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安斜鱗蛇

鎖定
崇安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為遊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在中國大陸,分佈於福建、海南、廣西、貴州等地,主要棲息於高山森林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117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崇安。體被黑灰色,背中央有20~27+8~10個淡灰色斑紋,每斑紋寬4~6個鱗片。頭背色較淺,無斑紋,顳區眼後黑帶不顯。在頸部有一明顯箭形黑斑,幼體該黑斑的兩端黑紋非常明顯,頭部頂端呈紅褐色;成體箭形斑不明顯,其前緣鑲以約一個鱗片寬的白紋。
中文名
崇安斜鱗蛇
拉丁學名
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
遊蛇科
斜鱗蛇屬
分佈區域
福建、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崇安斜鱗蛇形態特徵

背鱗起稜,斜行,19-17-15,頸部有一明顯的箭形黑斑,黑斑的外緣有寬一個鱗片的白色細紋;上頷齒26-27枚。
描述依據標本 福建6雄5雌2幼,廣西1雄1幼,貴州4雄2雌2幼,海南2雌。
形態描述 一般體長500 mm左右,最大全長雄性(625+165)mm(貴州江口),雌性(900+185) mm(福建)。體背淺黑灰色,其中央有22-29+2-13塊長橢圓形淡灰色斑紋,每個斑紋寬約4-6枚鱗片,長一枚鱗片;腹面灰白色;幼體背中央斑紋的兩側有明顯的黑紋。頭背頂端紅褐色。頭背灰色,無斑紋,頸背有一明顯的箭形黑斑,其外緣有一清晰的一鱗片寬的白色細線紋,上唇鱗後緣有黑色細線紋。
色斑變異 福建標本體背淡灰色斑紋為菱形或近方形,其兩側黑紋小而不清,腹面灰白色無斑。貴州標本體背淡灰色斑紋為長橢圓形,體側黑紋形大色深,而且排列較密。腹面灰白色稍深,體前段1/3處有粗大棕褐色方形或略呈長方形的斑紋,腹鱗中央有黑褐色的斑紋連綴成為一條斷續的縱線。海南標本體背淺色斑為橢圓形,21-23+7-8個。吻鱗寬超過高;鼻間鱗短於前額鱗;頰鱗1,福建一號標本無頰鱗,海南標本頰鱗上下兩枚;眶前鱗1,眶後鱗3,福建與貴州各一號標本兩側都是兩枚,福建一號標本右側2枚;顳鱗2(3)+2(3);上唇鱗8, 3-2-3式,個別為7, 2-2-3式;下唇鱗9 (8,10),前4(5)枚切前頷片;背鱗19(21)-17(19,15)-15,全部起稜,前段者排成斜行;腹鱗雄性139-158,雌性139-164;肛鱗二分,貴州雷山一號標本完整;尾下鱗雄性44-71對,雌性41-63對。
上頷齒26一27枚。 [1] 

崇安斜鱗蛇生活習性

生活於高山森林中,捕食蛙類。無毒。

崇安斜鱗蛇所屬亞種

本種在我國有三個亞種:
崇安斜鱗蛇指名亞種P. k. karlschmidti Pope,分佈於福建
崇安斜鱗蛇羅鄉亞種P. k. sinii Fan,分佈於廣東廣西貴州
崇安斜鱗蛇海南亞種P. k. popei Gressitt,分佈於海南島

崇安斜鱗蛇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4]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