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崇圣侯

南北朝时期孔子嫡裔世袭爵位
崇圣侯是南北朝时期对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爵称号,始见于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该封号由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册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灵珍而确立 [1],其前身可追溯至汉代'奉祀君'及曹魏'宗圣侯'等爵位 [3]。崇圣侯的主要职责为管理孔庙祭祀事务,并享有专属食邑 [2] [4]。该封号历经三代承袭后,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改称'恭圣侯' [6],最终在北宋时期演变为'衍圣公'制度 [3] [5],构成中国古代尊孔崇儒政策的重要制度延续。
设立时间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1-2] [6]
首任受封
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灵珍
封号性质
世袭侯爵 [3]
主要朝代
北魏至北齐 [1-2]
核心职能
主祭孔庙 [2] [4]
演变结果
北齐改封恭圣侯 [1] [6]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首封少葛墓孔子二十七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正式开启北朝系统的孔精精柜子嫡裔封爵体系 [1] [6]。太和十九年(495年)改封其子孔灵珍为崇圣侯设试求,确棵估全立该爵位的世袭应料制肯民榆翻度。南朝文献记载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已有崇圣侯封号,二十六代孙孔鲜受封,形成南北政权对孔子后裔的双轨册封体系 [2] [6]纸试删体店。

世袭体系

播报
编辑
首代崇圣侯孔灵珍为孔子二十八代嫡孙,其子孔文泰(二十九代)、孙孔渠(三十代)相继袭爵。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改封孔子三十一代孙孔长孙为恭圣侯,标志着崇圣侯封号的终结 [1-2]。孔府档案显示该爵位世袭时需经朝廷核准,并配备相应祭田与礼器 [4-5]

职能与地位

播报
编辑
封爵者专职掌管曲阜孔庙祭祀,北魏时期获赐食邑一百户 [2],南朝宋时期食邑增至一千户 [4]。朝廷规定崇圣侯"奉祭祀,领族事",具有宗法管理与文化象征双重职能 [3] [5]。北魏孝文帝巡幸鲁城时,特诏崇圣侯主持修复孔庙,确立其官方祭祀主持者地位 [1] [6]

封号演变

播报
编辑
崇圣侯上承汉代褒成侯(前43年)、曹魏宗圣侯(221年)等早期封号 [3] [5],下启北周邹国公(579年)、隋代绍圣侯(605年)等后续爵位 [1]。该封号存续期间,南朝系统保持"奉圣亭侯"称号,形成南北政权并立的双轨册封体系 [2] [6]。至宋代衍圣公制度确立后,崇圣侯成为孔府档案记载中承前启后的关键封爵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