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派

(本土流派)

鎖定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家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
中文名
峨眉派
起    源
峨眉山
特點功夫
亦柔亦剛,內外相重

峨眉派武術起源

峨嵋山 峨嵋山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説是獨佔鰲頭。峨眉派亦剛亦柔,一派玉樹臨風。據説在南宋時期,已經眉毛純白的德源長老根據山猴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一直流傳。德源長老還把峨眉山的武技資料蒐集起來,編寫《峨眉派拳術》一書,這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眉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是峨眉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誌。 [4] 
據史料記載,峨眉武術源於殷商,成於南宋,盛於明清,弘於現代,獨具“剛柔頓挫,動靜虛靈,飄逸自然”的風格特點。根據《中國武術史》《四川武術大全》等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是被史料記載的中華武術第一人;北朝東魏的“淡然法師”,則是峨眉武術創始人之一,其畫像現在還供奉於中峯寺殿堂內。“淡然大師”原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的“鎮南將軍”,因得罪權貴,便到澤州(今山西晉城)析成山問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別名淡然。後來到峨眉山中峯寺,並擴建了中峯寺廟,在峨眉山中峯寺修住期間,修行誦經之餘,將自己精湛的軍旅攻防技術傳入峨眉山。 [6] 

峨眉派歷史溯源

典籍中最早記載“峨眉”,為西漢末年揚雄蜀都賦》。然直至公元6世紀的梁代,並未發現有人解釋“峨眉”其名的涵義與由來。最早對“峨眉”二字作出解釋的是晉人任豫的《益州記》。《益州記》至宋已佚,這條材料保存於宋初李昉太平御覽》卷四○“地部五”之“峨眉山”:“《益州記》曰‘峨眉山在南安縣界,當縣南八十里,兩山首相望如娥眉。”《益州記》此説為北朝酈道元水經注》所吸收:“青衣水徑平鄉,謂之平鄉江。《益州記》曰:”平鄉江東徑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蛾眉焉。’”然考索圖籍,卻找不到“峨眉”為“蛾眉”的文獻證據。峨眉山頂峯海拔三千多米,獨立無匹,周圍並無一山與它相互媲美,可謂橫空出世,故此所謂“兩山相對如蛾眉”之説純屬望文而生義。 [2] 
佛教哲學自釋迦牟尼之後,旋即產生廣泛影響。至遲從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開始,在從近東中亞南亞四川盆地之間空間內,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集結的分佈現象,這便是南方絲綢之路,佛教傳播至峨眉地區是完全暢達的。阿育王不但在境內推行佛教,而且派佛教使團向四面八方傳播佛教,佛教使團甚至親歷敍利亞埃及緬甸以東等地。佛教極有可能在阿育王時代傳播至中原,峨眉地區更是南線傳播路程中的重要區域。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蜀地出土了大量早期佛教文物,這些佛像建造年代大致在兩漢時期。四川早期佛教並不是通過中原南傳而來,而是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從印度直接傳入。出土的這些文物位於峨眉周邊,峨眉為早期佛教重要驛站。佛教傳入中土時間甚早,遠遠早於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此一情形,不僅有考古材料作為證據,在典籍中也有述及。佛教自釋迦牟尼昌明和阿育王推廣後即已傳播至四方,中國史志有其記載。恰似史家所謂張騫通西域事,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更早年代,中土與西域已有交通存在。在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05年),印度即有僧人行走5年入燕都,此正是釋迦牟尼寂滅後的佛教傳播之事。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佛教即已流播至中土。釋利防等十八人準備説服秦始皇效法阿育王放棄殺生,但反遭秦始皇囚禁。漢文帝時四川蒲江地區即有佛教傳播,蒲江與峨眉相距甚近,峨眉地區有佛教流行不言而喻。漢武帝時代中土不但已知佛教造像,而且還知佛教這一流派,此與阿育王弘揚佛法的歷史背景亦可吻合。 [2] 
在揚雄《蜀都賦》出現“峨眉”之前,佛教學術及法物皆已為中土所瞭解。峨眉地區在揚雄《蜀都賦》時代已是佛教重要傳播陣地。對於蜀地佛教的傳入,任繼愈認為:“更大的可能是通過雲南輸入的。” [2]  “峨眉”二字語源實為“阿彌陀佛”之“阿彌”。在漢字文化圈還沒波及峨眉地區時,當地人對峨眉山的稱呼已無從考證。早期佛教自南方絲綢之路傳至峨眉地區後,峨眉山成為早期佛教傳播的重要驛站,這一佛教支系重在阿彌陀佛Amitābha,佛教徒或當地人即稱呼此山為“Ami”山。此稱名一經流播,峨眉山的土著名稱即湮沒無聞。隨着秦漢逐步對西南地區的影響,漢字文化逐漸在蜀地生根。蜀地興起一批漢化文士,司馬相如王褒、嚴遵、揚雄即為代表。很多蜀語以音譯形式為漢字所記錄。揚雄即是第一個將“Ami”之音以“峨眉”之形紀錄於《蜀都賦》的本土文土。“峨眉”正式融入漢字文化系統前,漢字語庫中的構件是“我、眉”,“峨”最早出現於司馬相如辭賦即為證明。當“Ami”語音進入漢字系統後,語音所對應義項逐漸漢化,使用者隨即另造新字與之對應。新造漢字,往往即為形聲字。從“我眉”到“峨嵋”,添加義符,從而構成新的形聲字。在借用漢字標識音譯的初始階段,記寫有很大隨意性,“峨嵋”、“峨眉”、“我嵋”、“峩眉”、“涐湄”、“涐眉”等皆是其例。音譯漢字定型之後,世人也就難以看清它的本真面貌,甚至會認為該字來源於歷史經典,隨即便會對其作附會闡釋。 [2] 

峨眉派相關武術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嶽、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峨眉派特點功夫

峨嵋派 峨嵋派
峨眉派武術少林派、武當派武術是中國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武當、少林等眾家之長。
峨眉派武術經過許多次盛衰起伏後,雖然演變出許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煉體系,卻始終只在極少數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傳。它的產生是峨眉派前輩大師將佛家北少林總拳龍、虎、豹、蛇、鶴五大形,揉合陰陽太極為主的內涵,再以密宗心法,獨創峨眉招數,功法精華而自成一家,成為融合中國武學精髓而具內外兼修,心武同煉的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十二樁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槃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峨眉派文學描述

金庸神鵰俠侶》説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遊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唸誦《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裏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素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髮簪變來的。

峨眉派傳人

峨嵋派峨嵋小紅拳 峨嵋派峨嵋小紅拳
峨眉武術嶽門傳人、樂山著名武術老人王旭2001年已經是88歲高齡了。王老先生1913年生於樂山,十一歲時便師從清末武術名家武志成學習三星樁、嶽拳、七星單刀和峨眉單刀;後又師承王煜、陳德勝等四川武術界前輩。王老先生對古代嘉州武術文化了解甚多。據老先生介紹,古代嘉州武術奇人輩出,中國古代“導引行氣術“的鼻祖彭祖即生活在原樂山地區的彭山縣蘇軾堅持養生,著有《養生頌》、《養生論》等傳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創立了”峨眉十二樁法”,集武、氣、醫為一體,創編了”樁”與”技”、”穴”與”氣”為一體的峨眉絕技。

峨眉派分支機構

峨嵋派峨嵋山 峨嵋派峨嵋山
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五花”是從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黃陵派,據説從陝西流入;
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東青城山得名;
四、鐵佛派(雲頂派),川北較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峨眉派茶道

峨眉派形成發展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峨眉山,經過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  作為構成巴蜀佛教文化重要部分的峨眉山佛教至唐時已有影響,宋明時期經歷代皇室的支持和敕賜,峨眉山演為四川佛教的重地,正式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和普賢菩薩的道場,逐漸形成以普賢信仰為特色,以禪宗為主流的峨眉山佛教文化。峨眉山佛教不僅在漢族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藏傳佛教中也產生重要影響。早在15世紀中葉,著名藏族佛教學者仲欽·喀覺巴·南木喀堅贊大師就帶領侍從來峨眉山禮敬普賢,發願祈禱。據載,這是藏傳佛教活佛來峨眉山之始。峨眉山巡禮的藏族同胞已不可計數。 [3]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陸峨眉山。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藥茶概念、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峨眉派茶道淵源

峨嵋派峨嵋七星拳 峨嵋派峨嵋七星拳
茶道中的峨眉派,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四川是茶的發祥地,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佛教又把茶文化發揚光大。唐宣宗時,峨眉山昌福禪師就創立峨眉山茶道,編有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 [5]  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製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製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系列產品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師圓寂,其俗家玄徒多達200餘人,紛紛前往參拜逝容,據《單靈名譜》一書載,這是唐朝時期俗家弟子對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參拜典禮。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門的長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時期還有大中律僧和隆達大師習茶授僧,但因佛事過多,終沒長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餘,採用他對儒家學派的理解,首次將峨眉茶道的年曆按儒家史記方式編寫整理出來,用於傳承記錄峨眉茶道的歷代承載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為《峨眉茶法法歷》。能明和尚於公元995年獲諡號能明法師,時年72歲。公元1016年,仁空法師和聖雲禪師兩人共同從能明法師手中接過峨眉茶道的主修權,大力提倡全山僧眾修習茶法,便於佛教內修,對參禪者大有益處。這一時期應為峨眉山茶法活動最為興隆的時期,有關峨眉山史冊的書籍多有記載。
公元1071年聖雲禪師圓寂,為峨眉茶道中人年歲最高者,享年119歲。公元1080年,峨眉山聖水閣果悟大師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師原本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專職僧人,對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養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發掘出來的,後來著名的大詞家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寶。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師時期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門宗法林立,佛教門生從南北二宗分為更細的八宗佛教門派。峨眉茶道修習者隨之減少,果悟大師為峨眉茶道第二位廣收俗家弟子學習茶道的主持者,並隨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龍洞(今峨眉山白龍寺院一帶)考察地形,最後在這一地區開荒種茶達600餘畝。
在果悟大師的努力下,峨眉茶道雖然有所發展,但很難向前推進,佛教僧眾大多以習武誦經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還不到22歲的果德無從修習茶法,平常做點記錄算是完成任務,他對果悟大師的授法難以達到靜寂狀態。但就是他這樣一名武僧,卻為峨眉茶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動搖的作用,因常年習武,養成了動的習慣,並時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術的方式比劃起來。果悟大師見多識廣,要求果德將其動作細化成一種規範的表現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別於昌福禪師以求靜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樣的書,《茶之緣》誕生了。《茶之緣》以動為修習茶道,結合武術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強,同時對靜寂者提供了身心放鬆的條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達400餘人,分為動和靜兩種類別。以至於在果悟和果德圓寂後長達30年時間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選,大多自然修習,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態。其中主要分為峨眉禪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長壺茶道四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務,期間接待了無數從江南逃難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餘觀賞峨眉茶道,這為當時元王朝政治打壓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駒在其作品《言茶記》中收錄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緣》全部內容。大詞家吳文英雖然在峨眉山停留時間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詞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懷舊》中寫道“山月隨風冷太白,峨眉茶法古來親”。公元1260間,喇嘛教傳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衝擊,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無力再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師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幾乎沒有發展幾名茶道授眾, 1311 年轉交給常圓大師處理。因常圓大師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眾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自1373年常圓大師圓寂後,峨眉茶道幾乎就不需要專人主持服務了。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歲月裏,峨眉茶道已成為峨眉山眾佛家人士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一門專門的法政,用以修習。凡有來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規泡茶方法,接待訪友。最為著名的是神宗萬曆元年別傳和尚進京受賜紫衣和金萬歲牌時,別傳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繹了峨眉茶道,並回贈了皇帝峨眉山白芽茶葉,該茶葉就在當年被列入明朝貢茶冊,別傳和尚也因此獲諡號“洪濟禪師”。《明史》中載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賜寺院等記錄,這個王朝,應該是峨眉山茶葉和峨眉派茶道最為輝煌的時代。
康熙年間,峨眉山高僧元亨禪師受康熙帝賜“善覺寺”之匾時,正是元亨禪師對峨眉茶法最熱心的時期。如果要説清朝時期的峨眉茶道傳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禪師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問茶、坐思、聽經和樂水四個茶法程序,用以串聯整個峨眉茶道動和靜的必由規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錄》中將元亨禪師的茶事茶法先後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論經訓,分別為《參悟茶法》、《明悟茶法》、《繕悟茶法》,該經訓於1864年被收錄進《禪宗大典》全經第331卷《六和經》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將峨眉茶道進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曆推定,並將其編寫到自己的《生錄》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龍洞俗家居士祥魁為專修茶法而來,於1898年對峨眉茶道各種程序修成,法正無誤,並取得白龍寺主持政元大師許可,同意將峨眉茶道傳出峨眉山之外設置佈道場。從此峨眉茶道正式轉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國佛教的前景難以定奪,多數僧眾處於觀望國事,無心修習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龍寺高僧演哲大師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務後,更是總在空閒之餘研修峨眉茶道,廣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寬明、寬治、寬雲、寬輕、寬海等等,後多為茶道中高手。以至於因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並有了當前我國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藝名師宏塵、宏玄、宏德、宏靜等人問世。在峨眉山佛門中的寬靈法師、宏山大師都是演哲培養的習茶高手。
隨着時間的近程和歷史的久遠,加之歷代僧人、居士對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緣》這組動態茶道的觀點不一,因而在漫長的歷史裏也就出現了多重樣本的茶法形式,純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繹多有不太統一的一面。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演哲大師帶領其弟子寬輕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經閣和實地溯古推今,尋幽訪秘。在前賢的基礎上發掘出更為系統的一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禪茶、太極茶道儒學茶藝、空中書法、峨眉道家茶道、龍鳳茶藝六大篇章和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龍鳳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組。同時,又在演有和尚的《生錄》年曆上增補了三名峨眉茶道的傳人名單。隨之演哲大師將峨眉茶道提升為一個傳統茶道流派,並取一總冠名“峨眉派”來一統峨眉茶道中的各種茶法。1985年,演哲大師親筆提寫“峨眉派”牌匾,作為傳承標識。
演哲大師圓寂後,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場經濟的衝擊波而無法正常佈道。於是在1996年夏天,寬輕和尚將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則交由其弟子金剛石來完成市場開發。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終止,大步進入市場化。金剛石是學中文出身,三年時間內將峨眉派的各種思路和現有市場趨勢作了對比,並作出了大範圍調整。首先是將一切傳統合法化,申請商標註冊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動作專利保護以及註冊申辦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等。其次是對峨眉派商標註冊名稱作出變更,改為“巴蜀峨眉派”,實用名為“峨眉派”,表明專業指向和開發方向。第三是將原有茶道法則語言現代化、多樣化。第四是表現方式為純舞台化、生活化、實用化。
1999年,金剛石正式成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註冊傳人,執行峨眉派的一切佈道事務。2000年,其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正式公開演出,在通過金剛石及其龍鳳胎子女金剛小石金剛玉石的長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隨之而飛向了全國各地。之後跟進的是由金剛石組建的教練班子也不斷地在全國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場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基本認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