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國

鎖定
崇國,古地名。夏、商都有崇國。唐虞時期因為夏禹之父鯀建造城郭有功,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嵩山周圍)封給了鯀,並讓他負責管理那裏的土地和人民,稱“崇伯鯀”。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緣於此。
商代的崇國:在豐、鎬之間的關中地區。位在今陝西西安鄠邑區一帶,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前1051年被周文王所滅,並在此建都作豐、鎬兩京。
錯誤説法:“周代的崇國”。周代開始於周武王滅商之後,才是中國的新朝代,此前周文王已經滅了崇國,還在商代末期。
中文名
崇國
地理位置
河南登封、陝西鄠邑區
地    位
封地祟伯鯀
姓    氏
姒姓

崇國虞夏崇國

歷史記載
《竹書紀年·捲上》:“(帝)六十一年,命崇伯鯀”

崇國商代崇國

夏、商都有崇國。應該是商滅夏之後,在豐、鎬之間的關中地區。

崇國綜述

崇國,古侯國,姒姓,位在今陝西西安鄠邑區一帶。崇國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據説在今河南嵩山一帶也有古崇國,那是虞有崇氏部落首領鯀的方國,夏的前身。可能商代後有遷徙陝西的經歷。殷末,崇侯虎即當時崇國國君。
從《史記》對崇侯虎的記錄言辭中看,崇侯虎還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殷商方國領袖。《史記》曰:“崇侯虎譖(讀音:怎)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言語十分客觀,有遠見。
今天陝西鄠邑區除了有扈國土地外,還有一部分屬古代屬崇國。《正義》上解釋“崇國是受夏鯀(禹的父親)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商末時崇國的國君是崇侯虎。鳳鳴岐山,隨着姬氏的興起,崇國一直充當着阻擊姬氏東進的角色。
周自遭受戎狄入侵後,不斷東遷,古公亶父帶領臣民渡過漆水和沮水,遷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陝西省楊凌區。由於這一次偉大的遷徙,他們又來到了岐下,今陝西岐山縣京當鎮,其南有周原,並始改國名為周(后稷後裔的封國)。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昔后稷封斄(讀音:邰),公劉處豳(讀音:賓),大王(古公亶父的父親)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牆,務本業,故……。”文章中肯定地説明,斄、 豳、 岐、 酆、 鎬,系后稷子孫的發祥地。那也是一個經過多次遷徙的族羣。
周國在東遷擴張過程中,與崇本有積怨,自然與崇國發生衝突,於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記載。
首先,《尚書·大傳》中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其次,《史記·周本紀》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此句中的明年,指伐邘國的第二年,文王伐崇國的那一年,據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文王八年),即公元前1049年左右。但與《尚書·大傳》“文王六年伐崇”(前1051年)的記載有一點出入。説明在公元前1050年前後一年,崇國遭受到周的進攻而敗亡。

崇國夏鯀作城

《呂氏春秋·郡守》所説:“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吳越春秋》:“鯀築城以衞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就此説來,作為“城郭之始”,鯀建造的崇國城池應為中國第一城。打破了有人説“鯀築城是為防洪堵水”的説法,主要還是“衞君、居人”。今天都認為“君”是指君主,崇國城裏並沒有君王,因此有人説鯀築建的是帝的國都,並非崇國。
其實古代對“君”的解釋不只是指君王。《説文》:“君,尊也。”《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注:“天下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簡而言之,君臣,羣體、諸侯均可稱“君”,我們權當把“君”當作政府的簡稱,“衞君”就是保護政要。“居人”即居住市民。在此之前,史書對鯀的記載很少,他的身份只是黃帝的後裔,權勢之户,説他是部落領袖,也是根據黃帝的地位而推測。《尚書·堯典》詳細記錄堯帝根據四嶽的推薦讓鯀去治水過程。説明是鯀是從“崇伯”這個職務上調去的,“治水無狀”後就被“殛(流放)於羽山”,不可能在治水失敗後再去當“崇伯”。
《史記·夏本紀》索隱:“皇甫謐雲:‘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雲:‘鯀封於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除此之外尚無其他“職稱”,因為他的兒子“大”治水成功後,建立中國第一個大統奴隸制王朝“夏”,故後人又將其父鯀稱為“夏鯀”。如果説“鯀”是夏人,他死時“夏”朝也未“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