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角蟾

鎖定
峨眉角蟾(學名:Megophrys omeimontis)是角蟾科、角蟾屬兩棲動物。雄蟾體長56-60毫米,雌蟾體長68-73毫米。脛長超過體長之半.頭扁平,寬略大於長。吻部盾形,吻端突出於下唇。吻稜及吻端遊離緣均成稜角狀。頰部垂直。鼻孔略近吻端或在吻眼之間。鼓膜橢圓形,距眼近,其間距不超過鼓膜的最長徑。顳褶顯著。舌梨狀,後端微有缺刻。犁骨稜向後斜行,末端膨大具細斷。有單嚥下內聲囊,聲囊孔長裂形。前肢粗壯。指近端關節下瘸明顯。背部及四肢上有細膚稜和細痣粒。生活時體色變異頗大。背面一般為灰棕、灰褐或灰橄欖色,上有深色斑紋,兩眼之間有一鑲以淺色細邊的三角形深色斑;此斑中央與背部的基色相同。腹面咽喉部為肉紫棕或棕灰色,中央多有深色短縱紋,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有的相連形成寬縱紋,腹側色深,腹後部及四肢腹面近端色淺常帶橘紅色。
峨眉角蟾生活於海拔700-1500米的山區。4-8月成蟾常棲於流溪及其附近的密林中,白天多隱蔽在流溪邊大石塊下;夜間常蹲於溪邊石頭、草叢或落葉間,以鱗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和蜘蛛等小動物為食。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洪雅、合江和屏山。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Megophrys omeimont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無尾目
亞    目
變凹型亞目
角蟾科
角蟾屬
峨眉角蟾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u,1950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近危(NT) [3] 
中文名
峨眉角蟾
外文名
Omei Horned Toad

峨眉角蟾形態特徵

成體:雄蟾體長56-60毫米,雌蟾體長68-73毫米。脛長超過體長之半.頭扁平,寬略大於長。吻部盾形,吻端突出於下唇。吻稜及吻端遊離緣均成稜角狀。頰部垂直。鼻孔略近吻端或在吻眼之間。鼓膜橢圓形,距眼近,其間距不超過鼓膜的最長徑。顳褶顯著。舌梨狀,後端微有缺刻。犁骨稜向後斜行,末端膨大具細斷。有單嚥下內聲囊,聲囊孔長裂形。前肢粗壯。指近端關節下瘸明顯。內蹠突小卵圓形,無外蹠突。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重疊。指端球狀;趾端球狀。趾側緣膜窄。指式:3>2>1=4。基部相連成蹼跡。趾關節下瘤明顯,趾關節間有深色厚膚稜。背面皮膚較光滑。背部及四肢上有細膚稜和細痣粒,沿體側有少數分散的圓疣;背部自眼後到肩後方有“V”形細膚稜,背側自肩到胯部的細膚稜清晰;上眼瞼外緣有簾狀膚褶,近後端有角狀小突起;顳褶鈍角狀,後端略粗厚達肩部;顳部痣粒明顯。腹面皮膚光滑,下唇緣正中有一對淺色疣粒;胸側有一對淺色圓疣;股後腺一對,色淺。生活時體色變異頗大。背面一般為灰棕、灰褐或灰橄欖色,上有深色斑紋,兩眼之間有一鑲以淺色細邊的三角形深色斑;此斑中央與背部的基色相同;有的沿背部“V”形細膚稜為深色紋,其後方的深色斑紋不甚規則;上唇緣有3-4條深色縱紋,口角處的深色斑達上臂內側及胸側,顳褶上方淺色紋明顯;四肢背面均有橫紋,股、脛背面各有4-5條。腹面咽喉部為肉紫棕或棕灰色,中央多有深色短縱紋,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有的相連形成寬縱紋,腹側色深,腹後部及四肢腹面近端色淺常帶橘紅色。液浸標本背面一般為綠褐或棕褐色,各部的深色斑紋尚清晰,腹後部及四肢腹面近端為乳白色,紅色消失。自肛上方始向兩側沿股後方有或斷或續的深色紋;跗、蹠腹面色深。
峨眉角蟾
第二性徵雄蟾第一、第二指基部背面有黑色細密婚刺。無雄性線。
卵徑2.5-3.1毫米,連同卵膠囊直徑為4毫米左右;卵粒乳白色。
蝌蚪生活時頭體背面及尾肌一般為棕色或灰棕色,尾鰭淺棕色;無斑點。當後肢芽1.5-3.8毫米(第29-33期)時,全長47毫米,頭體長14毫米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4倍,頭窄而體較寬,尾肌發達,尾鰭低厚,末端鈍尖。吻很短,眼位於頭的兩外側;鼻孔離眼很近,其周圍有小乳突;出水孔小,在體左側;肛管較長,孔小,位於下尾鰭基部中央。口在頭前方頂端,漏斗狀的唇很寬,閉合時唇側端向後達眼前角,下唇中央部位呈匙狀突出且較上唇寬;唇內壁上有排列規則的短棒狀唇突。 [1]  [4] 

峨眉角蟾近種區別

峨眉角蟾外形與墨脱角蟾Megophrys medogensis)很相似。但後者鼓膜橢圓形,斜置,距眼后角遠;趾側無緣膜,趾間無蹼或有蹼跡;第一、第二指無關節下瘤。 [5] 
峨眉角蟾與炳靈角蟾Megophrys binlingensis)和棘指角蟾Megophrys spinata)相近。但炳靈角蟾犁骨齒稜弱,其後端無犁骨齒;體型較小,雄性體妊45.0-51.0毫米,體腹面中部斑紋少,兩側黑褐色長形斑明顯。而峨眉角蟾犁骨齒稜強,其後端有犁骨齒;體形較大,雄性體長56.0-59.5毫米;體腹面中部深色斑多,兩側斑紋一般不呈條形;炳靈角蟾與棘指角蟾不同:炳靈角蟾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細密;趾側緣蒗窄,基部具蹼跡;體腹面中部無圓斑。而棘指角蟾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粗人而疏;趾側緣膜寬而明顯,趾間具半蹼;胸膜部有10多枚深色斑。此外,炳靈角蟾蝌蚪尾部有小斑紋,而峨眉角蟾和棘指角蟾者均無斑紋。 [6] 

峨眉角蟾生活習性

峨眉角蟾生活於海拔700-1500米的山區。4-8月成蟾常棲於流溪及其附近的密林中,白天多隱蔽在流溪邊大石塊下;夜間常蹲於溪邊石頭、草叢或落葉間,以鱗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和蜘蛛等小動物為食。雄蟾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下午和夜間發出“呷、呷、呷”的連續鳴聲。蝌蚪多在溪邊碎石間活動。 [1] 

峨眉角蟾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洪雅、合江和屏山。 [1] 
峨眉角蟾分佈圖 峨眉角蟾分佈圖

峨眉角蟾繁殖方式

交配時雄蟾前肢抱在雌蟾的胯部,產卵282-429粒,卵羣呈團狀,黏附在石塊底面。 [1] 

峨眉角蟾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近危(NT)。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峨眉角蟾主要價值

峨眉角蟾捕食對象多為害蟲,對林業有一定保護作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