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島村矩康

鎖定
島村矩康,陸軍少將(追),大本營參謀。1945年1月15日在廣東斃命。 [1] 
中文名
島村矩康
國    籍
日本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大學校
出生地
日本高知縣人
死亡日期
1945年1月15日

目錄

島村矩康人物生平

島村矩康,日本高知縣人。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八日,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十六期步兵科,同年十月二十五日,被授予步兵下士官軍銜,開始在陸軍中服役。一九三一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校第四十三期,晉升為步兵中尉,因成績優良,系該期畢業生總分第二名,被選派為出國留學研究生,以駐蘇使館副武官身分,專門從事軍事研究,進行對蘇作戰準備。從一九三三年起,任參謀本部作戰課參謀,晉升為步兵大尉,頻頻出沒於中國東北地區,參加對蘇、對華作戰的陰謀策劃活動。一九三九年三月九日,任參謀本部作戰課部員,積極參與了諾門坎事件的策劃和作戰指揮活動,同年九月八日調任關東軍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諾門坎作戰後,於十二月一日返回參謀本部繼續任作戰課部員。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日調任中國派遣軍第十一軍高級參謀,再次入侵中國。 [2] 
赴任後,於六月上參加了“第二次長沙作戰”計劃的制定,提出作戰目的“應為粉碎中國軍隊的抗戰力量,給西部第九戰區軍隊極大打擊”,決不只是“佔領地方”和“奪取物資”。九月十五日戰役開始,島村從始至終參加了這次作戰指揮。二十八日第十一軍佔領長沙,二十九日其先頭部隊進入株洲,達到預期作戰目的。十月一日黃昏開始撤退。時,中國軍隊集中十五個師的兵力於十月十日大舉反攻,給第十一軍予重創,其第十三師團幾乎覆滅。十月二十六日戰役結束,第十軍共傷亡七千人。 [2] 
一九四二年六月一日,島村應召返回日本國內,任陸軍大學校教官兼參謀本部部員。一九四三年八月二日,晉升為陸軍大佐,九月二十五日調任大本營參謀兼聯合艦隊參謀。一九四四年三月四日,又兼任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參謀,駐在馬里亞納羣島。日本視馬里亞納羣島為“日本命運的最後戰略防線”“太平洋上的防波堤”,駐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共五十七艘,飛機四百五十架,陸海軍總兵力五萬四千餘人。從六月十一日起,美軍出動一千八百架飛機、五百餘艘艦艇,共十二萬七千餘人的總兵力,發動馬里亞納海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大決戰。當時,島村矩康正在塞班島,從始至終參加了這次海戰。七月六日美軍佔領塞班島,八月三日佔領提尼安島,八月十一日又佔領關島,至八月中旬,日軍駐馬里亞納羣島的陸軍第三十一軍及中部太平洋艦隊全部覆滅。 [2] 
島村矩康長期在陸海軍高級指揮機關任參謀人員,深知戰爭內幕,又親身經歷了日本海戰史上、也是世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海戰,頗有感觸,在人海戰開始不久,從六月十九日即開始在軍艦上用毛筆陸續寫下一份長達五十頁的《重建國家方案》,主要觀點有: (1)日、德、意三國同盟是死亡的聯合,日本應在德、蘇開戰時退出;(2)大東亞戰爭已成為消耗戰;(3)日軍的失利在於被美國的物質力量所壓倒。日軍敗於電子器材 (雷達)和航空兵的數量、大型飛機的可靠性、科學技術的劣勢,以及生產的機械化和效率; (4)制定國策的第一原則在於所採取的方針政策應經常與國力、形勢相適應 (5)昭和時代最可悲的是沒有偉大的政治家和優秀的高級軍官;(6) 歷來政治家與軍人合作,則國家成大業,軍人獨斷則大事難成;(7)戰爭的結束不是千篇一律的,既然作戰得不到輝煌成果,就需要靠非凡的政治力量;(8)德川幕府為了保存自己而禁槍炮,採用一人對一人的武士方式決出勝負,在昭和時代仍因循舊習,輕視武器,以人代彈,這是思想僵化;(9) 明治以來的教育制度不完備導致文武脱離,文則文弱不知武,武則專武而不知治世方略。日俄戰爭以後,人心渙散,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更加嚴重。雖有政治學,也只是翻譯本。在這九條之後,島村矩康寫了“待續”兩個字,然而不知什麼原因,在馬里亞納海戰後的幾個月時間裏,卻沒有再續寫此文。他聲稱自己已不指望生還,才在軍艦上留下遺言。 [2]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島村矩康在中國廣東省汕頭海面的一次作戰中斃命。死後,他的《重建國家方案》被發現,得到許多高級軍政官員的認同。 [2] 
參考資料
  • 1.    楊長嶽主編.金蕭地區抗日戰爭史長編 下.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412
  • 2.    張子申 ,薛春德 編.斃命中國的百名日軍將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