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名)

鎖定
夏、商、周都有崇國,説的地理不同。
中文名
屬    性
地名

河南崇國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 [2] 。相傳,鯀因建造城郭有功,堯把崇地封給了鯀,並讓他負責管理那裏的土地和人民。《國語·周語》稱鯀為“崇伯鯀”,“崇高”因此得名。 [2] 韋昭在為《國語·周語》“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一語作注時則説:“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有大禹故里。

歷史記載

《竹書紀年·捲上》:“(帝堯)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
《國語·周語》上神降於莘條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的文字。韋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國語·周語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韋昭注:“崇,鯀國。伯,爵也。”
《御覽》三十九《嵩山》下引韋昭注説:“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陽城,嵩山在焉”
《漢書·楚元王傳》“昔者鯀、共工、驩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唐]顏師古注:“鯀,崇伯之名。”
《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行幸緱氏(今河南偃師縣南二十里)……見夏後啓母石(今登封境內,有漢開母闕。開母即啓母,因避漢景帝的諱改)。翌日親登崇高……以山下户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
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雜誌·崇高》説:“古無‘嵩’字,以‘崇’為之,故《説文》有‘崇’無‘嵩’。經傳或作‘嵩’,或作‘崧’,皆是‘崇’之異文。”
顧頡剛、劉起釪的《〈尚書·西伯戡黎〉校釋譯論》、《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載:“‘崇’就是後代的‘嵩’,亦即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帶,嵩縣顯然也是沿其舊稱的地境之一。” [3]

陝西崇國

《詩》雲‘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是國之地也。”周文王滅崇,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今西安西南),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商代的崇國在豐鎬附近。
《史記·周本紀》“崇侯虎”下《正義》引皇甫謐説:“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有違於大禹故里在嵩山一帶。
一種看法是:商朝滅夏,河南的崇國難免被滅,族人西遷於關中平原而另建崇國,它存在於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