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仁跳八仙

鎖定
崇仁跳八仙是江西撫州崇仁縣的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2] 
崇仁跳八仙,緣起於萱華村附近的梘頭廟,起源於明代,俗稱“打把戲”,是崇仁縣巴山鎮萱華村的前河、裏河、詹家三村楊、詹兩姓祖傳的一種“跳儺”儀式。 [1] 
2006年6月6日,崇仁跳八仙入選崇仁縣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中文名
崇仁跳八仙
別    名
打把戲
遺產編號
1-Ⅲ-7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日期
2006年6月6日
申報地區
撫州市崇仁縣

崇仁跳八仙歷史淵源

崇仁跳八仙與建廟有關。跳八仙緣起於萱華村附近的梘頭廟,起源於明代。據楊氏族譜記載,梘頭廟建自晉,盛於唐、五代。南北宋間,因戰亂曾一度無存。元初,由楊氏出資重建,並塑民間傳説中的七爺之像,供在廟內,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廟內諸神“顯應益甚,傾支遠方,故爭自修飾,迎賽大神”,議定只許楊、詹兩姓分別於每十載的第七、第八兩年農曆正月主持“迎賽大神”。凡有娶妻嫁女之家、生兒做壽之户或遭遇不幸之家,都把大神請去,以求吉星高照,驅除晦氣,福壽綿長。
前河、裏河楊姓和詹家的迎神大賽,做法大致相似,只是楊姓有兩個跳儺班子而詹家只有一個,無法輪換出動;楊姓祭祀活動為七天,詹家則為八天,表明專門敬奉八爺,所以祭祀活動特意增加一天。 [1] 
崇仁跳八仙

崇仁跳八仙舞蹈特色

崇仁跳八仙表演特點

與傳統“八仙”不同,崇仁“跳八仙”沒有漢鍾離,而代之以劉海,他表演“戲蟾”,手中拿木杖,杖頭上雕刻成“蟾頭”形狀,且下顎與舌頭為活動機關,能隨藝人手持上下晃動而發出如癩蛤蟆般的叫聲。
跳八仙歷來只在前河等三村兩姓間世代秘傳,一般是父傳子,所扮角色形象、動作不得隨意變更。平時面具、道具由各個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神大賽之年,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重排,直至動作熟練,父輩點頭,方能在“諸神”之日“開儺”,嚴防變形走樣。所有的招式也不得隨意更改。
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麪具,或選質地堅硬的樟木、雜木雕刻,或集多種竹子製作,工藝都比較複雜,尋常篾匠也無膽量承攬,非請能工巧匠不可。面具大都表情詼諧、幽默,動作簡潔、誇張,形象惹人捧腹,所以深受百姓喜愛,規定使用者不得損壞,需妥為保管。 [1] 

崇仁跳八仙表演道具

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麪具,或選質地堅硬的樟木、雜木雕刻,或集多種竹子製作,工藝都比較複雜,尋常篾匠也無膽量承攬,非請能工巧匠不可。面具大都表情詼諧、幽默,動作簡潔、誇張,形象惹人捧腹,所以深受百姓喜愛,規定使用者不得損壞,需妥為保管。 [1] 

崇仁跳八仙伴奏特點

崇仁跳八仙的伴奏樂特殊,只有打擊樂,所用的鑼鼓點子是民間也少有的《開場調》《八仙調》《打把戲調》和《轉路調》等。這些“調”可稱謂極為獨特,演奏也別開生面,它通過幾種節奏的交替變化,不僅體現了該舞的壯威,而且也體現了中國打擊樂的許多傳統演奏特點。 [4] 

崇仁跳八仙表演形式

迎賽儀式
楊家“迎賽”儀式有以下幾個程序:第一天清晨,先打掃廟宇、燃燭焚香、鳴銃致敬、狂跳舞蹈,再請主神下位出殿坐位廟前,最後,是兩班人馬,載四天將和八仙的面具,輪流在廟外早已拾好的“將台”上演武、跳儺;善男信女們則陸續前來求神還願,觀賞表演;四鄉百姓有的趕來看熱鬧,有的到此設攤擺點賣煙、茶、香、燭等物;入夜,至辦者事先派專人從南昌、上海等地請來的大戲班子,推出名角登台獻藝,讓香客和鄉親們大飽眼福,留連忘返,第二至第六日,白天,由“凡人”鳴鑼開道,四天將和八仙們揮拳起舞,列隊遊鄉——誰家娶妻嫁女,生兒做壽,便邀他們登堂入室“打把戲”,以求吉星高照,香火不斷,福壽綿長;若遇遭災,喪親者相請,他們也欣然進院施展各自的絕招,大顯驅凶神趕惡煞之威,所到村村户户,無不爭相贈送紅包致謝;晚上,仍請戲班演戲。第七天一早,青、壯農夫抬着七爺等神的塑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鄰都遊覽村舍和田野——起動時,百餘人齊放銃助威,數十人一同鳴鑼開道,四天將眾八仙各執兵器,法寶殿後護衞,莊重威嚴,浩浩蕩蕩。尾隨湊趣者,總是結隊成羣,絡繹不絕;午後歸來,讓諸神歸位,入夜照常演戲。
迎神大賽
“迎神大賽”就是儺舞“跳八仙”,“八仙”的扮相各自不同:鐵枴李,身穿青摺子衣;呂洞賓,身穿黃摺子衣衫;曹國舅,宮廷衣裝;何仙姑,身穿粉紅宮裝;張果老,老道衣衫;韓湘子,青花摺子衣;藍采和,藍底白花摺子;劉海,粉紅摺子加腰裙。 [1] 

崇仁跳八仙傳承保護

崇仁跳八仙傳承價值

崇仁河蜿蜒流淌了千百年,不僅孕育了勤勞善良的崇仁人民,更滋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藴的藝術形式,促進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融合。崇仁的“跳八仙”就是其中之一,被譽為“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3] 

崇仁跳八仙傳承狀況

由於“跳八仙”十年才一次,又是世襲相傳,使其傳播帶有明顯的侷限性,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派”把其作為封建迷信活動給予打擊,面具、道具統統被焚,加上老藝人相繼去世,使之頻於息影銷聲危境。 [4] 

崇仁跳八仙傳承人物

楊正孫,男,漢族,1945年出生,江西崇仁人,自小跟從父輩學習跳八仙技藝,熟悉跳八仙舞蹈中的各角色的表演招式,其舞蹈動作保持原生態,整個舞蹈動作古樸、簡潔、瀟灑、幽默、誇張,與民間武術融匯在一起,以儺舞形式,融於民間祭祀活動。 [5] 

崇仁跳八仙保護措施

1983年崇仁縣組織力量深入當地搶救,尋訪了健在的藝術老人,對跳八仙進行了挖掘整理,建立起藝術檔案,並於1984年完成了民間舞蹈集成,製作了圖片資料。 [5] 

崇仁跳八仙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2年9月23日,第二屆中國(撫州)湯顯祖藝術節民間民俗藝術展演,崇仁跳八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演。 [6] 
2023年5月18日,“虞集詩詞書法圖片展”進校園活動,展出了崇仁縣崇仁跳八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資料。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