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岱海

鎖定
岱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縣城東南5公里處,漢朝稱“諸聞澤”、“鹽澤";魏亦稱“鹽澤”或“參合陂’’;遼代稱“奄遏下水";金代叫作“昂阿下水“;元朝時稱“下水”;清代稱“岱噶津爾"或“岱哈泊",後簡稱“岱海”。 [6]  1990年代的《涼城縣誌》記水面面積為160平方公里, [6]  烏蘭察布市政府網站由記為70多平方公里 [11] 
其水源由周圍20多條河流和中層地下水匯聚而成。匯入岱海支流主要有弓壩河、五號河、天成河等。 [3] 
漢朝時即有鹽池。到清乾隆年間,岱海灘的岱海周圍,熬製土鹽者很多,並置有鹽官。民國時發展成為北方較大的土鹽產地,產品俗稱岱海鹽。1970年代後,因成本較高,已不見有人生產。 [7]  2000年代,旅遊事業得到發展。2004年,建成岱海温泉酒店、京能岱海旅遊度假區、岱海温泉城、岱海文化苑、岱海人家別墅區、岱海滑雪場等旅遊接待設施。 [1] 
中文名
岱海
外文名
Daihai Lake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 [3] 
面    積
70 km² [11] 
類    型
內陸半鹹水性湖泊 [6] 
主要支流
弓壩河
五號河
天成河

岱海名稱變遷

岱海,歷史上有關文字記載甚詳。漢朝稱“諸聞澤” [6]  (但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諸聞澤”指稱黃旗海 [14]  )、“鹽澤";魏亦稱“鹽澤’’或“參合陂’’;遼代稱“奄遏下水";金代叫作“昂阿下水";元朝時稱“下水";清代稱“岱噶津爾"或“岱哈泊",後簡稱“岱海” [6] 
別據《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網站,岱海漢代稱“諸聞澤”,北魏叫“葫蘆海”,宋元稱“鴛鴦泊”,清代蒙古人謂“岱根塔拉”,後稱岱海。 [11] 

岱海位置境域

岱海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岱海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岱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縣城東南5公里處 [6]  ,按1986年7月量測,其位置為東經112*33'31"到112°46'40",北緯40°29'7"到40°37'6"。 [4]  形狀不規則,形似一個長冬瓜,介於長方形和橢圓形之間,長軸向南西西-北東東。長約20公里,寬約10公里,最寬處達14公里,最小為7公里,湖岸線長度為61.56公,水面面積《涼城縣誌》載為:1982年航測面積為149.4平方公里,常用面積數為160平方公里,沒有島嶼,湖面面積等於湖泊面積,湖泊容積為98890萬立方米。 [4]  烏蘭察布市政府網站由記為70多平方公里 [11]  。最底處海拔為1205米,其深度平均為7米,最深處達17米,為盆地內地表水和地下水匯聚的場所。水面高程1224.77米,蓄水量為13億立方米,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三大內陸湖泊 [6] 

岱海地形特徵

岱海北靠陰山支脈蠻漢山,東鄰豐鎮丘陵,南有馬頭山丘陵低山區,古長城橫亙於岱海南30公里處,僅西側比較開敞,岱海盆地的西部斜坡,以一低矮分水嶺與桑乾河水系相隔。
湖底為一不對稱的盆地,最深部位偏向東北,盆底較平坦而近岸帶較陡。從岸線向最深點底形線平滑下降,沒有起伏和陡坎之類的不規則形態。全湖平均坡度為0°8'28",北岸線最陡,西岸線最緩,東、南兩岸介於其問,岸線至15米等深線之間的平均坡度,北岸為0°59’7",南岸為0°14'22",東岸為0°13’26",西岸為0°6'17"。 [4] 
岱海湖面及所在地形地貌 岱海湖面及所在地形地貌
岱海西南部湖面 岱海西南部湖面
岱海北部湖面 岱海北部湖面

岱海水文特徵

岱海水位變化

十九世紀後半葉以來岱海水位頻頻波動,造成湖泊的變化較多。光緒元年(1874年)、至光緒四年(1878年)連續5年大旱,岱海湖水面僅剩60平方公里。光緒六年(1880年)大暴雨後湖面有所擴大,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水面面積為91平方公里。二十世紀初,降水較豐富,岱海湖面進一步擴大,西岸抵馬蓮灘、水泡灘,南至壩底,北達葦佔營。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隨後,湖面又趨縮小:民國15年(1926年)至民國18年、(1929年),連續4年大旱,致使岱海水位急劇下降,面積縮小到50平方公里,湖內無任何漁產,但當時為綏遠省的食鹽供應地,年產鹽達50萬公斤。民國22年(1933年)至民國23年(1934年)連續大澇,湖水水位快速上升,到二十世紀40年代中期,西岸的河洞子、五號地、四塊地、六甲地等先後被淹,居民向西遷徙。1948年時面積約108平方公里;1950年代達200平方公里。1960年代以後,湖泊又進入一個新的退縮時期;1970年代,持續乾旱和上游水庫的攔截使水位持續下降。至2000年代初來水位下降了2.84米。 [4] 

岱海水質

岱海屬半鹹水性湖泊。 [6]  湖水處於盆地中天然水的最高礦化階段,故湖水微鹹。總鹼度平均值15.5毫克當量/升,範圍14.6~15.8毫克當量/升。重碳酸鹽鹼度平均值13毫克當量/升,範圍10~14毫克當量/升。重碳酸根離子的含量僅次於氯離子,是陰離子的重要成分。
水質硬度主要以鈣、鎂碳酸鹽為主,其數值受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影響,不同季節略有差異,冬季結冰由於鹽析作用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因而鈣、鎂離子含量也相應增多。
氯離子是岱海水體中含量最多的離子,比較穩定,因此一般從它的變化上可以推斷湖水的補充情況。從1953年至1988年的變化情況看,氯離子的含量隨水位高低而變化。1962年水位最高,氯離子含量約為1190.4毫克/升。氯離子平均值1448毫克/升,範圍1435~1498毫克/升。
岱海硫酸鹽平均值99.6毫克/升。範圍79.3~136毫克/升。
三態氮含量分別為:銨鹽0.363毫克/升,亞硝酸鹽0.005毫克/升,硝酸鹽0.106毫克/升。截止1988年岱海三態氮的總和為0.474毫克/升,而注入岱海的河流為4~5毫克/升,這樣的含氮量對提高魚產量很有利。磷酸鹽含量為:總磷0.226毫克/升,磷酸鹽0.13毫克/升,硅酸鹽1.86毫克/升。
從上述情況看,湖水中氮、磷、硅元素豐富,且有豐富的物源基礎,不斷補給湖水,致使岱海已從貧營養型進入中營養型階段。
總鐵含量1975年為0.15毫克/升,1985年為0.056毫克/升。截止1988年鐵的含量不影響湖中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岱海有機物耗氧量23.82毫克氧氣/升。從有機物耗氧量看,岱海漁業生產有一定的潛力。
總含鹽量平均值3722毫克/升,範圍3442~3788毫克/升。含鹽量達3.7/1000。氫離子(PH)平均值8.79:範圍8.5~9.1。歷年湖水的PH值有逐步上升的趨勢。 [4] 

岱海主要支流

弓壩河:發源於涼城縣北水泉鄉,流經北水泉、廠漢營、劉家窯、雙古城、六蘇木、廂黃地六6個鄉,注入岱海,全長50公里,屬季節性河流, [3] 
五號河:發源於涼城縣北水泉鄉,流經北水泉、廠漢營、劉家窯,六蘇木4個鄉,注入岱海。全長46公里,屬季節性河流。 [3] 
步量河:發源於涼城縣北水泉鄉大窯村,向北流經北水泉、十九號、六蘇木3個鄉,注入岱海。全長31公里,屬常年性河流。 [3] 
天成河:發源於涼城縣曹碾鄉的九號村,向北流經涼城縣曹碾、十九號、天成3個鄉,注入岱海。全長40公里,屬常年性河流。 [3] 
目花河:發源於豐鎮市程家村,向西流經涼城縣麥胡圖鄉境內注入岱海,全長10公里,屬常年性流水,但水不大。 [3] 
索代溝河:發源於卓資縣羊圈灣村,向南流經涼城縣麥胡圖注入岱海,全長20公里,索代溝蒙語意為:“口袋式的溝’’,屬常年性流水,但水不大。 [3] 

岱海資源狀況

岱海生物

岱海的生物由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和魚類組成。 [5] 
  •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岱海水生物種類最多的一類,它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
浮游植物截至1988年,岱海共發現藻類76屬,其中綠藻門28屬、硅藻門21屬、藍藻門16屬、裸藻門5屬、甲藻門、隱藻門、金藻門、黃藻門各2屬。自1960年代初到1988年,各年藻類種數有增多的趨勢,1960年5月時為36屬,1975年5月時為38屬(全年49屬),而1985年9月為45屬,除4次調查相同的屬外,1985年還發現了過去未發現的一些屬種,其中以藍藻門增加最多為8屬,綠藻門、硅藻門次之。
浮游動物經多次調查共發現浮游動物29種,其中原生動物1種,輪蟲14種、枝角類9種、橈足類5種。 [5] 
  • 底棲動物
至1990年代,已發現該湖有底棲動物19種,其中寡毛類1種,水蠅幼蟲1種,搖蚊幼蟲9種,軟體動物僅在1960年時採到8種,且皆為有肺類,僅分佈於沿岸帶淺水區,而至1974至1975年時,在水深1~3米區採到的軟體動物大部分為空殼,活的個體極少,1985年時幾乎未見活的個體。因此岱海的底棲動物主要為寡毛類和搖景幼蟲組成。這兩類在湖內分佈廣,數量大,以花翅前突搖蚊數量最多,是搖蚊幼蟲中的優勢種羣。 [5] 
  • 水生維管束植物
此類植物共有9種,其中挺水植物4種(蘆葦、荊三稜、蒲草、水葱),沉水植物3種(蓖齒眼子草、菹草、聚草)、浮葉植物2種(蕃菜、睡蓮)。從1985年調查看,水生維管束植物年均存量為23468噸,其中葦蒲可直接用作選紙、編織等,而多種沉水植物可供草食性魚類攝食,但其數量較少,可作為魚餌的水草僅佔5%左右。 [5] 
岱海近岸的蘆葦 岱海近岸的蘆葦
  • 魚類
岱海有魚類27種,隸屬3目6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共21種,鰍科次之有2種,而鮑科、脂科、塘醴科、刺鰍科各1種。 [5] 

岱海湖鹽

總含鹽量平均值3722毫克/升,範圍3442~3788毫克/升。含鹽量達3.7/1000。氫離子(PH)平均值8.79:範圍8.5~9.1。歷年湖水的PH值有逐步上升的趨勢。 [4] 
漢朝時沃陽縣即有鹽池。到清乾隆年間,岱海灘的岱海周圍,熬製土鹽者很多,並置有鹽官。民國時發展成為北方較大的土鹽產地,產品俗稱岱海.鹽。1970年代後,因成本較高,已不見有人生產。 [7] 

岱海治理開發

岱海鹽業生產

漢朝時沃陽縣(涼城縣境內古縣建制)即有鹽池。到清乾隆年間,岱海灘的岱海周圍,熬製土鹽者很多,並置有鹽官。民國時發展成為北方較大的土鹽產地,產品俗稱岱海.鹽。民國22年(1933年)時,在涼城縣境內產鹽約50萬公斤。製作方法為先刮土淋滷,然後漢滷鍋中,熾火煎熬即成。民國時,設西北鹽務管理局岱海灘鹽務所管理熬鹽作坊。因當時限制土鹽出境,課以重税、以致不能暢銷於外,而山西省的左雲、右玉等縣,多食此鹽。1954年國家開始正式禁止岱海土鹽生產,因該鹽缺碘,食用後易染地方性甲狀腺病。但因禁止不力,屢禁不止,仍有社隊及私人生產土鹽,作為經濟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農閒時,附近鹽民出動小驢車子,拉着土鹽四出換賣,這種情形一直延繼到70年代。到1988年春,嚴禁土鹽生產初見成效,已停止熬製和銷售。此外,岱海附近亦有產鹼、硝之處,在1958年前,縣供銷基層社經銷過這兩種產品,1970年代後,因成本較高,已不見有人生產。 [7] 

岱海蘆葦生產

岱海近岸的蘆葦資源 岱海近岸的蘆葦資源
岱海於1973年開始人工種植蘆葦,主要分佈於湖的西岸和西南岸。1974年開始大量栽培,其時蘆葦由青年農場經營管理。1983年成立涼城縣蘆葦公司,並由岱海附近農户承包種植葦田,公司組織人員收割,進行部分產品加工。每年6至7月份,將青蘆葦割下,插入8釐米的湖域,3年後長成。1983年葦田發展到470公頃,年培植310公頃,年產蘆葦2700噸。到1988年,葦田發展到1445公頃,年產量6000多噸,大部分銷往河北、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等地紙廠。公司內只進行葦簾加工。 [7] 

岱海漁業生產

岱海魚類區系組成基本為人工引進種。1953年,中央農業部水產實驗所調查時僅採到1種。196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調查時採到13種。1974年一1975年,第三次調查時,採到21種,附近水域採到6種。1985年,魚類資源調查時採到27種,隸3目6科,以經濟魚類為主,1953年,縣政府抽組專人由黃旗海移殖鯽魚到岱海,成活2尾。農業部派人由包頭移殖到岱海的黃河鯉魚成活2尾。農業部又派人指導再次移殖黃旗河鯽魚成活38尾,置入岱海短期試養成活,投放海中。1954年春季,縣政府派人兩次到黃旗海移殖鯽魚種,重150克上下的成活404尾,置入岱海試養120天,每尾增重50餘克。農業部又派人由河北白洋淀兩次運來草、鰱魚計成活5000尾,少數試養30天,稍見增長。9月25日,共移殖活包頭、黃旗海鯽魚16200尾,大小鯉魚苗2508尾。2年裏共移殖各類魚種24158尾。
1955年春,縣政府又組織30名人員由黃旗海移殖入岱海成活魚苗28504尾,從黃河運回鯉魚苗31813。當年夏季能產卵繁殖的雌雄魚佔成活投放的65%。3年裏,岱海水面每公頃養小魚4300尾。1963~1968年的5年裏又放養了江南四大家魚。1967年後又從察右後旗魚種部引進26.1萬尾耐鹽鹼的瓦氏雅羅魚。1977年前,岱海養殖除少數魚苗由岱海漁場培育外,主要依靠從南方調購魚苗。1978年開始,在岱海周圍社隊建立魚種生產基地,1980年後,達到自給,只從南方及其它地區調入新品種。1984~1988年,岱海先後調購南方魚種3405.8萬尾。1987~1988年,從江蘇太湖移殖大銀魚卵80萬粒放入岱海,實驗結果,大銀魚在岱海能自然繁殖生長。1953~1988年裏,先後放養了鯉、鯽、四大家魚,瓦氐雅羅魚等20多種魚類。
岱海養魚初以人工放養魚苗為主,3年後,所放養的魚苗65%的雌雄魚,能自然繁殖,從此,岱海魚類養殖以自繁為主,人工放養魚或魚為輔。依靠海中天然餌料繁殖生長,增長魚類羣體,不進行人工投餌。1960年,岱海鯉、鯽魚人工繁殖獲的成功,補給岱海鯉、鯽魚自繁的不足。但生產基地規模較小,僅有3.3公頃魚池養殖面積,每年人工繁殖的魚苗有限,加上岱海魚類自繁的魚苗,仍遠低於捕撈所需的生產能力。1963年後,又引進了新的魚種四大家魚,到1968年,岱海養殖的魚類品種增加到10多個。1975年,岱海草魚、鱅魚及鰱鱅魚雜交人工繁殖獲的成功。
1978年,改國家獨家經營為聯合經營,擴大魚種生產基地,供給岱海魚源,.在社隊建立魚種生產基地,由水產部門提供技術,漁場提供親魚,統收魚種。魚種生產基地擴大為42.7公項。岱海每年放養的魚苗轉以當地生產為主,改變了南魚北調的局面。外地調運多是新品種的魚種,增加岱海魚種類及羣體。1984年後,岱海水面養殖同沿海農户的經濟效益緊密聯繫,將淺水區域80~150釐米深的水面實行承包劃段定片,落實到養殖户,由漁場和承包户簽訂合同,規定:水面歸國有,承包户有經營、管理、受益等權利;明確承包水面的四至、面積;明確雙方的報酬和義務。岱海漁產量由1984年以前的每公頃7.5公斤回升到每公頃18.75公斤。在岱海魚種放養上,根據不同水層的餌料種類及多少確定魚類的品種和放養量,發展低層鯉、鯽魚類的繁殖增長,嚴格控制起水標準和捕撈強度,保護幼魚。
1985年,岱海魚種生產基地為222.6公頃養殖面積,共生產魚種1389.2萬尾。並搞了池塘精養試驗,發展商品魚生產,採取混養、疏放、精管的方式,提高魚產量。1986年,魚種基地擴大為245.27公項,生產魚種980萬尾,投放岱海730萬尾,全縣小水面10萬尾,外地各旗縣240萬尾。起水規格由6.7釐米提高到8.3釐米,專業户發展為96户。還有商品魚養殖專業户29户,產魚7.5萬公斤。1987年開始重點推廣和發展精養漁業,將鯉、鯽、鰱、鱅、草等生長適宜、‘效益大的幾個優良品種按一定比例混養,鯉、鰱、鱅佔90%,其它佔10%。精養水面魚產量為每公頃2550公斤。共有精養池塘11.53公頃,半精養池塘1.33公頃。人工投餌,保證水質肥瘦的養殖、分池、密度及生產等完全由人工控制調節。在內蒙水產處i盟水產站的協作下,試搞網箱養魚,有網箱4個,面積100平方米,投資23萬元,進行魚種和成魚養殖。
1988年底,網箱發展到10個,面積250平方米,放置於岱海水深3米處;網箱為長方形,四周堅固硬架,外鑲聚乙稀網。海中風浪較大,浮動式網箱不適宜而採用固定式。網眼視放養魚體大小而定。網箱養魚是4種提高單位產量的強化培育養殖,這種形式是高投入高產出,每公頃水面約投資390萬元。餌料系秘魯進口秘方,經過科學配方,以投放高蛋白餌料豆餅、麩糠、無機鹽添加劑等為主。水温高時每日6次馴化式投餌。每公頃產魚量150萬公斤。1988年,’網箱產魚2.3萬公斤。 [10] 

岱海旅遊開發

岱海旅遊區的遊船碼頭 岱海旅遊區的遊船碼頭
岱海旅遊中心,位於涼城縣城關鎮東南6公里處,這裏古稱“碧海風濤”。春秋之際風高浪陡,似峻嶺奇峯,堪稱奇觀;夏秋季節碧湖如鏡,一望無際,魚翔淺底,鳥擊長空,‘是旅遊避暑和開展水上運動的場所。冬季結冰,可承車馬,這裏淺湖帶是開展冰上運動的天然場所。 [9] 
岱海温泉浴療中心,位於岱海旅遊中心北側2.5公里的中水塘村,泉水含有17種化學元素,可治療幾十種疾病。清朝、民國時,這裏有古寺一座,為匯祥寺下院,院內立有石碑,記載着温泉水的情況。因其院內有温泉,就直呼該寺為温泉寺。每逢夏季,附近居民都絡繹不絕來這裏洗浴戲水。泉水從平地湧出,然後匯於由石條砌成的淺水池中,冬夏始終温熱,泉水碧綠。 [9] 
2004年,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入駐岱海,先後投資建成岱海温泉酒店、京能岱海旅遊度假區、岱海温泉城、岱海文化苑、岱海人家別墅區、岱海滑雪場等旅遊接待設施。 [1] 

岱海生態修復

從20世紀末開始,隨着降雨量的逐年減少等氣候環境的改變,工農業用水等人類活動用水量逐年增大,使得岱海湖內源污染不斷釋放、外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導致了岱海湖水位逐年下降,水域面積逐年減小,水質不斷惡化。 [13]  2023年,水利部公佈《母親河復甦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岱海等名列其 [2] 
2023年,烏蘭察布涼城縣按照《岱海水生態保護規劃(修編)》《“十四五” 期間岱海流域保護治理實施方案》,實施項目38項。截至11月9日,已完成32項,正在按年度任務推進6項(21萬畝水改旱、5萬畝水改旱、 耕地地力保護、林草撫育、岱海水生態恢復試點、 科技支撐能力建設項目)。應急補水工程累計補水2474萬方,2023年10月岱海面積45平方公里, 與2022年同期持平,近十年首次出現零縮減, 水質指標達到規劃目標要求。湖面縮減、水質變差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12] 

岱海流域概況

岱海水系流域面積為2252平方公里,其中分佈在涼城縣境內的為192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流域面積的55.6%。其餘在卓資縣豐鎮市境內。海拔高度在1225~2130米之間。注入岱海的一級河溝有22條,長度409.6公里;二級溝有83條,長度為438.8公里;三級溝46條,長度為135.5公里.溝道總長度為983.9公里,溝谷密度為0.56公里/平方公里。屬岱海水系的鄉鎮有:北水泉、十九號、劉家窯、麥胡圖、廂黃地、城關鎮、三蘇木、六蘇木、雙古城、天城、十三號鄉和廠漢營、曹碾鄉的一小部分。 [3] 

岱海社會環境

岱海流域主要在涼城縣境內,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隸屬烏蘭察布盟,鄰豐鎮縣,西與呼和浩特市郊區,和林格爾縣毗連,北倚卓資縣,南隔長城與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右玉縣相望。 [8] 
涼城縣歷史悠久。據對老虎山、園子海出土的文物及村落遺址考證,這裏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夏、商、西周時期地屬諸方國中的鬼方,春秋時期是北狄的居地,戰國時屬趙國北方,秦屬雁門郡。西漢初年屬代國,東漢歸沃陽、疆陰二縣管轄。東漢末年到三國時為鮮卑族佔據。魏道武帝天興元年(404年)定為代都畿內田,隸司州,後置涼城郡,領參合、漩鴻二縣。隋朝時為突厥人佔據,唐朝在此設桑乾都督府,遼代置天成、宣德二縣。金置宣寧縣,元朝仍為宣寧縣,直隸大同路。明朝廢縣建宣德衞。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遷察哈爾蒙古族分駐縣境,設鑲紅、鑲藍二旗。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寧朔衞和懷遠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裁衞所,併為寧遠廳,隸朔乎府。轄地面積包括今涼城縣,卓資縣及察右中旗大部。至此境內形成廳、旗並存,蒙、漢分治的局面。光緒十年(1884年)。寧遠廳改隸歸綏道。民國元年(1912年),撤廳建縣。民國3年(1914年),因縣名與別地重複,改稱涼城縣,屬察哈爾特別區管轄。1929年劃歸綏遠省。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於1938年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建有涼(城)和(林)清(水河)、左(雲)右(玉)涼、r大(同)豐(鎮)涼左,歸(綏)涼、豐涼等縣。解放戰爭期間,設有綏南工委、綏南地委、綏南專,員公署等機構。1948年涼城解放後,先後屬和林專員公署、集寧專員公署管轄。1954年改隸平地泉行政區。1958年屬烏蘭察布盟。
到1988年,全縣轄19個鄉,1個鎮,164個行政村,997個自然村,共64149户,233213人,農業人口有214553人。全縣有漢、滿、蒙、回、苗、達斡爾6個民族,其中漢族226299人,佔總人口的97%;滿族5092人,佔2.1%,蒙古族1367人,佔0.59%;其他少數民族453人。佔0.31%。城關鎮是縣黨政機關所在地,亦為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位於岱海盆地的田野平疇之間,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有街、巷、路50餘條,常住人口15059人。 [8] 
涼城人民有着優良的革命傳統,早在1900年,這裏就發生了義和團運動,鬥爭甚烈。抗日戰爭時期,蠻漢山、馬頭山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岱海灘是抗敵轉戰的游擊區。在這裏,留下了賀龍、李井泉,姚黼、楊植霖、鄭天翔二.張達志、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灑下了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解放戰爭時期,涼城人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流血犧牲。為全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8] 

岱海地理環境

  • 地形地貌
岱海流域在內蒙古高原東南端,屬西北黃土高原的東北邊緣。地貌複雜多樣,山地丘陵為主。北部為蠻漢山系,山體狹而陡峭,平均坡度25°左右,最高峯為2305米。南都為馬頭山系,山體寬而平緩,.一般坡度15。左右,最高峯為2042米。中部為內陸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鑲嵌其中。海拔在2305~1158米之間,平均海拔1731.5米。山地面積為1654.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7.83%;丘陵為811.2平方公里,佔23.46%;盆地為827.6平方公里,佔23.93%;水域為165.3平方公里,佔4.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灘”之稱。 [8] 
  • 氣候特徵
流域氣候屬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温熱且.雨水集中,秋季早寒易凍,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温2~5℃,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温-13℃,極端最低氣温-34.3℃;7月最熱,平均氣温20.5℃,極端最高氣温36℃。全年有3個月平均氣温穩定在15℃以上(6~8月),温暖期與作物生長期相吻合。降雨量年平均350~450毫米,最多年790.6毫米,最少年201毫米。無霜期一般為120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3000多小時。每年10月底土壤凍結,最大凍土深1.5米,次年4月下旬解凍。冬春兩季常受西伯利亞及蒙古高原冷空氣侵襲,多風且大,風力達5~8級,風后大幅度降温。全年多西北風,平均風速主.6米/秒,最大風速15米/秒。 [8] 
參考資料
  • 1.    岱海旅遊度假區  .中國烏蘭察布[引用日期2015-05-17]
  • 2.    我國推進母親河復甦行動 永定河、白洋淀名列其中  .新華網.2023-03-25
  • 3.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92-93
  • 4.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61-364
  • 5.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65-368
  • 6.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97
  • 7.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78
  • 8.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4,10
  • 9.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80
  • 10.    涼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涼城縣誌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369-372
  • 11.    岱海旅遊度假區(AAAA)  .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1-10]
  • 12.    岱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1-10]
  • 13.    岱海治理初顯成效 塞外天池再綻光彩  .活力涼城[引用日期2023-11-10]
  • 1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17-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