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武術

鎖定
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以四川峨眉山為發祥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峨眉武術是起源於四川峨眉山地區並廣泛流傳於整個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武術的總稱。峨眉武術發祥於峨眉山,門派有八十多個,拳種、拳路成百上千,為中華武術三大流派之一。峨眉武術通過與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它講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動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間,似柔而剛,剛柔相濟。 [1]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峨眉山市申報的峨眉武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Ⅵ-23。 [2] 
中文名
峨眉武術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申報地區
四川省峨眉山市
遺產編號
Ⅵ-23
保護單位
峨眉山市體育總會

峨眉武術歷史淵源

孕育上古,源起春秋
峨嵋武術發源地:峨嵋山 峨嵋武術發源地:峨嵋山
關於峨眉武術的起源,把成型期統一界定為春秋時期的戰國。而峨眉武術緣起於古巴蜀,孕育時間可溯源到上古時期,古巴蜀人信奉神秘的神巫文化,崇尚養生之術。在眾多的地方史志中巴蜀先師“彭祖”被信奉為巴蜀武術的拓荒者。
《華陽國志·巴志》所云,周武王曾統領巴蜀大軍伐戰紂王,並留下“巴師勇鋭,歌舞以凌殷人”的記載。這裏的“歌舞”即是一種融巫術與技擊為一體的實戰技能,也是歷史文獻中的“巴渝舞”。世界上大部分原始民族都有巫術,幾乎所有的巫術儀式過程,都隱現原生態歌舞的形式或驅鬼除魔的武藝套路的雛形。在原始部落時期,像類似於這樣的“巫舞”有很多,如“儺舞”“板盾舞”等。在古巴蜀地域除了這種典型的“巫舞”外,還有以“戲”和“舞”相融而生的武術形式,如“跳劍戲”“鬥牛戲”“劍器舞”“角抵戲”等。這些帶有神巫文化烙印的“戲”和“舞”來自於原始生活,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豐富了峨眉武術源起的內涵。 [3] 
形於戰國,郅隆南宋
受神巫文化影響,歷史上有不少文人方士為修道成仙深居峨眉山。“據方誌載:‘戰國白猿,動靈子,字衣三’”,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拳術——“峨眉通臂拳”。史料中的“動靈子”就是白猿祖師司徒玄空,司徒玄空不僅創編了通臂拳術還創編“猿公劍法”,而“猿公劍法”正是當代“峨眉劍”的雛形。明代抗倭將領唐順之曾在《峨眉道人拳歌》中談到,“道人之術,乃山中白猿授,其法變多幻,快如閃電”。“峨眉通臂拳”的創建,不僅對峨眉武術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彰顯巴蜀武術與眾不同的文化特性。
魏晉時期,隨着釋道思想的廣為傳延,峨眉山成為巴蜀地區眾多修行者參禪論道的集中地。道教修行者為祛病延年以求齊天同壽,僧人平時除了參禪打座外,還會舞弄一些拳腳和器械,他們將道教的養生功與山野狩獵之術相融合,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僧門武術。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僧白雲禪師創編了“峨眉臨濟氣功”,即後來被稱為《峨眉十二樁功》。可以説《峨眉十二莊功》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為峨眉武術內修外練、剛柔並濟、莊技一體、形神和一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功效。 [3] 
盛世明清,鼎力中華
峨眉武術 峨眉武術
明末清初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高峯,也是峨眉武術的成熟發展期。峨眉武術經歷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受到唐代武舉制、元代選仕制和明清武舉制及民間眾多武術門派的影響,其承傳的技法豐富多元,體系精深複雜。據史志載:“清末,有法師李真內功深厚,劍法精湛,其門人數千,有峨眉劍仙之稱”。明代武術家程衝鬥撰《耕餘剩技》載:“峨眉槍法,如夢如幻,技法巧妙,攻守兼備”。清康熙年間,吳殳的《手臂錄》,闡釋了峨眉槍法,“槍法一十八紮,十二倒手,攻防兼備,破諸武藝”。“在峨眉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豐富了峨眉派的武術理論。”公元1606—1646年,張獻忠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大量的武術文化被帶到四川並與巴蜀武術形成了歷史上的大融合,促進了峨眉武術體系的完善,也使峨眉武術逐漸發展成為流傳廣、影響大的地域性拳種,成為家喻户曉、鼎立中華的三大武術流派之一。 [3] 
弘揚當代,享譽海外
鴉片戰爭之後,在西方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華武術的地位受到挑戰,三大流派武術的發展也逐漸式微。雖然中華武術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區,但仍有許多之士,熱衷於對武術的修煉。
2010年4月26日,“峨眉武術聯合總會”成立大會在四川峨眉山大佛禪院舉行。依託峨眉仙山,把大佛禪院作為傳承、弘揚、發展峨眉武術的基地,在成立大會上確定峨眉武術的發展規劃,“建立峨眉武術宗祠;重興峨眉武術段位制;興辦峨眉武術學校;注重禪武結合;拓展峨眉武術對外發展平台;夯實峨眉武術的文化根基,促進峨眉武術全面發展”。
峨眉武術在海外也享有盛譽,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國際白眉武術聯合會”“峨眉武術館”及“峨眉武術氣功保健中心”等武術組織機構。從2004年以來,峨眉武術受到海外媒體的關注,韓國武藝研究所、韓國靈山大學跆拳道等人到峨眉武術研究會進行武藝交流。韓國KBS電視台、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對峨眉派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作了採訪報道跟蹤。 [3] 

峨眉武術運動特色

峨眉武術主要拳系

峨眉武術有架式工整,舒展,動作快速勇猛,各種腿法及跳躍,要求打拳即與人較技的趙門拳;有虛步高樁,剛勁有力,技藝上重擒、拿、擠、靠,貼身近打,腿不過膝的僧門拳;有以擒拿為主,配合功法打“草龍樁”“沙袋”,操“滾筒”,杜絕,阻止對手攻擊的杜門拳;有軟纏脆打,剛軟相濟的“不畫圓不成拳,對方手來無法攔”的嶽門拳;有動作剛猛,沉腳重手,並輔以發聲助威的洪門拳;有以褂、拿、探、巴手法為主,手輕腳快的化門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練拳,以單操為主,運拳時以鼻呼氣配合,發聲助力的字門拳;有以意識運動肢體,以肢體進行攻防的慧門拳;有攻守進退皆側身取勢,身型中正,身法講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閃展側進,技擊來講究以快制慢,順勢借力的黃林派等。峨眉武術各門各派各有特點、風格各異。 [4] 

峨眉武術拳法特徵

“剛與柔”:峨眉武術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眉武術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大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係在峨眉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
峨嵋武術 峨嵋武術
“快與慢”: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眉武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快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派拳術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鋭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眉派拳術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準,快中求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
“動與靜”:“動與靜”的矛盾關係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為峨眉武術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眉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着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以及身軀擰旋摺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於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是峨眉武術善用的原則之一。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採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説:“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眉武術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雲:“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因此,峨眉武術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云:“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眉武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摺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説。
“輕與重”:表現在峨眉武術上是以形喻勢的體現之一。拳譜雲:“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沉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沉似龍盤虎踞。故峨眉武術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
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均為峨眉武術拳藝的綜合性表現,從而使峨眉武術更富有科學性、技擊性。 [5] 

峨眉武術技藝哲理

峨眉武術 峨眉武術
攻防搏擊意識: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複雜,巴蜀民眾勤勞勇敢,尚武善鬥,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眉武術必須帶着攻防搏擊意識,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於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
四川地方拳術特殊屬性: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了眾多的技術流派,峨眉武術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在峨眉武術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發揮機智靈巧、頑強勇鬥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髮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眉武術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5] 

峨眉武術傳承保護

峨眉武術傳承價值

研究價值
峨眉武術是將儒家、釋家、道家等文化思想融為一體,經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的一派。峨眉武術不僅傳承了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時還對武術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因此,在文化傳承方面和文化價值方面,峨眉武術具有研究價值。 [6] 
道德價值
峨眉武術不僅注重內氣的修煉,還關注外部形體的鍛鍊,因而峨眉弟子必須注重仁德,要具有浩然正氣和人道主義精神,這表明峨眉武術具有優美的道德價值。 [6] 
社會價值
峨眉武術中的內氣修煉還具有良好的健身價值和醫學價值,同時峨眉武術表演還具備良好的審美價值及娛樂價值。 [6] 

峨眉武術傳承狀況

受現代生活方式衝擊,峨眉武術的完整傳承面臨多種困境,亟待加以保護。 [1] 

峨眉武術傳承人物

傳承人概況
峨眉武術起源於四川峨眉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影響力較大。四川峨眉山市是峨眉武術的主要傳承區域,峨眉武術的傳承及發展,傳承人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峨眉武術傳承內容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6] 
峨眉武術傳承內容體系 峨眉武術傳承內容體系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超,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峨眉武術,申報地區:四川省峨眉山市。 [7-8] 

峨眉武術保護措施

1983年,為弘揚中華武術,挖掘和保護地方優秀的傳統武術拳種,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地方武術協會發起了以“峨眉武術搶救和挖掘”為主題的武術熱潮。此次的資料收集,工作組採用口述史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共計訪談巴蜀境內傳統武術的傳承人2027人,60歲以上的老拳師共計1206人,並收集了68個門派、2368種徒手、器械和對練套路的影像文本資料。 [3] 
2018年11月28日,內江師範學院的峨眉武術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峨眉山市體育總會獲得“峨眉武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峨眉山市體育總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5] 

峨眉武術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峨眉武術 峨眉武術
2013年8月9日至11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四川省體育局、樂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3第四屆中國·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在峨眉山風景區舉行。 [11] 
2020年10月17日,中國地域武術文化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武術研討會在內江舉行。 [12] 
衍生作品
2016年,為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喚醒全社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華夏之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攝製組到峨眉山市,對峨眉武術進行了拍攝。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