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壽寺塔

鎖定
崇壽寺塔,又名崇壽禪寺塔、北寺塔、北寺宋塔,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北街崇壽寺舊址(今蒲城縣博物館之後)。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與南寺唐塔遙相呼應,“雙塔夜影”為蒲城八景之一。 [2] 
崇壽寺塔為密檐式方形磚塔,四面十三級、高約47米,底邊長11米。塔身為單壁中空,底層特高,南面闢券門,二層以上四面闢券門,真假相間。券門兩邊砌卧式欞窗(九層以上無窗),塔壁面隱出倚柱、闌額、大斗(七層以上無鬥),出檐用疊澀磚(三層以上迭澀層數遞減),下作菱角牙子。崇壽寺塔是蒲城縣乃至陝西省的重要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文物價值。 [2]  [4] 
2013年3月5日,崇壽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崇壽寺塔
地理位置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所處時代
北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崇壽禪寺塔
編    號
7-1419-3-71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又    名
禪寺塔、北寺塔、北寺宋塔

崇壽寺塔歷史沿革

根據“蒲城縣崇壽禪院修十二劫塔記碑”記載,崇壽寺塔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由崇壽寺院僧人景深發起並督辦,由蒲城延興村商人王信一人捐資五萬金修造而成。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大震,塔身受損,頂部坍塌,塔尖失落。
清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清城,城內羣眾躲到塔內避難不出,吳三桂下令火焚,塔受到嚴重破壞。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縣知事藩介和邑紳捐金數百補修塔基。
1953年,修繕崇壽寺塔。
1985年,崇壽寺塔全面修復,塔內安裝樓梯。 [2-3] 

崇壽寺塔建築格局

崇壽寺塔為密檐式方形磚塔,四面十三級,通高約44.4米,底層每邊長8.09~8.13米。 塔基為磚方台,東西長17.92米,南北寬16.72米,高0.46米,周設磚扶欄。塔身為單壁中空,底層特高,南面闢券門,門寬1.67米,高2.74米,壁厚2.6米。券門兩邊砌卧式欞窗(九層以上無窗),塔壁面隱出倚柱、闌額、大斗(七層以上無鬥),出檐用疊澀磚(三層以上迭澀層數遞減),下作菱角牙子。
崇壽寺塔從第二級起每級四面均有三間方柱、斗拱,第二、三、四級的兩柱之間還有一斗拱,從七級以上均有柱無鬥,斗拱上有橫樑、牙子及迭澀出檐,第一、二級迭澀均為十三層,往上各級逐漸減少。塔身各級均有券門,從二級以上多為兩真兩假券門,也只有一個券門的。
崇壽寺塔造型雄偉挺拔,簡潔秀麗。每層檐角處,原均掛有懸鈴,受地震影響,塔身受損,塔尖失落,懸鈴全部脱失。全面修復後,塔內安裝樓梯,可登至頂層。 [2-3] 
崇壽寺塔

崇壽寺塔文物遺存

崇壽寺塔塔身第二層北面正中嵌有一石碑,上刻“諸佛舍利寶塔”6字。第四層南面正中嵌立佛像一尊。塔底正面,建小廟1座,內有石刻佛像1尊,碑石2方,記述捐資修塔事宜。 [2] 

崇壽寺塔歷史文化

  • 相關爭議
崇壽寺塔建造年代,歷史上先後有三説:明清時期,多言其為唐代年建。其所依為明代的二塊石碑,其一為明正統十二年黃瓚撰文的碑刻《明開原重修石塔寺碑記》,《碑記》載:此寺原有舊殘碑,雖文字不全,但崇壽禪寺四字昭然,“及載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師始建之,遺址寬宏,大定三年入滅,因建石塔為大師龕”。其二碑為流放鐵嶺的大學士陳循於天順年所撰《開原重修石塔寺碑銘》,銘文開篇有:“堂堂古剎,肇唐乾元,在遼之左,雄峙開原”之句,後人皆以此塔為唐所建。 [2] 
  • 藝文
崇壽寺塔與南寺唐塔輝映,前人詠詩描繪説:“巍峨雙塔插蒼穹,幻影分明夜色中。高出女牆虹飲闊,遠橫金界月當空。”“雙塔夜影”成為蒲城八景之一。 [3] 

崇壽寺塔文物價值

崇壽寺塔是一座具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築,不僅具有建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具有文物價值。它是蒲城縣乃至陝西省的重要文化遺產,對於推動當地文化旅遊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  [4] 

崇壽寺塔文物保護

1957年5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北寺塔”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塔與基座;一般保護區為重點保護區外延45米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一般保護區外延90米內。 [3] 
崇壽寺塔 崇壽寺塔
2013年3月5日,崇壽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崇壽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崇壽寺塔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北街崇壽寺舊址(今蒲城縣博物館之後)。 [2] 
  • 交通指引
渭南市內乘坐蒲城2路、蒲城副2路公交車,古鎮巷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