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山

(山名)

鎖定
峨眉山(Mount Emei),也做“峨嵋山” [22] 
邛崍山脈支脈,地處中國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千米,面積約110平方千米。主要山峯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 [1]  [12] 
峨眉山主體的地質基礎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為侵蝕地貌(峨眉山區)和堆積地貌(峨眉扇狀衝洪積平原);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 [12] 
峨眉山文化底藴深厚。佛教、道教、武術、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發展,多位歷史名人在此留下詩篇;1996年,峨眉山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  [12]  [15]  [18] 
中文名
峨眉山
外文名
Mount Emei
所屬山系
邛崍山脈
地理位置
中國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
走    向
南北走向
主    峯
大峨山
海    拔
3099 m
佔地面積
110 km²
氣    候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峨眉山形成演變

在距今約8.5億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區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後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轉化為地台區,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震旦紀中後期至奧陶紀初期(距今7—5億年左右),海水向中國西部、南部淹沒而來,峨眉山區第二次淪為滄海,峨眉山區地殼緩慢沉降。
奧陶紀後期(距今4.5億年左右),峨眉山區又開始上升出水面。
早二疊紀時期(距今約2.7億年),中國南方發生了地質史上最廣泛的海浸,峨眉山區第三次淪為海底。
延至晚二疊紀初期,峨眉山區又一次露出海面,成為攀西古裂谷帶的一部分。
二疊紀後期,海水又再度浸漫,並且過渡到地質史的中生代三疊紀初期,峨眉山區第四次變為滄海。
白堊紀後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主體已開始崛起。
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在喜馬拉雅運動作用下峨眉山山體沿着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面迅速地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
喜馬拉雅運動後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形成如今之峨眉山。 [12] 

峨眉山位置境域

峨眉山地處中國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為邛崍山南段餘脈,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千米,面積約110平方千米。 [1] 
峨眉山 峨眉山

峨眉山地理環境

峨眉山地質

  • 綜述
峨眉山區地層出露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個系的地層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餘10個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7490.32米。其中震旦繫上統——三疊系中統主要為海相沉積;三疊繫上統為海陸過渡相;侏羅系一下第三係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係為沖積層、洪積層及冰川沉積。
  • 構造
峨眉山地跨上揚子台褶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複雜。地質構造主要有有褶皺、斷層兩大類。
褶皺
峨眉山背斜位於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千米。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岩層為峨眉山花崗岩。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18千米,為一軸向西傾的斜歪背斜。
桂花場向斜(又名萬年寺向斜)位於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千米,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南東段核部狹窄;北西段由紅巖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於龍門洞——雷巖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千米。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茅口組。兩翼分別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組——侏羅系。靠近背斜核部傾角變陡,並逐步發生倒轉。
斷層
峨眉山斷層分佈於峨眉山南東側。北西盤往往發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南東盤地層局部倒轉,並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餘米;北東段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出露。
觀心庵斷層南東起於新開寺。斷面南西傾,南西盤表現為逆斷層。該斷層被北東向和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
萬年寺斷層南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
初殿斷層除中段天池峯附近表現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段層。
牛背山斷層發育於牛背山背斜核部。其斷面南西傾,傾角60度。兩盤接觸緊密,兩河口附近可見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巖發生碎裂現象,屬逆衝兼扭性斷層。
大峨寺斷層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並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12] 
峨眉山

峨眉山地貌

  • 概況
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為侵蝕地貌(峨眉山區)和堆積地貌(峨眉扇狀衝洪積平原);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
  • 構造地貌
峨眉山主體的地質基礎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為斷裂所圍限,系“褶皺斷塊山”。東南面有峨眉逆衝大斷層,與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斷距甚大。金頂三峯,就是沿峨眉山大斷裂大幅度抬升,並經過長期的重力崩塌,強烈的流水切割,侵蝕殘留下來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個單面山,東陡西緩。單面山的頂部是抗蝕力強的晚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其上面的數千米厚的岩層已被侵蝕剝掉。在侵蝕、崩塌作用下,形成了單面山東面的逆向坡,是一個相對高近800米,約20千米長的巨大懸崖——攝身崖絕壁。
峨眉山背斜的內部又有眾多斷裂,縱橫切割,形成抬升幅度不一的諸斷塊,其中以洪椿坪斷塊抬升幅度最大,造成峨眉山嵯峨的山形和諸多的斷崖絕壁。
  • 流水地貌
峨眉山地貌 峨眉山地貌
峨眉山位於中國多雨區,流水侵蝕作用十分活躍,切割深度可達1000米,相對高差達2649米,山高、谷深、溝長,谷源幾近分水嶺,山下為峨眉扇狀衝洪積平原,故屬深切中山區。
  • 岩溶地貌
在峨眉山區,特別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區,碳酸鹽岩層廣佈,累計厚度達2000餘米,且被縱橫交錯的斷裂穿插、切割。
峨眉山區的岩溶地貌大致有岩溶峯林、溶蝕——侵蝕峽谷、漏斗、溶洞、溶蝕窪地、地下河等類型。峨眉山的七十二峯(諸如華寶山、天池峯、華嚴頂、長老坪等大小山峯),均是發育在碳酸鹽巖分佈區的峯林地貌。峨眉山山體上部垂直滲透的飽氣帶,岩溶多發育為漏斗、豎井式溶洞、或塌陷成為岩溶窪地。
  • 古冰川地貌
作為冰蝕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殘跡在峨眉山及其周圍分佈廣泛。龍門峽上方、黑龍江一線天嶂谷上方、萬年寺到清音閣、白龍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壩上方,均有兩壁直立的“U”形槽谷。在有些“U一形谷之間的山嶺上,還殘留有刃脊、冰斗。萬年寺左前方1千米的木魚山孤丘,高20餘米,長50米,東緩西陡,為冰川穀底刨蝕殘留的羊背石遺蹟。腳盆壩則為一冰磧盆地,冰磧物等分佈更為廣泛。山麓巨大的玄武岩塊隨處可見,多為冰川漂礫。萬年寺旁可見冰川紋泥。
  • 扇狀洪積平原
峨眉山麓系由衝洪積扇連成的坡積裙。峨眉平原與其北面的夾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連成一體。根據峨眉平原的形態與組成物質的差異劃分為上部扇頂錐與下部沖積扇平原兩部分。下部沖積扇平原部分一般無流水侵蝕現象,顯得平坦廣闊。
  • 剝蝕夷平面
峨眉山區留有五級剝蝕夷平面。金頂、千佛頂、萬佛頂是最高一級夷平面,海拔3000—3099米。第二級夷平面以弓背山、氈帽山、接引殿、雷洞坪為代表,海拔2400—2500米。第三級夷平面以華嚴頂、仙峯寺、天池峯、寶掌峯為代表,海拔1700—1900米。第四級以萬年寺、牛心嶺、大峨寺、純陽殿、牛背山、戚山等為代表。最後一級為盆地期夷平面,海拔430一520米左右,為古四川湖盆底部原始夷平面。 [12] 
峨眉山(日出) 峨眉山(日出)

峨眉山氣候

峨眉山位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整個山區雲霧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同時氣候要素的分配呈現出顯著差別。 [13] 
峨眉城區年平均氣温為17.2℃;海拔上升到550米,氣温為16.6℃;800米為15.3℃;1000米為14.2℃;1200米為13.1℃;1600米為10.9℃;2200米為7.6℃;高度上升到3000米的山頂時,氣温僅為3.0℃。山頂和城區兩地相對高差2600餘米,温差14.0℃。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温約下降0.5—0.6℃。
峨眉山
峨眉山(23張)
峨眉山受季風環流影響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是甚為急驟的。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約有半年時間為冰雪覆蓋,沒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別。以温度為依據,用候平均温度作為劃分四季標準,即以候平均氣温10℃為冬,22℃為夏,介於10—22℃為春秋的標準(5天為1候,全年共分73候)來劃分,峨眉山地處海拔1600米以上地區一年之中只有冬季、春季、或春秋相連季節,而無夏季和秋季。 [12] 

峨眉山土壤

峨眉山地區境內地質構造複雜,加之雨量充沛,河流縱橫,生物氣候植被垂直變化突出,成土母質變化多樣,區內土壤的發展變化亦具有明顯的山地垂直帶譜的特性。主要土壤類型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暗棕壤、灰化土、紫色土、石灰土。
峨眉平原至萬年寺以下低山丘陵區,主要是紫色土、黃泥土。同時在海拔800~1250米之間,局部地方還存在着零星的黃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 [1] 
海拔
土壤類型
890~1000——1600~1700米
山地黃壤
1600~1700——2100~2200米
山地黃棕壤
2100~2200——2800~2900米
山地暗棕壤
2800~2900米直至絕頂
山地暗棕壤和灰化土

峨眉山水文

  • 綜述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屬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內有天然河流5條,即峨眉河臨江河、龍池河、石河、花溪河。花溪河在西北邊境與洪雅縣共界。其餘4條均發源於峨眉山,分別按東、南和東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集水面積在約100平方千米的有峨眉河、臨江河和龍池河。峨眉山風景區位於峨眉河、臨江河和龍池河的上游,景區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趕山河、瑜珈河),臨江河的支流張溝河,龍池河的支流燕兒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 [12] 
  • 水體
地表水
峨眉山地表水徑流的區域變化與降水的區域變化相似。其徑流深高達1800毫米,為大渡河西岸的3倍。徑流年內分配不均,一般6~9月徑流佔全年總徑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空間分佈上,基本是隨海拔的增高而增加,東南部為低值區,西北部為高值區。彙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漲易涸的山溪水特點。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800立方米/秒;臨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龍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859立方米/秒。 [12] 
地下水
峨眉山地質構造複雜,分佈有前震旦系至白堊系各時代的含水層與隔水層,地下水主要儲存於構造裂隙與灰岩溶蝕中。但因峨眉山大斷裂通過處,斷層破碎帶寬達50~100米,並伴有眾多的次一級斷裂構造,致使主要含水層大部分被破壞,掩埋於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隨之倒轉;又由於新構造強烈上升,地表溝谷深切,一般達200~500米,更加劇了對含水層的破壞,較大地減弱了碳酸鹽地層的溶蝕作用,在溝巖兩岸有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氣降水補給,一部分沿斷裂帶補給深部含水層,其餘補給淺水含水層後,經過不長的運動途徑,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溝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頭不多,而溝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豐富。地下水均屬重碳酸鹽類型,礦化度一般小於0.5克/升,屬激烈循環之裂隙、溶隙和潛水類型。因受氣象因素的控制,沿溝谷流入平原,成為孔隙泉水補給來源之一。 [12] 
  • 水系
符汶河、虹溪河為峨眉河的兩大支流。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樓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帶,東南流經麻子壩,至黑香洞納自木瓜園,流徑桂花場入天景鄉之兩河口會南源;南源稱黑白二水(又名黑龍江、白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大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筍峯,流經15千米,在清音閣與黑水匯合;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經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龍江棧道(一線天),長約15千米,在清音閣與白水匯合。合流後名寶現溪,再下流3千米,在兩河口從右側注入符汶河,出龍門洞,另有源自川主鄉荷葉灣的支流(趙河),經跨洪洞、袁溝後注入符汶河(峨眉河)。符汶河從源頭至龍門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長約50千米,積雨面積486平方千米,總落差1000餘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於落差集中的上游匯水面積小,支流較多,系樹枝狀水系的河流。一出龍門洞,則進入峨眉平原,水勢平緩。
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溝)和趕山河。瑜珈河發源於雷打巖,經伏虎寺、馬路橋、育賢橋,至蔡沱合趕山河。趕山河源出張山,流於鞠槽稱鞠家河,流於冠峨場稱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河後,始稱虹溪河,至勝利鄉的梅大灘注入峨眉河。
石河發源於峨眉山的萬佛頂、接引殿一帶,流經銅廠壩、小楔頭,至蕨坪壩(腳盆壩),有從龍洞村的龍洞溢出的泉流,經曾板沱匯入,流至洪雅縣南注入吳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鄉注入青衣江。
張溝河系臨江河(古名羅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與峨眉山龍拖漕,東南流經野豬河壩,偏橋溝,張溝電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壩的大溝河和源於土地關黃魚壩溝在觀音橋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高橋再會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龍鎮龍鳳橋有小溪河匯入,至九里鎮彙集銅管溪(又名沙溪河)於郭壩注入臨江河。張溝河由西向東流,其餘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臨江河總落差700米,中下游平坦開闊,為單側羽毛狀水系。
燕兒河系龍池河的三大支流之一,發源於峨眉山南的黑山埂北峯,流經滿銀溝至兩河口與源出黑山埂與六道河相會,經苦嵩坪到老林口入觀音河,同起源與分水嶺崗的頭道河合流,經石盤、萬坪,有白石溪從左匯入,至登子溪有箭竹崗來的萬河注入,始稱龍池河(又名箭桿河),出龍池鎮界,在大為鄉又匯流厚溪河,過南香、大為硫磺廠、象鼻嘴電站,在和平鄉注入大渡河。 [12] 

峨眉山山脈關係

峨眉山所屬山系

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支脈。 [12]  邛崍山脈,位於四川省西部,岷江大渡河的分水嶺,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線和農業界線。為四川盆地灌縣至天全一線以西山地的總稱,自北向南主要有海拔5551米的霸王山、海拔5072米的巴朗山、海拔5338米的夾金山和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等山。山體由花崗岩、石灰岩、結晶灰巖、大理岩、砂板岩等組成,耐風化侵蝕。山體褶皺強烈,山峯峻峭,山脊海拔達5000米以上。 [19] 

峨眉山主要山峯

峨眉山主要山峯有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還有寶掌、天池、華嚴、玉女、石筍等七十二峯。 [21] 
大峨山
大峨山 大峨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峯,海拔3099米,山脈峯巒起伏,重巖疊翠,山麓至峯頂50餘千米,石徑盤旋,直上雲霄。在金頂有大面積抗風化強的玄武岩覆蓋,構成了傾角在10~15度間的平坦山頂面。而在金頂的東側為古生代碳酸岩,由於流水沿背斜裂隙強烈溶蝕,形成了高達800米的陡崖(捨身崖)和深澗。 [2] 
二峨山
二峨山 二峨山
二峨山又名覆蓬山、綏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由花崗岩、白雲岩等構成。主峯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雜木、竹類,建有林場。土產茶葉、竹筍、桐油、生漆等,併產中藥材。西麓豬肝洞,為道教名勝。南有紫芸洞,相傳是唐呂純陽修煉處。 [3] 
三峨山
三峨山 三峨山
三峨山又名鏵刃山、西皇山,位於樂山沙灣鎮西南。長13千米,寬7千米,主峯海拔2027.1米,高出沙灣鎮江面1625米。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二疊系,山頂覆蓋玄武岩。東坡陡。開始形成於新第三紀末。有銅、鋁等礦產。 [4] 
四峨山
四峨山 四峨山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區北五千米,海拔982米。因山形稜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謂即《水經注》之武陽龍尾山。山有圓通寺,山巔則有最早修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禪結茅之處。 [5] 

峨眉山資源狀況

峨眉山植物資源

峨眉山擁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種以上,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十分之一,佔四川植物物種總數的三分之一;峨眉山特有種或中國特有種共有320餘種,佔全山植物總數的10%,比率高於全中國,僅產於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00餘種。 [15] 
峨眉山藥用植物1645種,其中維管藥用植物1612種;共有園林植物436種,主要園林植物有杜鵑花科(25種,5變種)、槭樹科(20種以上);果用資源植物約100—120種,主要植物類羣包括懸鈎子屬、茶鑣子屬、薔薇屬、獼猴桃屬、胡頹子屬、四照花屬等;峨眉山芳香植物主要出自木蘭科、樟科、薔薇科、唇形科、傘形科、菊科、天南星科(菖蒲屬)、蘭科(蘭屬)姜科(姜屬)等,其中樟科11屬48種;其他植物——纖維植物分佈在峨眉山40餘科中。
峨眉山植被
峨眉山植被(2張)
峨眉山資源植物特點為種類豐富、蓄積量小:在峨眉山面積僅250平方千米範圍內擁有資源植物約2000種,佔峨眉山高等植物的1/3和中國資源植物的20%;珍稀度高、特有性強:在峨眉山約2000種資源植物中,珍稀植物種類佔有很高的比重,在國家保護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中所列地33個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中,有29個為資源植物,佔87%;品類齊全、潛力巨大:峨眉山資源植物品類齊全,尤其是在藥用、觀賞、食用等方面的資源植物最為豐富多樣。 [14] 

峨眉山動物資源

峨眉山已知動物2300多種,其中獸類51種,鳥類256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33種,昆蟲類1000多種,魚類60種,小熊貓、林麝、短尾猴、蘇門羚、白鷳、白腹錦雞、灰斑角雉及鬍子蛙、彈琴蛙、古葉蝶等珍稀特產和以峨眉山為模式產地的有157種。 [15] 

峨眉山旅遊資源

【主詞條:樂山市峨眉山景區
峨眉山文化遺產深厚,是中國佛教聖地,被譽為“佛國天堂”,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以其“雄、秀、神、奇、靈”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景區面積約154平方千米,最高峯萬佛頂海拔3099米,有寺廟約26座 [16-17] 
金佛 金佛

峨眉山歷史文化

峨眉山峨眉起源

峨眉山別稱“牙門山”“蛾眉山”,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寫道:“南安縣(今四川樂山市境內)西百里,有牙門山。”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寫道:“亦曰蛾眉山,以其兩山相對,如蛾眉然。”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説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户,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唐朝《十道志》:“劍南道名山曰峨眉,陸深雲,山週迴千里,高八十里。”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説不一。一説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説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説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説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18] 

峨眉山宗教文化

峨眉山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是道教佛教並存,各自發展的地方。道教稱之為。第七洞天’’(見《洞天福地記》《雲笈七籤》),佛教稱之為“光明山’’(見《楞嚴經》《華嚴經》)。故峨眉山又享有“仙域佛國’’之譽。兩教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歷代帝王“抑道揚佛’’或。滅佛崇道一的影響,加以自身的演變,力量時有消長,發展時有興衰,其社會地位和影響也時有高下和大小之分。但總的趨勢是佛教日益興盛,道教逐漸衰微。唐宋時代,兩教比較盛行。延至明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無峯不寺,緇流往來;道教日趨式微,宮觀幾無人進祀,進至清初,道教泯滅。羽士絕蹤,全山宮觀改為寺廟,獨尊普賢。從此峨眉山便成為名副其實的普賢道場,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山西五台、安徽九華和浙江普陀諸山齊名於中外。
在兩教長期共存中,也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揚抑,道、佛之爭時有發生,但終仍能和平共處,並二度出現道、佛融合的現象。道、佛兩教競於何時傳入峨眉山,已難於查考。釋、道典籍,多唯遠唯古,渺不可稽。學術界亦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如對佛教之傳入,素存兩説:一曰東漢,一曰西晉。兩説各有所是,皆因史料奇缺,難成共識,有待日後考。 [20] 

峨眉山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3張)
關於峨眉派武術歷史沿革,與少林和武當派有所區別,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是由明初道家張三丰創始。峨眉派的始創則遠遠早於兩派,根據現有史料研究後認為,峨眉武術孕育時間可追溯到上古時代,成型於春秋戰國,以白猿祖師(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為歷史依據。關於峨眉武術的地域定義,史學界尚有爭議:從廣義上認為,峨眉武術形成於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傳於巴蜀(西南大部)地域範圍內的武術各流派由於相近的地理環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風格和特徵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術”相稱,形成為以峨眉山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術派系——峨眉派
從理論上講,峨眉派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三大門派之一,武術則來源於武藝等形式,與社會意識形態有着密切的聯繫,在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必然會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約。所以,峨眉武術在孕育期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響,在形成期間益於道家養生行氣之術和佛門內外兼修之精髓,在發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薰陶,是數千年來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結晶。 [18] 

峨眉山山茶文化

山茶文化
山茶文化(3張)
在峨眉山有文字記載以來4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它們同峨眉山道、釋、儒文化及峨眉派武術文化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觀,根據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獻,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區最早出現的原始農耕時期,這一時期大致距今有300餘年。最先將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擇而飲之的是遠古農耕時期紛至沓來峨眉山中覓尋長生不老修行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人物。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於唐會昌五年(845年)間,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唐廣明元年(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唐廣明二年(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標準定論。 [18] 

峨眉山詩篇

峨眉山,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着密切關係。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讚美峨眉山的詩篇。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他所書寫的“天下名山”題名,已成稀世珍品。 [15] 

峨眉山遺產名錄

1996年,峨眉山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根據名錄清單,分列如下:
聖壽萬年寺普賢銅鐵佛像
盧舍那觀音瓷佛像
阿彌陀佛銅像
三身銅佛像
華嚴三聖銅像
七佛造像
聖積銅鐘
普賢願王銅印
智者禪師衣缽塔
飛來殿
無樑磚殿
報國寺
華藏寺
萬年寺
離垢園
中峯寺
仙峯寺
聖水禪院
參考來源: [6] 

峨眉山特產

簡介
圖片
峨眉雪芽盛產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雲霧空濛的赤城峯、白巖峯、玉女峯、天池峯、競月峯下和萬年寺一帶。茶葉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點。 [7] 
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
峨眉山出產川貝母,為潤肺止咳之良藥。功能與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沖服。使用禁忌:不宜與烏頭同用。 [8] 
川貝母 川貝母
硃砂蓮是峨眉山一種稀有名貴的藥材,夏季遊山者因受暑熱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飲服,見效特快。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9] 
硃砂蓮 硃砂蓮
峨眉山苦筍具有甜脆、味純、富含多種維生素等特點和清肝利膽、壯陽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萬畝,輻射周邊區縣近7萬畝,年產鮮苦筍12萬噸,加工罐頭10000噸。 [10] 
峨眉山苦筍 峨眉山苦筍
白蠟又名蟲白蠟、川蠟,峨眉山是蟲白蠟的原產地,蟲白蠟屬世界珍稀特產,中國傳統出口商品。因只產於中國,被稱為“中國蠟”,又因主產於四川而稱為“川蠟”。 [11] 
白蠟 白蠟
參考資料
  • 1.    裴林英. 峨眉山蘚類植物區系的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06.
  • 2.    《中國西部開發信息百科·四川卷》編委會.中國西部開發信息百科·四川卷: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 3.    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等;張炳善,陳潮,陳根良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8
  • 4.    四川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四川百科全書 Encyclopaedia of Sichuan: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12
  • 5.    史為樂;鄧自欣,朱玲玲.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上 1-7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03
  • 6.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7.    世界佳茗峨眉雪芽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8.    峨眉山貝母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9.    峨眉山硃砂蓮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10.    峨眉山苦筍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11.    峨眉山白蠟  .峨眉山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12.    王靜如, 田家東, 駱坤琪, 顧刃.峨眉山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6月:72-170
  • 13.    山峨眉——甲天下  .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5-15]
  • 14.    吳葒,莊平,張超等.峨眉山資源植物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04):347-351.
  • 15.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峨眉山 樂山大佛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5-15]
  • 16.    峨眉山風景區  .中共樂山市委樂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5]
  • 17.    峨眉山簡介  .峨眉山[引用日期2023-05-15]
  • 18.    中國5A級旅遊景區——峨眉山  .昆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引用日期2023-05-15]
  • 19.    李明森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普及本 中國山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01,第70頁
  • 20.    王靜如, 田家東, 駱坤琪, 顧刃.峨眉山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6月:224-300
  • 21.    峨眉縣地名領導小組.四川省峨眉縣地名錄.四川:峨眉縣地名領導小組,1982:314
  • 22.    峨嵋山  .兩岸萌典[引用日期2024-03-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