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明區

編輯 鎖定
崇明區,隸屬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長江,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南通市海門區啓東市一衣帶水,總面積1413平方千米。 [31]  2021年,崇明區户籍人口67.29萬人。 [37]  截至2021年10月,崇明區下轄16個鎮、2個鄉, [3]  區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五代設靜海都鎮(今南通崇明鎮;宋,屬通州海門縣;元,鎮升為州;明時降州為縣;專隸於太倉州;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於江蘇南通、松江;解放後隸屬南通專區;1958年改隸上海市 [62]  ;2016年撤縣設區。境內有G40滬陝高速,S128陳海公路是崇明南部橫貫東西的交通大動脈。崇明主要景點有崇明學宮、唐一岑墓上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崇明獲得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榮譽稱號。 [1-2] 
2021年,崇明區地區生產總值409.72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7.3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8.9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7:26.2:68.1。 [37] 
中文名
崇明區
外文名
Chongming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310151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上海市
地理位置
上海市北部、長江入海口處
面    積
1413 km²
下轄地區
16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
城橋鎮人民路68號
電話區號
021
郵政編碼
20215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7.29 萬(2021年)
著名景點
崇明學宮
唐一岑墓
上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車牌代碼
滬C
地區生產總值
409.72 億元(2021年)

崇明區建置沿革

編輯
崇明歷史時期舊圖 崇明歷史時期舊圖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與吳越在長江口一帶爭戰,靜海都鎮遏使(治所在今南通市)姚彥洪於楊吳天祚三年(937年)在西沙設立崇明鎮,崇明沙洲始有建置。同年末,李昪取代楊吳,國號大齊,後改國號唐(史稱南唐),改年號為昇元,繼續管轄崇明鎮。李璟繼位後,崇明鎮轄於靜海制置院(今南通市)。顯德五年(958年),後周軍隊攻下南唐在江北的所有領地,廢除崇明鎮建置。
崇明歷史時期舊圖 崇明歷史時期舊圖
北宋初,恢復崇明鎮建置,仍歸通州(今南通市)海門縣管轄。朝廷發配流刑犯人在崇明沙洲煎鹽生產,崇明島鹽業從此開始。南宋,韓侂冑、張循王、劉婕妤各有莊園設在姚劉沙,以取漁鹽之利。嘉定十五年(1222年),在姚劉沙設置天賜鹽場,抽徵鹽税,隸通州。寶慶元年(1225年),撥隸淮東總領所。
崇明區在上海市的位置圖 崇明區在上海市的位置圖
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鎮升為州,隸屬揚州路。首任崇明知州薛文虎在姚劉沙天賜鹽場場署舊址建立州城。改崇明鎮為西沙巡檢司,僅存的道安村改為道安鄉。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舊城坍沒,州城遷於原址北15裏處。是為始遷,之後歷經五遷六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崇明降州為縣,仍隸揚州路,屬通州。洪武八年(1375年),改隸蘇州府。弘治十年(1497年),崇明縣兼隸於太倉州
清順治年間,南明御史沈廷揚、將領鄭成功、張名振反攻崇明島。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率領水師進攻崇明縣城(今城橋鎮),被總兵梁化鳳帶領崇明縣軍民頑強擊退。雍正二年(1724年),崇明縣專隸於太倉州。
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於江蘇南通、松江。1949年6月,崇明解放,隸屬南通專區。
1958年12月,改隸上海市
2005年5月1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域,整體建置劃入崇明縣。
2009年11月18日,長興撤鄉建鎮。 [62] 
2016年3月,改崇明縣為崇明區。 [1] 

崇明區行政區劃

編輯
崇明區地圖
崇明區地圖(2張)
2005年5月1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域,整體建置劃入崇明縣。
2009年11月18日,長興撤鄉建鎮。
截至2021年10月,崇明區下轄16個鎮、2個鄉:城橋鎮堡鎮新河鎮廟鎮豎新鎮向化鎮三星鎮港沿鎮中興鎮陳家鎮綠華鎮港西鎮建設鎮新海鎮東平鎮長興鎮新村鄉橫沙鄉。另轄:前衞農場、東平林場、上實現代農業園區, [3]  區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崇明區地理環境

編輯

崇明區位置境域

崇明區,由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組成,三島陸域總面積1413平方千米。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長江,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啓東市一衣帶水。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入海口。長興島位於吳淞口外長江南水道,東鄰橫沙島,北伴崇明島。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三面臨江,一面臨海。背靠長興,北與崇明島遙相呼應,南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

崇明區地形地貌

崇明島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
長興島呈帶狀,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
橫沙島呈海螺形,南北長12千米左右,東西寬8千米左右。平均海拔2.8米。總面積54.4平方千米,其中可耕地面積26.8平方千米。尚有灘塗資源0米以上20萬畝、-5米以上67萬畝。周邊岸線30餘千米,其中南端約有2千米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31] 

崇明區土壤

崇明區土壤有水稻土、潮土和鹽土3個土類,以及8個土屬、35個土種。土壤耕作層厚度一般在3至5寸。3個土類呈東西伸展、南北排列的條帶狀分佈。水稻土主要分佈在海橋、三星、合作、廟鎮、江口、港西、城橋等鄉及鰲山、新河、豎河、堡鎮、五滧、向化、汲浜、陳家鎮等鄉沿南橫引河一線以南地區,佔全區集體耕地的49.87%;潮土主要分佈在綠華、港東、建設、新民、大新、港沿、合興、裕安等鄉及鰲山、豎河、堡鎮、五滧、向化、汲浜、陳家鎮等鄉沿南橫引河一線以北,佔全區集體耕地的39.99%;鹽土主要分佈在西北至東北部沿江沿海一帶,佔全區集體耕地的10.14%。

崇明區氣候

崇明區氣候温和濕潤,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全年主要天氣災害有以下兩個方面:4月平均氣温比常年偏高,降水明顯偏多,日照時數略偏少。8月多陰雨,光照不足。

崇明區水文

崇明區地處長江入海口,崇明、長興、橫沙三島均受沿海潮汐影響,屬平原感潮河網地區,周圍潮汐屬非正規淺海半日潮型,流向基本為往復流。

崇明區自然資源

編輯

崇明區植物資源

崇明區除蘆葦、關草、絲草等外,遍及全區的各種草類主要有:馬齒莧(別名五行草、長壽菜,俗稱專諸草)、益母草(別名對月草、白花益母草)、蒼耳草(別名卷耳、苓耳、常思菜、痴頭婆、狗耳朵草)、佩蘭(俗名蘭草、大澤蘭、孩兒菊、千金草、省頭草)、澤漆草(俗名貓兒眼睛草、乳漿草、倒毒傘、一把傘、龍虎草、鐵骨傘)、旋復草(俗稱蟛蜞頭花、金錢花、野油花、滴滴金、金錢菊、滿天星)、扁血草(別名扁竹、粉節草、通生草、桌面草、路邊草、七星草)、蒲公英(俗名鬼公英、黃花郎、婆婆丁、黃花早)、墨旱蓮(別名金陵草、蓮子草、墨斗草、墨菜、豬牙草、白花草、水旱蓮)、瓜婁(別名婁皮、婁仁、木瓜皮、木瓜子)、老虎腳爪草、土牛膝、紫浮萍、江剪刀草(俗名野油菜、蟛蜞菜)、杞子根(又名枸杞)、鳳茄(別名山茄子、鳳茄子)、龍葵草(俗稱五宅茄、烏疔草、七粒扣)、燈籠草(俗名酸漿草、天泡草、天燈籠)、金銀花、蘿摩(俗名天將克、奶漿草、婆婆針線花)、牽牛子(俗名黑醜、白醜、狗耳草)、沒娘藤(俗名金絲草;大葉金錢草)、天仙藤、車前草、竹葉絲草、茅根、望江南(俗名羊角豆、大吳風草)、雞尿藤(俗名臭屁藤)、螞蟻草、酢漿草、鳳尾草、葎草、瓦松(俗名瓦道花)、香附(俗名莎草、回頭草)、水蜈蚣(俗名水香草)、蒲包根(俗名水蠟燭)、烏蘞莓(俗稱野葡萄藤)、地膚子草(俗名掃帚草)、金絲荷葉草、枸骨(俗名貓兒刺)、鐵扁擔、臭梧桐、馬鞭草、地丁草、小青草、苦楝、水浮蓮、九龍根、大薊草、小薊草、馬蘭、牛頭令、合子草、紅澤蘭、青蒿、虎仗草、掛金燈、葶藶子、紫蘇子、水花生、綠萍、苣蕒、黃瓜草、苦菜、野刺莧、反枝莧、野大豆、田青、金花菜、藜、小藜、灰綠藜、拉拉藤、翅鹼蓬、繁縷、大馬蓼、水蓼、婆婆納、碎米薺、泥胡菜、天明精、血見愁、水竹葉、大蓬蒿、鼠麴草、大丁草、狗尾草、金色狗尾草、馬唐、稗、牛筋草、白羊草、看麥娘、雀稗、狗牙根、結縷草、沼莎草、菰聚合草、小根蒜、金盞花、一年蓬、千金子、豬秧秧、地錦、刺果毛茛、鴨舌草等。

崇明區動物資源

崇明區獸類主要有黃鼠狼(俗稱黃狼),早年有刺蝟,現瀕絕跡。蟲類有蛇、壁虎、蜈蚣、大蟾蜍(俗稱癩蛤蟆)、青蛙、蚯蚓、蝸牛等。還有農作物害蟲的天敵147種。
崇明區鳥類品種繁多,東部地區是候鳥遷徒途中的棲息之地,常有丹頂鶴等珍稀鳥類歇足。侯鳥有132種,分別是:黑頸鸊鷉、綠鷺、中白鷺、夜鷺、黃斑葦、大麻、黑臉琵鷺、鴻雁、豆雁、白額雁、小天鵝、赤麻鴨、翹鼻麻鴨、針尾鴨、綠翅鴨、花臉鴨、羅紋鴨、赤頸鴨、赤膀鴨;白眉鴨、青頭潛鴨、鳳頭潛鴨、綠頭鴨、長尾鴨、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松雀鷹、燕隼、鵪鶉、灰鶴、紅胸田雞、黑水雞、彩鷸、鳳頭麥雞;灰斑鴴、金(斑)鴴、蒙古沙鴴、鐵嘴沙鴴、中杓鷸、白腰杓鷸、紅腰杓鷸、黑尾睦鷸、斑尾睦鷸、鶴鷸、紅腳鷸、澤鷸、青腳鷸、白腰草鷸、林鷸、小青腳鷸、磯鷸、灰鷸、翹嘴鷸、翻石鷸、孤沙錐、大沙錐、扇尾沙錐、豆鷸、紅腹濱鷸、細嘴濱鷸、紅胸濱鷸、長趾濱鷸、烏腳濱鷸、尖尾濱鷸、黑腹濱鷸、彎嘴濱鷸、三趾鷸、勺嘴鷸、闊嘴鷸、反嘴鷸、紅頸瓣蹼鷸、灰瓣蹼鷸、普通燕鴴、海鷗、銀鷗、白額燕鷗、棕復杜鵑、大杜鵑、小杜鵑、長耳鴞、普通夜鷹、赤翡翠、三寶鳥、灰沙燕、家燕、金腰燕、毛腳燕、山鶺鴒、白鶺鴒、黃鶺鴒、田鷚、樹鷚、北鷚、水鷚、灰山椒鳥、虎紋伯勞、紅尾伯勞、黑枕黃鸝、禿鼻烏鴉、寒鴉、紅尾歌鴝、紅點頦、紅脅藍尾鴝、北紅尾鴝、白眉地鶇、虎斑地鶇、灰背鶇、烏灰鶇、白腹鶇、斑鶇、鱗頭樹鶯、北蝗鶯、大葦鶯、黑眉葦鶯、黃眉柳鶯,極北柳鶯、冕柳鶯、白眉(姬)鶲、黃眉(姬)鶲、鴝(姬)鶲、烏鶲、北灰鶲、白腹藍(姬)鶲、燕雀、黃雀、黑尾蠟嘴雀、錫嘴雀、黃胸鵐、黃喉鵐、灰頭鵐、赤胸鵐、小鵐、
崇明區鳥類還有小鸊鷉、灰雁、小葦、斑嘴鴨、環頸雉(雉雞)、紅腳苦惡鳥、白胸苦惡鳥、骨頂雞(白骨頂)、劍鴴、金眶鴴、環頸鴴、小杓鷸、半蹼鷸、黑嘴鷗、紅嘴鷗、白翅浮鷗、山斑鳩、珠頸斑鳩、火斑鳩、普通翠鳥、藍翡翠、雲雀、山鷚、慄耳短腳鵯、北椋鳥、灰椋鳥、喜鵑、小嘴烏鴉、鷦鷯、藍點頦、金眶鶲鶯;棕頭鴉雀、震旦鴉雀、麻雀、白腰文鳥、金翅雀、白頭鵐等類。

崇明區人口

編輯
崇明區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崇明區常住人口637921人。 [21] 
2021年,崇明區共有户籍人口67.29萬人,比上年減少0.29萬人。户籍人口出生2018人,出生率2.99%;死亡7271人,死亡率10.78%;人口自然增長率-7.79%。 [37] 

崇明區經濟

編輯

崇明區綜述

2021年,崇明區地區生產總值40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比2016年的295.29億元增加114.4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44億元,比上年下降2.4%;第二產業增加值107.35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278.93億元,比上年增長4%。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7:26.2:68.1,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佔比均提高0.1個百分點。 [3] 
人民生活
2021年,崇明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79元,比2016年增長50.7%,年均增長8.6%。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6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89元。 [3]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崇明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32.9億元,比上年下降11.5%,比2016年增長66.2%,五年累計投資1013.7億元,年均增長10.7%。其中,房地產投資102.4億元,比上年增長5.9%,比2016年增長59.9%,年均增長9.8%。
從投資構成看,建設項目投資130.5億元,比上年下降21.6%;房地產開發投資102.4億元,比上年增長5.9%。從資金來源看,財政性投資97.1億元,比上年下降32.7%;社會性投資1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從產業領域看,第一產業投資4.8億元,比上年下降59.5%;工業投資23.2億元,比上年增長2.8%。第三產業投資204.8億元,比上年下降10.4%。從重點區域看,長興地區投資32.9億元,比上年增長8.4%。城橋地區投資55億元,比上年下降35.5%;陳家鎮地區投資66.8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 
財政
2021年,崇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400億元,比2016年增長69.8%,年均增長11.2%。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6億元,比2016年增長114.4%,年均增長16.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381.2億元,比2016年增長61.8%,年均增長10.1%。 [3] 

崇明區第一產業

2021年,崇明區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7%以上。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信息直報入網面積42萬畝,入網率近90%;規模化畜禽養殖主體50家,入網率100%。種植業累計綠色認證面積35.8萬畝,綠色農產品認證比重92.2%以上,五年提高約30個百分點。擴大遴選10家優質“兩無化”水稻種植主體,種植“兩無化”水稻3萬畝。“兩無化”蔬菜年種植面積約5000畝次。建立65個化肥減量示苑基地,涉及示苑面積68385.42畝。
2021年,崇明區引進試種香豌豆、銀蓮花等花卉品種,特色花卉苗木種植總面積10萬畝。揭牌成立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崇明分中心,成功舉辦2021中國(崇明)種源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對接交流大會。
2020年度的5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苑村全面完成項目建設並通過市級複核,15個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完成成效評審。2021年度的5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15個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全面啓動建設。8個村開展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並參加市級評審。建設美麗庭院、“小三園”14441户。
2021年,崇明區累計完成34個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其中9個村成功創建市級示苑村。成功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31個、區級示範村80個。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初產蛋正式上市銷售,中荷現代花卉中心、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產業園、蘭桂騏現代農業基地、明珠湖豬場生態養殖一體化(上海電氣)項目已基本建成,華騰生態養殖項目、盒馬千噸南美白對蝦正在加快建設。
2021年,崇明區共建成公益林3.18萬畝,生態廊道4.6萬畝。森林覆蓋率30.5%,完成立體綠化建設17900平方米,綠地建設25.79公頃,城市公園2座,口袋公園20個,林蔭道創建道路2條。
2021年,崇明區農業總產值51.9億元,比上年下降0.6%,比2016年下降11.9%,年均下降2.5%。 [3] 

崇明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1年,崇明區工業企業總產值507.5億元,比上年增長2.6%,比2016年增長34.4%,五年年均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481.6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4.9%,比上年增長2.3%,比2016年增長38.9%,五年年均增長6.8%。海洋裝備產業總產值352億元,比上年下降0.5%,比2016年增長38%,五年年均增長6.7%。
2021年,崇明區推進工業企業節能技改項目11個。完成28家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統計、管理崗位備案。組織53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獲區級清潔生產扶持資金590萬元。崇明工業園區和富盛開發區通過園區循環化改造市級驗收。8家重點用能企業通過能源管理體系認證。36家鍋爐改造單位共獲市、區兩級補貼664.7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四年(2017-2020年)平均下降6.5%左右。審核通過16個項目准入產業園區,計劃總投資52.3億元。長興海洋裝備產業基地成功獲批上海市第二批市級特色園區。9個落後產能項目完成淘汰關停。 [3] 

崇明區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1年,崇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比2016年增長33.9%,五年年均增長6%。商品銷售總額318.5億元,比上年增長0.6%;集市貿易成交額37.6億元,比上年增長9.8%。
2021年,崇明區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68個,比上年增長16.5%;投資額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4.6%;合同外資6.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2.4%;實到外資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8%。外貿進出口總額1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出口額50.6億元,比上年下降33.5%;進口額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0%。 [3] 
旅遊業
2021年,崇明區旅遊接待遊客1899萬人次,營業收入50.7億元。西沙明珠湖積極創建國家5A級景區,高家莊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2021年,崇明區共有A級景區24家。備案民宿987家,高品質的星級民宿150家,其中,五星級26家、四星級57家、三星級67家。 [3] 

崇明區政治

編輯
區委書記
區長
李峻
截至2023年2月: [4-5] 

崇明區交通運輸

編輯
上海長江隧橋 上海長江隧橋
2021年,崇明區軌交崇明線一期工程(浦東到長興段)進入施工階段,長興島站已取得綠卡批覆。滬渝蓉高鐵項目,北沿公路改建工程、建設公路改擴建工程、崇明大道新建工程及崇明生態島環島防汛提標一期工程、陳海公路提升工程已完成項目建設;崇明生態島環島防汛提標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崇明生態島環島防汛提標一期工程生態修復提升正在推進前期工作。堡鎮汽車站改造工程已完成,進入試運營階段。崇明島公共貨運碼頭建設工程正在施工建設階段。
2021年,崇明區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項目17個,共計31.84公里。申報新河鎮、三星鎮、綠華鎮、港西鎮等4個示範鎮以及天亭路、虹橋路等11條示範路創建工作。花博園區周邊道路新建和整治工程全部完成,北沿輔道建成通車,相關配套道路照明工程完成並投入使用。南門、新河、石洞口水上客運場站改造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花博會新增水上運力“新徵程”鋁合金雙體高速船建造完成並投入運營。花博期間,集約化運輸167.96萬人次,佔比80.3%。
2021年,崇明區優化,完成公交站點規苑化建設(電子站牌一期),涉及7條線路、260套電子站牌。報廢柴油車36輛,更新新能源車58輛。2017-2021年累計更新新能源公交車607輛,公交車新能源化比例為95%左右。2021年8月在長興地區投放500輛公共自行車,全區共有1500餘輛公共自行車。落地落實城橋鎮利民路、堡鎮大通路、長興鎮豐福路三處申崇線下客點。 [37] 

崇明區公路

滬陝高速 [2] 上海地鐵崇明線 [60]  穿過崇明區。

崇明區水運

水路有南門―石洞口、南門―寶楊、吳淞口―堡鎮等航線8條。截至2014年,崇明內河通航里程430千米,擁有航道里程173.84千米,其中六級航道161.68千米,七級、八級航道12.16千米。崇明區擁有五大客運碼頭和十大貨運港口的密集型水上交通網絡。

崇明區社會事業

編輯

崇明區教育事業

上海市崇明中學 上海市崇明中學
2021年,崇明區啓用上海市嚮明初中附屬江帆中學,完成上海市實驗小學長興分校項目建設、機構成立、幹部配置和開辦方案等工作,推動上海市實驗學校東灘高中項目建設,與世外教育集團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建立崇明中學和城橋中學兩個跨學段、跨法人緊密型教育集團。
學前教育在全市率先普及普惠。完成東平鎮、建設鎮2個普惠性托育點建設,公辦園開設託班佔比80%。橫沙幼兒園和東灘思南路幼兒園成功創建市一級園,公辦幼兒園優質園比例48.6%。實驗中學、平安小學和上實東灘3所學校成為首批市級項目化學習實驗校。學生課後服務“三個全覆蓋”,參與學生數佔99.3%。壓縮學科類培訓機構91%,全面實施高中“雙新”計劃。實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設新三年行動方案,城橋中學獲評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教育系統在編人員二劑接種率96.10%(外聘人員為95.58%)。組織12-17歲和3-11歲學生疫苗接種,全程接種率分別為99%和61.61%。 [3] 

崇明區科學技術

2021年,崇明區共有329家企業提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已有236家列入擬認定名單。364家企業報名參加“創業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57家獲得上海市科技創新資金扶持金額570萬元,其中23家獲准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共有12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申報數量較上年度(4家)增長3倍。認定登記技術合同549項,成交金額15.19億元,較上年增長14.38%;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502家,較上年增加343家;24家科技企業獲得科技履約貸款10100萬元;舉辦科技政策解讀培訓會2場,近160家企業200人次參加,發放科技政策資料近1800份。走訪調研科技企業、鄉鎮經濟小區,宣傳發放科技政策資料近9500份。
2021年,崇明區智慧花博運營指揮場景打造成崇明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列入本市治理數字化轉型20大典型案例。累計建成5G基站3006個,5G網絡移動帶寬平均下載速率不斷提升,可用下載速率386Mbps。完成5.3萬户低速上網困難家庭寬帶升級任務,完成率108%。實施雲平台擴容5888G,新增上雲系統37個(其中:傳統雲新增8個,XC雲新增29個),累計上雲系統84個。
2021年前三季度,全區專利授權數2533件,增長43.11%,11有效專利總數9565件;商標註冊17763件,增長34.37%,有效註冊總量為88006件。 [3] 

崇明區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圖書館:崇明區圖書館。 [7]  國家一級文化館:上海市崇明區文化館 [8] 
2021年,崇明區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各類文旅節慶活動93場,鄉鎮組織錄製節目600餘個,累計觀眾7萬餘人,發佈相關原創作品200餘件,直播點擊量40萬次。
2021年,崇明區舉辦2021年上海崇明鄉村文化旅遊節,共計50餘項活動。承接市級各類活動383場,受眾35000人次。區級配送文藝演出237場,受眾27350人次;文化講座240場,受眾6650人次;藝術導賞100場,受眾3650人次;農村數字電影10000場次,流動電影62場次,受眾161249人次。
2021年,崇明區共建設提升酒店賓館43家、民宿農家樂637家、臨時住宿設施27個、花博人家5個,累計新增牀位2.3萬餘張,可提供牀位4.2萬張。新建提升團隊餐飲點55個,餐位3.4萬個。補貼大型酒店類住宿項目8個,合計2185萬元;補貼民宿632家,合計3184萬元。完成花博會開閉幕式文藝演出、“省區市日”活動、企業“榮譽日”活動、花卉主題展覽、節日主題活動、互動體驗活動、夜場活動等900多場文化活動。打造花博住宿供需對接平台,平台入駐商户超900家,使用人數超15萬,訪問近350萬人次,使用電話預定功能近10萬次。 [3] 

崇明區體育事業

2021年,崇明區成功舉辦崑崙決世界極限格鬥大賽,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名拳手參加比賽,共有2000餘名觀眾到場觀看。成功舉辦2019上海崇明搖滾馬拉淞,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6048名跑友參賽。成功舉辦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迴賽和RONMAN70.3上海崇明站賽事活動。首次舉辦長三角青少年帆船賽,新增28名龍舟裁判員。
2021年,崇明區完成堡鎮市民健身中心建設並對外開放,橫沙鄉市民健身中心開工建設,新建30個益智健身苑點、9個長者運動之家,更新60個健身路徑,新建13公里健身步道,改建10片多功能球場。承辦國家級賽事2項、市級賽事10項、區級賽事20項,鄉鎮委局開展全民健身活動600多場次,參加2021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等市級活動40多次。完成青少年運動員註冊650人,新增圍棋、橋牌2個項目。完成第十四屆全運會參賽任務,獲2金1銀2銅;參加市級賽事,獲136金92銀85銅。在全國U12、U14射箭錦標賽中獲5金2銀1銅。完成西沙康養旅居小鎮概念性規劃,陳家鎮獲評上海市體育產業集聚區,上海市木蘭拳交流培訓基地和鄒市明拳擊培訓基地在綠華鎮掛牌。 [3] 

崇明區醫療衞生

新華醫院崇明分院 新華醫院崇明分院
2021年,崇明區完成區第三人民醫院遷建、社區發熱門診、哨點診室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老院區改擴建工程、區級醫院發熱門診標準化建設、傳染病醫院整體修繕工程建設。
2021年,崇明區先後開設7個大型臨時接種點、16個固定接種點,組建可支撐25個接種單元的機動接種隊伍。完成全區18週歲以上91.2%全程接種目標,均無嚴重異常反應報告。10月份,新冠病毒疫苗加強免疫接種已累計接種11865人。截至12月30日,全區共接種新冠病毒疫苗608978人,完成接種1150140劑次(其中完成全程接種585185人)。
短期內轄區可改建使用收治新冠疑似患者實際牀位0張。新華醫院崇明分院為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全年共組織116次區級專家會診,出動專家350餘人次。截至12月30日,全區10家發熱門診共接診患者33104人次。區級隔離點截至12月底,集中隔離9259人(其中498人為境外來崇人員、國內中高風險來崇人員和管控人員,8761人為機場入境中轉人員)。
繼續推進市、區醫院合作,崇明區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家庭醫生簽約人數28.49萬人,簽約率45.52%;重點人羣簽約人數21.61萬人,簽約率77.95%。 [3] 

崇明區社會保障

2021年,崇明區新增就業9500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05.6%;幫助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509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18.4%;幫扶引領成功創業251人(其中青年大學生成功創業183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5.5%(152.5%);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7433人次,完成全年目標的116.2%;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265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32.5%;城鄉登記失業人數始終控制在市下達的14300人指標以內。經備案通過並實際開展線上培訓的企業60家,培訓職工6441人次,發放補貼資金146.85萬元。區級技能競賽設置項目180餘個,近萬名職工報名參加。勞動保障監察案件查實率53.44%,舉報投訴按期結案率100%。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仲裁結案率99.26%,年度綜合調解率78.56%。
2021年,崇明區城鄉居保參保人數21.3萬人,養老人數16萬人。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自2021年1月1日起,由每人每月1100元調整至每人每月1200元。城鄉居民養老金平均領取水平每人每月1382.63元(含生態養老補貼70元),超全市平均領取水平9.05元。
2021年,崇明區共投入救助資金4277.2萬元,受益羣眾7.8萬人次。推進“解憂暖心傳黨恩”專項行動,累計慰問困難羣眾8123人次446.8萬元。對各類民政保障對象實施各類救助379萬人次,發放救助金2.1億元。低保對象救助標準調整至1330元/月;特困人員、重殘無業人員等對象救助標準調整為1730元/月。共發放糧油幫困電子卡13099張。對低收入家庭中本市籍重殘、重病人員納入“單人保”對象1435人。加強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出具核對報告818萬份。募集幫扶資金544萬元,推進社區醫療幫困卡一卡通項目和“普瑞送光明”“天倫安康”輔助項目。妥善安置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45人次。開展“温暖送三島”等各類助醫、助學、助困項目。接收各類捐款1624.4萬元;接受和發放物資11批。福利彩票銷售額共計6812萬元。
2021年,崇明區新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分中心)3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9家、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2家,改建認知障礙照護牀位50張,實施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52户,新增示範睦鄰點80個。開展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8200餘人次。為202户經濟困難高齡獨居老年人安裝應急呼叫設備,累計提供主動關愛服務1.5萬人次。共發放老年綜合津貼78.64萬人次3.25億元。提供基本生活照護服務13.87萬人次,補貼8806.66萬元。發放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個人負擔費用補貼1219.54萬元。全區養老顧問提供諮詢服務13528人次,為老年人解決養老服務13179件。8名養老護理員榮獲上海市“百佳養老護理員”稱號。對44家養老機構的656名養老護理員開展護理技能專項培訓,對366名養老顧問開展應知應會培訓。共有養老牀位8547張,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2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0家,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43家,示範睦鄰點385個。
2021年,崇明區對3名散居孤兒、66名困境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77人,困境兒童548人。對符合條件的16名困境兒童開展監護評估和個案管理,提供家庭監護的支持服務。共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0.3萬人次7128.2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2.8萬人次2465.3萬元。對108家殘疾人集中就業企業開展殘疾職工社會保險費補貼審核,發放社保費補貼619.21萬元。 [3] 

崇明區歷史文化

編輯
琵琶藝術(瀛洲古調派)
琵琶藝術(瀛洲古調派),發源並長期流傳於上海市崇明島,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賈公達、範正奎、李連誠、宋慧玉等糅合南北琵琶演奏風格,承襲古曲而自出新意,逐漸形成了瀛洲古調派。琵琶演奏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不可促”。演奏曲目多為文板小曲,每曲描寫一個場景或一種事物,既可獨立演奏,又可組合聯奏,這在中國琵琶流派中是絕無僅有的,為中國著名的琵琶流派。 [9]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使用二胡、揚琴、琵琶、三絃、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而得名。
江南絲竹曲調優美淳樸,清新悦耳,輕快明朗,綺麗優雅,其技法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顯現出“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是江南水鄉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其演奏技法和音樂風格藴藉含蓄,包含着追求謙沖、協調的深刻文化內涵,在民族音樂史、戲曲、民俗等方面都深具實踐和理論研究價值。 [11]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崇明山歌
崇明山歌,是流傳在崇明島上的“民歌”與“民謠”的總稱。具有江南民歌特徵,但又具有自身特色。以獨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語言樸素、清新、自然、流暢,既乾脆坦率,又生動形象,幽默含蓄、真摯感人。內容豐富多彩,其中尤以勞動歌、生活歌、情歌、哭喪歌等數量最多。常用的崇明山歌曲調有“四句頭山歌”“對花調”“倚欄杆調”“採茶調”“東沙調”“牌名調”“喊牛調”“白魚號子”“香袋調”等30多種。 [12]  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3] 

崇明區風景名勝

編輯
解放崇明島登陸紀念碑
解放崇明島登陸紀念碑 解放崇明島登陸紀念碑
解放崇明島登陸紀念碑,位於上海市崇明縣新河鎮新藝村。1999年6月2日,被公佈為崇明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4]  1949年5月30日,為解放崇明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二十五軍七十五師從長江南岸瀏河口橫渡長江,主力從新河鎮海橋港登陸。6月2日,島上守敵投降,崇明島全境解放。 [15] 
豎河鎮大燒殺遺址
豎河鎮大燒殺遺址,位於上海市崇明區豎新鎮躍進村1016-1號。佔地面積5.3畝,內設豎河鎮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3000平方米祭掃廣場和300平方米的侵華日軍豎河鎮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豎河鎮大燒殺遺址傳承着崇明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深刻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侵崇的滔天罪行,有力回擊日本右翼勢力否認、篡改和美化侵略歷史的倒行逆施,有效維護和還原歷史事實真相,警示世人銘記歷史、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倡導愛國自強、維護和平。 [15] 
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
上海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 上海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
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由“一園三館一站”組成,西沙地質公園,崇明島西沙濕地科普館,世界河口沙洲水文化館、前衞村木化石科普館及崇西濕地科學實驗站。 [16] 
崇明區烈士館
崇明區烈士館,位於崇明中部新河鎮新開河路279號,始建於1951年,原名烈士紀念塔,1957年更名為崇明縣烈士館,2017年更名為崇明區烈士館。佔地面積14520平方米。烈士紀念設施主要有: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碑、革命史蹟陳列館和廣場雕塑。 [15] 
崇明區科技館
崇明區科技館,位於崇明區城橋鎮崇明大道7887號。建築總面積5000平米,展區面積2700平米。科技館展區共兩層,設序廳、四個主展區和4D科普影院六個部分。 [15] 
崇明區檔案館
崇明區檔案館,位於崇明區城橋鎮定瀾路1588號,總建築面積12840平方米,是華東地區較為先進的檔案館之一,實現了五位一體的功能定位——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檔案保管基地、檔案利用服務中心、政府信息公開、電子文件管理中心作用於一身。館內常設“老物件新故事——崇明生活記憶展”,展現百年間崇明民生的變遷。又設“崇明生態島建設史料展”,圍繞崇明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旅遊資源、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等主題,展示勤勞樸實的崇明人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15] 

崇明區地方特產

編輯
崇明白扁豆
崇明白扁豆,上海市崇明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崇明白扁豆,肉質細嫩易酥,清香味美,是夏淡季節餐桌佳餚,還可製成湯糰餡料。含維生素B、維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磷、鐵、鋅、鈣等多種礦物元素,其蛋白質、澱粉和糖類的含量高於蓮子,具有滋補調養之功效。 [18] 
崇明老毛蟹
崇明老毛蟹,上海市崇明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崇明老毛蟹,又名中華絨螯蟹、崇明清水蟹,因其兩隻大螯上生滿了細密的絨毛,故俗稱 “老毛蟹”,其外形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特點。崇明老毛蟹個小、殼薄,肉質細密有香味,雌性蟹黃足,雄性蟹脂多,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等營養物質。
2007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崇明老毛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9] 
崇明老白酒
崇明老白酒,上海市崇明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崇明老白酒,有着700多年的歷史積澱,其釀造技法2009年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 
2007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崇明老白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9] 
崇明沙烏頭豬
崇明沙烏頭豬,上海市崇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沙烏頭豬是太湖流域著名的地方豬種之一,產於長江口的崇明島,屬於江海型豬種,以產仔數多、繁殖力高而著稱,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繁殖力高等特點,其肉質鮮美、肉色鮮紅、嫩而多汁。 [1-2]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崇明沙烏頭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2] 
崇明香酥芋
崇明香酥芋,上海市崇明區特產。
崇明香酥芋,獨具風味,不僅肉質細膩,而且自帶甘香,即使長時間煮燜,也不會糊爛,即使表面酥軟,裏面也是依舊保持着粉酥香甜的口感。 [23] 
崇明白山羊
崇明白山羊,上海市崇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崇明白山羊,是崇明區特定水土條件下孕育而成的特產。崇明白山羊屬皮毛肉兼用型品種,體型中等偏小,體格健壯,具有適應性強、繁殖率高等特點,經國家農業部批准,被命名為“長江三角洲白山羊”,系全國重點保護和發展的家畜品種。崇明白山羊,毛潔白而富有彈性,是制筆的好原料,崇明白山羊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冬令禦寒助暖抗病延年的滋補佳品。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崇明白山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4] 
崇明金瓜
崇明金瓜,上海市崇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金瓜,成熟瓜皮金黃色,故名金瓜。味形似海蜇,鮮嫩清香,鬆脆爽口。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崇明金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5] 
崇明水仙
崇明水仙,上海市崇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崇明水仙,是上海唯一獲評“雙地理標誌”的特色花卉,同時也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6] 

崇明區著名人物

編輯
朱顯謨
朱顯謨,1915年生於上海崇明。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水保所第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譽所長。 [27] 
施藴渝
施藴渝,女,1942年4月出生,生物物理學家,籍貫崇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28] 
施仲衡
施仲衡,1930年12月生於蘇州,籍貫上海崇明。1949年8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0年9月唐山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9] 
殷成章
殷成章,上海崇明人,1915年3月出生,1940年10月參加革命,194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蘇南行署秘書,華東大區財政部税務總局會計處、華東大區財政部預算處處長,中央財政部預算司常務副司長,貴州省財辦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7] 

崇明區榮譽稱號

編輯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30] 
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31]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32] 
全國雙擁模範城 [33]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 [34] 
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 [35] 
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36] 
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37]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38] 
“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39] 
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40] 
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41] 
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42] 
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43]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44]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45] 
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46] 
2021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47] 
首批“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 [48]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49] 
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50] 
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51] 
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52] 
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第一批)
[53] 
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
試點地區 [54] 
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55] 
2018-2020週期國家衞生城市 [56] 
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57] 
2021年度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 [58] 
畜牧大縣和畜禽糞污資源量大縣 [59] 
2022年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名單 [6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