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不平

形容道路高低不平的汉语成语
收藏
0有用+1
0
崎岖不平是联合式结构的汉语成语,拼音为qí qū bù píng,简拼作qqbp。该成语由"崎岖"和"不平"两个并列成分构成,核心语义为形容道路或地面高低不平的险峻状态 [2]。其文献出处可追溯至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杭江小历纪程》中亦有典型用例。语法功能上主要作谓语、定语,适用于描述山路等具体地形,常见于书面语境。语义网络包含近义词"坎坷不平"与反义词"平平坦坦",英文翻译为"bumpiness"或"be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1]
拼    音
qí qū bù píng
结    构
联合式成语 [1]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近义词
坎坷不平 [1]
反义词
平平坦坦 [1]
语    法
谓语/定语 [2]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成语包含两协犁个并列语素:"崎岖"指地棕兵榆面起伏陡峭,"不平"强调地表缺乏平坦状态 [2]。现代汉格精语词典普遍采用"形容道路高低不平"作为充举剃标准释义享体晚,强调对复杂地形的客观描述 [1]。该成语常用于文学描写,既能指涉具体山路地形,只记愚阀也可隐喻人生境遇的艰难曲折 [2]道渗危牛祝。

文献出处

播报
编辑
最早的书面用例见于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安公子见那路渐渐的崎岖不平……心中有些怕将起来"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郁达夫在游记《杭江小历纪程》中运用该成语描述浙西山地景观:"沿溪北岸,尽是些……草木樵苏不到的崎岖不平之地" [1]

语法特征

播报
编辑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
  • 作谓语时,如"这段山路狭窄崎岖不平,车辆难以通行"
  • 作定语时,如"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蜿蜒伸向山顶" [1]现代汉语中常与"山路""路面""地形"等名词搭配,使用场景多集中于地理描写和文学叙事领域 [2]

语用实例

播报
编辑
典型书面用例包括:"这条登山道崎岖不平,被专业徒步者列为三级难度";"汽车在崎岖不平的碎石路上颠簸前行" [2]。口语中常见简化形式,如"这条路太崎岖了"仍保留原成语语义核心。

语义关联

播报
编辑
近义词"坎坷不平"在描述道路状态时可互换使用,但"坎坷"更侧重长期形成的自然沟壑。反义词"平平坦坦"通过叠词形式强化平坦状态的绝对性 [1]。与同类成语"蜿蜒曲折"相比,本成语侧重地表垂直方向的高低变化而非水平方向的迂回特征。

跨语言对应

播报
编辑
英语翻译采用两种形式:
  • 名词性表达"bumpiness"侧重物理属性描写
  • 短语"be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强调行进过程中的动态体验 [1]法语对应译为"accidenté",德语常用"unwegsam"表达类似语义,均保留地形特征的描述性特点 [2]

文字学解析

播报
编辑
构词要素中:
  • '崎'字从山、奇声,本义指山势陡峭
  • '岖'字从山、区声,表山势险峻
  • '不'为否定副词
  • '平'象形字本源为天平,引申指平坦状态 四字结构符合汉语成语典型的2+2韵律格式,平仄关系为"平平仄平",朗读时形成起伏跌宕的声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