遇禍,光隨時俯仰,竟不匡救,於是天下譏之。 [3] 
  • 崔光風素虛遠,學業深長,孝文歸其才博,許其大至,明主固知臣也。歷事三朝,師訓少主,不出宮省,坐致台傅,斯亦近世之所希有。但顧懷大雅,託跡中庸,其於容身之譏,斯乃胡廣所不免也。 [22] 
  • 太常劉芳、侍中崔光當世儒宗。 [22] 
  • 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 [22] 

崔光軼事典故

崔光酪漿止渴

咸陽王元禧謀反失敗,被關押在華林都亭。當時天氣異常悶熱,宣武帝下令禁止給元禧提供飲用水,元禧口渴胸悶,差點被渴死。崔光聽説了此事,便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派人給元禧送去了一升酪漿解渴。這樣既不違反規定,也解了元禧的燃眉之急。 [32] 

崔光清正廉潔

北魏在北方雄霸多年,西邊各小國進貢不絕,府庫充盈,萬物皆備。有一次,靈太后去盛放絹布的倉庫巡玩,對從行的王公嬪主一百多人下令,讓眾人依自己力氣,隨意取絹。這些人都使盡氣力,左夾右扛地往家裏搬。尚書令李崇和章武王元融最貪心,負絹過重,摔倒在地,一人傷腰,一人傷腳,太后又笑又怒,讓衞士把兩人趕出倉庫,一匹絹也不給他們。惟獨崔光只取了兩匹絹,太后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拿這麼少。崔光回答:“臣有兩隻手,所以只能拿兩匹,再拿就多了。”世人皆稱崔光清正廉潔。 [30] 

崔光崇信佛法

崔光崇信佛教,禮拜佛像,誦讀佛經,年紀越大越信佛,遂終日怡然自得,不再煩惱生氣。崔光曾在門下省坐着讀書,有一隻鴿子飛到他的膝前,又飛到他的懷裏,沿着胳膊飛上到他的肩頭,過了很久才離去。 [34] 

崔光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崔曠
劉宋樂陵太守。
父親
崔靈延
劉宋長廣太守。
叔叔
崔靈茂
崔曠之子。
弟弟
梁郡太守。
堂弟
崔雅寶
崔靈茂之子。
晚輩
崔光之子,徵虜將軍、齊州刺史。贈侍中、衞將軍。
崔光之子,徵虜將軍、安州刺史,封朝陽伯。
崔光之子,起家司空記室,歷任通直散騎侍郎、清河太守兼任般陽鎮將。遭崔景安殺害,贈使持節、徵虜將軍、齊州刺史。
崔光之子,中書令、開府。贈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大司馬西閣祭酒,軍功曹參軍。
崔氏
崔光之女,劉敬徽之妻。
崔鴻
崔敬友之子。 初任彭城王左常侍,歷任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撰起居注。後遷至中散大夫、司徒長史,奉命撰《起居注》。參與修緝北魏國史,後官至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崔鴻編纂的史書《十六國春秋》有一百卷
崔鵾
崔敬友之子。
崔鷫
崔敬友之子。
崔逵
崔雅寶之子。
(表格參考資料 [3] 

崔光主要作品

崔光一生著作宏富,創作了詩、賦、銘、贊、誄、頌、表、啓數百篇,匯成五十餘卷,但後來大多散佚。《全後魏文》錄有其文兩卷。 [4-5]  [33] 

崔光史料索引

魏收《魏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十》 [3] 
李延壽《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 [22]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正光四年)冬十有一月……丁酉,太保崔光薨。
  • 2.    楊鳳奎.《邱縣誌》.北京:方誌出版社,2001年:702頁
  • 3.    《魏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8]
  • 4.    《全後魏文·卷二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3-18]
  • 5.    《全後魏文·卷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3-18]
  • 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崔光-魏書(北齊)魏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4]
  • 7.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崔光,本名孝伯,字長仁。東清河鄃人也。祖曠,從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之時水。慕容氏滅,仕劉義隆為樂陵太守。父靈延,劉駿龍驤將軍、長廣太守。
  • 8.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慕容白曜之平三齊,光年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母。
  • 9.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見於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申曲直。皇興初,有同郡二人並被掠為奴婢,後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贖免。
  • 10.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太和六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參撰國書。遷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 11.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常侍,黃門、著作如故,又兼太子少傅。尋以本官兼侍中、使持節,為陝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經述敍古事,因而賦詩三十八篇。還,仍兼侍中,以謀謨之功,進爵為伯。
  • 12.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雖處機近,曾不留心文案,唯從容論議,參贊大政而已。高祖每對羣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又從駕破陳顯達。
  • 13.    《魏書·卷七·帝紀第七》:夏四月丙午朔,帝崩於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
  • 14.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世宗即位,正除侍中。 初,光與李彪共撰國書。太和之末,彪解著作,專以史事任光。彪尋以罪廢。世宗居諒暗,彪上表求成《魏書》,詔許之,光雖領史官,以彪意在專功,表解侍中、著作以讓彪,世宗不許。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正。
  • 15.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正始元年夏,有典事史元顯獻四足四翼雞,詔散騎侍郎趙邕以問光。
  • 16.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光表曰:“臣謹案《漢書·五行志》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路軨中雌雞化為雄,毛變而不鳴不將無距。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雞伏子,漸化為雄,冠距鳴將。永光中,有獻雄雞生角。劉向以為雞者小畜,主司時起居,小臣執事為政之象也,言小臣將乘君之威,以害政事,猶石顯也。竟寧元年,石顯伏辜,此共效也。靈帝光和元年,南宮寺雌雞欲化為雄,一身皆似雄,但頭冠上未變,詔以問議郎蔡邕。邕對曰:"貌之不恭,則有雞禍。臣竊推之,頭為元首,人君之象也。今雞一身已變,未至於頭,而上知之,是將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若政無所改,頭冠或成,為患滋大。"是後張角作亂,稱黃巾賊,遂破壞四方,疲於賦役,人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今之雞狀不同,其應頗相類矣。向、邕並博達之士,考物驗事,信而有證,誠可畏也。臣以邕言推之,翅足眾多,亦羣下相扇助之象。雛而未大,腳羽差小,亦其勢尚微,易制御也。”
  • 17.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臣聞災異之見,皆所以示吉凶。明君睹之而懼,乃能招福,闇主視之彌慢,所用致禍。《詩》、《書》、《春秋》、秦、漢之事多矣,此皆陛下所觀者。今或有自賤而貴,關預政事,殆亦前代君房之匹。陛下縱慾忽天下,豈不仰念太祖取之艱難,先帝經營劬勞也?誠願陛下留聰明之鑑,警天地之意。”
  • 18.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帝覽之大悦。後數日而茹皓等並以罪失伏法,於是禮光逾重。
  • 19.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於忠迎肅宗於東宮,安撫內外,光有力焉。帝崩後二日,廣平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慟禁內,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衞,雲身欲上殿哭大行,又須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攘衰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憙橫劍當階,推下親王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懷聲淚俱止,雲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於是遂還,頻遣左右致謝。
  • 20.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初,永平四年,以黃門郎孫惠蔚代光領著作。惠蔚首尾五歲,無所厝懷。至是,尚書令、任城王澄表光宜還史任。於是詔光還領著作,遷特進。以奉迎明帝功,封博平縣公,領國子祭酒,詔乘步挽於雲龍門出入。尋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靈太后臨朝後,光累表遜位。於忠擅權,光依附之。及忠稍被疏黜,光並送章綬冠服茅土,表至十餘上,靈太后優答不許。有司奏追於忠及光封邑。熙平元年二月,太師、高陽王雍等奏舉光授明帝經。初,光有德於靈太后。四月,更封光平恩縣侯,以朝陽伯轉授第三子勖。其月,敕賜羊車一乘。
  • 21.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時靈太后臨朝,每於後園親執弓矢,光乃表上中古婦人文章,因以致諫。是秋,靈太后頻幸王公第宅,光表諫曰:“《禮記》雲:諸侯非問疾弔喪,入諸臣之家,謂之君臣為謔。昨軒駕頻出,幸馮翊君、任城王第。雖漸中秋,餘熱尚蒸。衡蓋往還,聖躬煩倦。左右僕侍,眾過千百,扶衞跋涉,袍鉀在身。昔人稱陛下甚樂,臣等至苦,或其事也。但帝族方衍,勳貴增遷,祗請遂多,將成彝式。陛下遵酌前王,貽厥後矩,天下為公,億兆己任。專薦郊廟,止決大政,輔神養和,簡息遊幸,則率土屬賴,令生仰悦矣。”
  • 22.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3]
  • 23.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正光元年冬,賜光几杖衣服。二年春,明帝親釋奠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寮陪列。司徒、京兆王繼頻上表以位讓光。四月,以光為司徒,侍中、國子祭酒、領著作如故。光表固辭,歷年終不肯受。
  • 24.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八月,獲禿鶖於宮內,詔以示光。光表曰:“此即《詩》所謂有鶖在梁。解雲"禿鶖也",貪惡之鳥,野澤所育,不應入於殿廷。昔魏氏黃初中,有鵜鶘集於靈芝池,文帝下詔,以曹恭公遠君子,近小人,博求賢俊,太尉華歆由此遜位而讓管寧者也。臣聞野物入舍,古人以為不善。是以張臶惡〈任鳥〉,賈誼忌鵩。鵜鶘暫集而去,前王猶為至誠,況今親入宮禁,為人所獲,方被畜養,晏然不以為懼。準諸往義,信有殊矣。饕餮之禽,必資魚肉,菽麥稻粱,時或飡啄,一食之費,容過斤鎰。今春夏陽旱,谷糴稍貴,窮窘之家,時有菜色。陛下為人父母,撫之如傷,豈可棄人養鳥,留意於醜形惡聲哉!”明帝覽表大悦,即棄之池澤。
  • 25.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光撰魏史,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闕略尤多,每雲:“此史會非我世所成,但須記錄時事,以待後人。”臨薨,言鴻於孝明。
  • 26.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冬,詔光與安豐王延明議定服章。三年六月,詔光乘步挽至東西上閣。九月,進位太保,光又固辭。
  • 27.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四年十月,帝親臨光疾,詔斷賓客,中使相望,為止聲樂,罷諸遊眺,拜長子勵為齊州刺史。
  • 28.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十一月,疾甚,敕子侄等曰:“諦聽吾言。聞曾子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啓予手,啓予足,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吾荷先帝厚恩,位至於此,史功不成,歿有遺恨。汝等以吾之故,並得名位,勉之!勉之!以死報國。修短命也,夫復何言。速可送我還宅。”氣力雖微,神明不亂。至第而薨,年七十三。
  • 29.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肅宗聞而悲泣,中使相尋,詔給東園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六十萬、布一千匹、蠟四百斤,大鴻臚監護喪事。車駕親臨,撫尸慟哭。御輦還宮,流涕於路,為減常膳,言則追傷。每至光坐誦讀之處,未嘗不改容悽悼。五年正月,贈太傅,領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冀州刺史,侍中如故。又敕加後部鼓吹、班劍,依太保、廣陽王故事,諡文宣公。肅宗祖喪建春門外,望轜哀感。
  • 30.    《洛陽伽藍記·卷第四》:於時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於廊者,不可較數。及太后賜百官負絹,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稱力而去。唯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任,蹶倒傷踝。太后即不與之,令其空出,時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后問:“侍中何少?”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疋,所獲多矣。”朝貴服其清廉。
  • 31.    《魏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延昌元年春,遷中書監,侍中如故。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門甄琛、廣陽王淵等,並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台大臣,今當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肅宗出,從者十餘人,敕以光為傅之意,令肅宗拜光。光又拜辭,不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監如故。
  • 32.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俄而禧被禽,送華林都亭,著千斤鎖格龍武,羽林掌衞之。時熱甚,禧渴悶垂死,敕斷水漿。侍中崔光令左右送酪漿升餘,禧一飲而盡。
  • 33.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凡所為詩賦銘贊誄頌表啓數百篇,五十餘卷,別有集。
  • 34.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崇信佛法,禮拜讀誦,老而逾甚。終日怡怡,未曾恚忿。曾於門下省晝坐讀經,有鴿飛集膝前,遂入於懷。緣臂上肩,久之乃去。
  • 35.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十有二月癸酉,以左光祿大夫皇甫度為儀同三司。乙酉,以車騎大將軍、尚書右僕射元欽為儀同三司,太保、京兆王繼為太傅,司徒崔光為太保。
  • 36.    《魏書·卷七·帝紀第七》:十二月,詔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體。
  • 37.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光年耆多務,病疾稍增。而自強不已,常在著作,疾篤不歸。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