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位於太原市東南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崇善寺發展歷史
編輯清同崇善寺正殿前治三年(1864年)的一場大火,主要建築均被焚燬,倖存下來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築。
崇善寺主要景點
編輯崇善寺大悲殿
大悲殿是本寺主要建築,也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代木構建築,它的歷史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還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檐歇山頂,下檐斗栱五鋪作,上檐斗栱六鋪作,具有一種莊嚴的美。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採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的感覺。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卻很大,幾乎佔了整個大院的三分之二,這也許是整個大院並不因其建築高大而顯得擁塞的主要原因。為使平曠的月台變化有致,聰明的古代建築師在月台兩側增添了兩個小巧的六角亭子,左為鼓亭,右為鍾亭,一律琉璃瓦蓋頂,磚鑲圍欄,玲瓏剔透,極有風致,也是珍貴的明初建築。大院東南拐角的大鐘樓,高達20多米,樓上懸掛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鑄造的大鐵鐘,通高2米,外徑1.8米,總重9999斤。大鐘的音域寬廣,輕擊圓潤深沉,幽雅悦耳,重擊則其聲宏亮,渾厚有力。
崇善寺觀音菩薩
大悲殿殿內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勻稱,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實際上左右只有20手臂,每個手中心各有一眼,40隻手、40隻眼分別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構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經的解釋,千手千眼是觀音的“六種變相”之一,象徵能洞察人間一切禍福。額頭上的那隻眼睛,象徵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輪、螺、傘、幢、花、瓶、魚、結等8種法器,象徵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槍、劍、戟,據説是用來降魔伏妖的;那頭邊兩手上高託的日用,象徵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舉的哈達,象徵着她對祖師虔誠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麗,具有温文的女性風度。飄動的衣帶、流暢的線條,感情豐富的面龐,處處表現出一種端莊、持重的內涵美。這座佛像不僅是珍貴的宗教藝術品,而且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的兩側分別矗立着一尊與她等身的塑像,右為普賢菩薩立像,左為千手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立像。文殊像從正面看,只有三頭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後由一圈圈手臂組成的相輪上的手的話,那就不止是千隻手臂了。走近觀看可以發現塑像的每隻手上還託着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着一位釋迦佛。據《大乘瑜伽經》的解釋,這種形象是文殊菩薩的變相之一,具有如同觀音菩薩一樣特定的象徵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那每隻手中的雕塑,雖多少帶有裝飾意義,仍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金球球面,釋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歎服。
[3]
崇善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從正面看只有三頭六臂,是千手千缽釋迦文殊菩薩像,再加上她身後一圈手臂,就不只是千手千缽像了。每個手心裏託一個金缽,缽內坐着一個慈祥的佛像,據佛經《大乘瑜迦》的解釋,這一形象是大聖曼珠室利菩薩(即文殊菩薩)的變相之一,和觀音同樣具有特定的象徵性。更其精細的是每個手裏的雕塑佛像,生動活潑,玲瓏剔透,活靈活現,一絲不苟,其金箔球面光彩奪目,像個光亮的金殼不倒翁坐在手裏。這是件既源於生活,又忠於佛教經典和藝術真實完美的結合體,別具一格,妙趣橫生,標誌着佛教的世俗化。
[5]
崇善寺韋馱立像
崇善寺風景照(7張)
崇善寺鐘樓
大殿的東南面高約20米的鐘樓,為明正德年間所建,樓內懸掛着正德元年(1506)鑄造的大鐵鐘,外徑約有1.8米,高約2米,總重近萬斤。大鐘已懸掛400多年。在西南角上新建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呼應對稱,為寺內又添一景點,更為寺內增光添彩。
[5]
崇善寺石刻藝術
編輯寺內保存着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崇寧萬壽藏》又稱《鼓山大藏》,前後用了三十三年時間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卷。現僅存十七卷零十八頁。《磧砂藏》是南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開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崇善寺風景圖完工。歷經百年刻成的《磧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現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這裏還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經,即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間募資刻印的《普寧藏》,現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除上述版本外,這裏還有以後從其他寺院或地方移來的藏經多種,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經》,又名《甘珠爾》等。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佔據着重要的席位。
崇善寺殿內藏品
編輯崇善寺壁畫臨摹本
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相和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複製是使歷史上的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今能夠一睹大雄寶殿當年兩掖長廊上的繪畫風采,應感謝為留下如此珍貴摹本的先人。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這兩套摹本,雖經五百餘年,但仍鮮豔如初,被人們稱為“寶石畫”。這些畫不僅可使得到美的享崇善寺風景圖受,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繪畫史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崇善寺藏經櫃
在大殿兩側還排列保存着十幾只古色古香的藏經櫃,它們本身也是文物,櫃內收藏有很多宋、元、明以來的刊印和手抄寫的《大藏經》,如宋代紹定四年(1231)刊印的磧砂藏,元代至元六年(1269)的普寧藏,明洪武五年至萬曆年間在南京刊印的南藏,永樂八年至正統五年在北京刊印的北藏,還有明正德七年真經楷書《華嚴經》,清代和尚刺血《華嚴經》一部,以及日本影印的一部藏文《大藏經》,民國影印的一部宋版經等。此外還有1400多字的泰山拓碑金剛經,筆力厚實遒勁,是難得之品。這些宋以後各代刊印、刻印、手抄、影印的各種佛教經典,不僅是國內罕見的佛教經典,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宗教、印刷技術、石刻文學的珍貴文物,所以一向為海內外高僧和學者們重視。殿內至今保存着幾張大供桌,桌的正面雕有7條一米多長的木雕金龍,它們升降自如,遊動嬉戲,盤繞飛騰,活靈活現,充分表現明代木雕藝人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在香案西側陳放着的那些鼓、鍾、木魚、鐃、鈸、磐等法器,其選材精良,製作精細,其聲律、形、色,使音樂美好者入迷。
[5]
崇善寺文化活動
編輯崇善寺每遇慶典,那渾厚悠揚的鐘聲,全城可聞。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鑄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崇善寺面積雖然僅為原寺的四十分之一,但集中了這麼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和資料,以其所獨具的典雅、和諧、充實,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人登門造訪。
崇善寺旅遊信息
編輯自駕車:先上京石高速,經過石家莊、娘子關,上太舊高速到太原,全長504公里。
- 參考資料
-
- 1. 太原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門户網站-太原地方誌-崇善寺 .太原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7-16]
- 2. 中國佛教協會官方網-太原崇善寺 .中國佛教協會官方網[引用日期2022-07-16]
- 3. 山西太原崇善寺 .鳳凰網文化綜合[引用日期2022-07-16]
- 4. 皇家祖廟 淨土宗祖庭:山西太原崇善寺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2-07-16]
- 5. 文史知識丨晉博:太原崇善寺 .中華書局[引用日期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