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明縣烈士館

鎖定
崇明縣烈士館位於上海新河鎮東首,陳海公路南側,始建於1951年,原名烈士紀念塔,1957年更名為崇明縣烈士館,佔地面積1452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廣場面積1920平方米。1988年6月經崇明縣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為“縣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經嚴格考核,實地查看,烈士館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隨着烈士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1996年“崇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縣國防教育基地”相繼在烈士館正式掛牌。2002年榮獲“崇明縣青少年保護先進單位”和“上海市花園單位”榮譽稱號。崇明縣烈士館資料室保存着我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427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圖片301張以及文書檔案50卷。革命史蹟展覽室共展出烈士英名427名,照片255張,油畫、國畫各一幅,文字説明版塊193塊,半身雕塑一座,全身雕塑2座。
中文名
崇明縣烈士館
地    址
上海新河鎮新開河路279號
修建時間
1951年
保護級別
設區的市級烈士紀念設施、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崇明縣烈士館烈士館簡介

標誌着我縣在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舉措上,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烈士館資料檔案室保存着我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378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297張以及各種文書檔案45卷。其中:保存着該縣最早參加革命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犧牲的陸鐵強、俞保元等著名烈士的部分手跡和遺物以及新近安放的著名烈士黃東華的手跡、書信、遺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和烈士生前省、市領導為黃東華烈士批示也在保存之列。
革命事蹟展覽室共展出烈士英名378名、照片297張、油畫、國畫二幅。文字説明版塊252塊,以及黃東華烈士專版和各種榮譽證書、獎章。這些極其珍貴的烈士資料和照片,對於我們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研究,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使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崇明縣烈士館建設與發展

我館五十年來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歷屆中共崇明縣委、崇明縣人民政府以及崇明縣民政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在資金的使用上採取專項撥款、帶頭捐款相結合的辦法,先後完成了以下幾項實事工程:(一)1979年10月縣政府撥款44806.24元,建造了崇明縣革命公墓,主要用於寄存離休幹部和病故軍人的骨灰盒。(二)1983年縣政府撥款50000元,改建烈士紀念碑。(三)1990年3月縣政府陸續撥款80多萬元,新建辦公室綜合用房和革命事蹟展覽室,曾在崇明領導抗日戰爭的原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同志為展覽室題寫了室名。(四)1993年5月在縣委、縣政府的倡導下,由民政局具體組織實施,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學先烈、獻愛心”活動,共捐得人民幣73.6萬元。其中:捐款仟元以上單位123個,佰元以上個人60人,這筆捐款全部用於建造門樓、雕塑、荷花池、圍牆以及綠化工程等。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國棟為崇明烈士館題寫了館名。(五)1999年以來,縣政府先後多次撥專款,購置大花盆、不鏽鋼垃圾筒、翻修革命公墓屋頂維修革命事蹟展覽室屋頂、荷花池完善、製作政務公開宣傳欄、警示牌以及接待室購置真皮沙發、電視櫃、地毯、VCD影碟機、更換窗簾等,從而使烈士館的館容館貌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宏偉目標,為我縣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崇明縣烈士館保護措施

1988年6月,崇明縣人民政府命名我館為“縣級重點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95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命名為“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1996年“崇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縣國防教育基地”相繼在烈士館掛牌。
2002年,獲得上海市“花園單位”榮譽稱號。
2002年榮獲“崇明縣青少年保護先進單位”。
2010年3月被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警備區政治部、上海市國防教育辦公室評為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2012年4月被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4年9月被市政府批准為市級烈士紀念設施。
2016年,成為崇明縣首批黨員教育基地和崇明縣誌願服務示範基地;
2017年,成功創建區級文明單位。
2018年,被命名為崇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崇明縣烈士館地理位置

上海市崇明區新河鎮新開河路279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