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峯巖洞

鎖定
峯巖洞,位於雲南省廣南縣南屏鎮安王村的崇山峻嶺之中,距323國道15公里,離縣城100多里。
中文名
峯巖洞
地理位置
雲南省廣南縣南屏鎮安王村

目錄

峯巖洞結構

峯巖洞是喀斯特地質結構的一個巨大溶洞,比桂林的七星巖最大處還要寬大,洞口寬126.9米,高137.75米,洞內高度平均50多米,洞內居住面積6324.87平方米。

峯巖洞景觀

這種不需要人為打造,它的穴居文化景觀古已有之,歷史形成,非常真實自然。其洞府四壁鐘乳石千姿百態,如瓔珞懸垂,玉柱擎天,似飛鳥翱翔,走獸奔騰,四季無蚊蠅、羣燕穴居,冬暖夏涼……2000年前這裏有50餘户人家曾經居住在洞內,讓人彷彿回到遠古人類羣居時期。
峯巖洞村離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城東南120多公里,坐落在南屏鎮安王辦事處,距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外的一座海拔1800多米的突兀山峯上。遠眺,一個巨大的黑洞懸掛在山腰懸崖上,與綿延起伏的山包連起來,稍稍發揮想象,猶如一隻碩大蟄伏的老虎。就在這懸崖峭壁的巖洞裏,卻建有一個不小的村寨,那就是2001年被列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稱之為“天下第一奇村”的峯巖洞村。
在陽光的照射下,站在開闊的倒八字形洞口,洞廳中的整個村落一覽無餘,各家房屋沒有片瓦遮蓋,既當陽台,也作屋頂的房屋或相連,或獨建,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峯巖洞周邊幾十裏,都是瘦骨嶙峋的山石,很難見到一塊像樣的土地。

峯巖洞歷史背景

穴居人羣決非外界所訛傳的“原始人”,也不是世居當地的土著少數民族,而是兩百多年前從江西千里迢迢遷徙而來的一個漢族羣落。據有關專家考證,峯巖洞村的穴居歷史,至遠始於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明朝覆亡,明朝永曆皇帝西逃時留下的散兵,因避清兵追剿而逃入;最早則在宋代至元2年(公元1055年)宋將狄青徵南,征戰中遺下的傷兵殘將遁入洞內。據村裏老人們説,明末清初,江西寧江府一李姓人家,為逃避苛捐雜役,不遠千里,幾度輾轉,遷徙到這山洞裏,後來又接納了不堪匪患,從四川、貴州逃難而來的李、周、徐、何、唐、任6姓人家,歷經9代200多年曆史,至今,已繁衍到71户283人。無論哪一種説法,穴居歷史至少在三百年以上,被有關專家譽為是世界上穴居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村落。

峯巖洞搬遷

“峯巖洞人直到今天才告別洞穴,是貧困造成的。”時任村民小組長李朝義感慨萬千。峯巖洞通向山外的羊腸小道鑲在懸崖峭壁的石縫裏,莫説是行車,連騾馬都難行走,運送物資極為困難。還有洞前的10座山峯陡峭如壁,要在山峯林立的山上開闢宅基地,建房代價太高、難度大。貧困的生活使峯巖洞人的搬遷夢想一年年往後拖。2000年春,國家民委發起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快邊境地域經濟建設的“興邊富民行動”,為峯巖洞的搬遷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為便於建房物資進山,南屏鎮撥出了15萬元築路資金,縣民委安排了項目和物資,幾天後,由全鎮9個行政村基幹民兵組成的一支300多人的修路突擊隊,在該鎮人武部長宋待舉的帶領下開進了深山。他們頂烈日,冒風雨,在懸崖峭壁上打眼放炮,背土墊路,4個月中沒有人休息一天。一條18千米長,與323國道相連的簡易公路修通到了峯巖洞前。可是隨着人口增長,洞內的發展空間有限,又隨着這個世界奇觀逐漸被外界發現,有旅遊開發的潛力,1999年底政府要求全村向外搬遷,2001年國慶前全部出洞。峯巖洞村村民非常響應號召,於是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建設新農村的勞動中。建房中,全村青壯年分成了幾個組,每組都有共產黨員和民兵排長負責,確保工程質量。村民周全武雙目失明,妻子體弱多病,共產黨員、青年民兵李朝佳帶着青年民兵周德鳳、李朝國、徐進春、何安全等義務為他家打造地基、運送石料蓋起了新居。國家按照每家的人口發給搬遷費,兩口以上為一户。如周家全村村民勒緊褲腰帶,男女老少團結協作齊上陣,僅10個多月時間,56户人家就告別了峯巖洞,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全村的房子都按照人畜分居、通沼氣、有兩個飲用水窖的標準建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