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岩漿熔離礦牀

鎖定
岩漿熔離礦牀是指在較高温度下的一種均勻的岩漿熔融體,當温度和壓力下降時,分離成兩種或兩種以上不混熔的熔融體而生成的礦牀。比如產在基性巖中的銅鎳硫化物礦牀
中文名
岩漿熔離礦牀
外文名
Magmatic drift deposit
分    離
兩種或兩種以上
比    如
在基性巖中的銅鎳硫化物礦牀

岩漿熔離礦牀形成作用

岩漿熔離礦牀形成作用:
研究資料表明:在高温高壓條件下(如1500℃),在基性、超基性岩漿中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硫化物熔體達6-7%。當玄武岩漿的温度從1100℃→1200℃時,硫的溶解度即增加5倍。
在地下25~30Km深處的橄欖岩岩漿中,硫的最大溶解度是在近地表處的2-5倍,即可達到0.3~0.8%。因此,反過來,當岩漿的温度下降,或者岩漿上升,其內壓力降低,以及當岩漿的化學成分發生改變時(如因同化作用引起SiO2、CaO、Al2O3 的增加…),都可以使硫化物達到飽和,從硅酸鹽熔漿中熔離出來,即形成硅酸鹽和富含硫化物的兩種互不混熔的熔漿。

岩漿熔離礦牀形成過程

硅酸鹽熔漿中的硫化物熔漿的分離原理是比較複雜的,但其大致過程及其成礦意義可簡述為:
在熔離作用的初期,硫化物呈小珠滴狀(或呈乳濁狀態),分散懸浮於硅酸鹽熔漿中。隨後,這些小珠滴逐漸彙集變大。
由於比重較大,就在尚未冷凝的岩漿淵中逐漸下沉,至岩漿淵底部,形成巖體底部的似層狀、條狀礦體;
或者因為巖體較小,或處地表淺處,巖體冷凝迅速,硫化物熔漿來不及下沉至底部便全部結晶,形成“上懸式礦體”;
或經後期構造應力擠壓,經過“壓濾”作用,被擠入到先期結晶的母巖巖體裂隙中,或附近的地層中,形成“貫入式礦體” 。
在岩漿熔離礦牀中,由於硅酸鹽礦物的結晶温度較高,故大都先行結晶析出,而金屬硫化物多在500~600℃時才結晶析出,有些甚至到200℃時才結晶,因此金屬硫化物常等到母巖巖體完全結晶以後再結晶,二者分離較為充分、徹底,這樣,往往可形成較富的礦牀。
從這點上看,岩漿熔離礦牀的特點與前述岩漿分結礦牀中晚期岩漿礦牀在許多方面極為相似,最主要的區別是二者的成礦作用,物質組成等不同。因此二者可以聯繫對比。

岩漿熔離礦牀主要特點

① 有用組分:
為金屬硫化物,黃鐵礦、黃銅礦、鎳黃鐵礦,最為典型者產於輝長岩-蘇長巖和橄欖輝長岩等基性巖中的Cu-Ni硫化物礦牀。有用組分為重要的Cu、Ni、Pt、Co、鈀…
②礦體形狀
主要產於巖體內部,常沿着分異良好的巖體下部邊緣,或靠近下部成不連續狀分佈,尤其多分佈於岩漿岩底盤中有凹陷的部位。礦體多呈似層狀,透視狀,巢狀或瘤狀。礦體與母巖的界線或不清楚。或者為貫入式礦體時,則二者界線截然清楚。未經壓濾作用的礦體多產於巖體底部及邊部特定的巖相帶中,可見上懸礦體。
礦體多呈似層狀、層狀、凸鏡狀,與圍巖呈漸變關係,可伴有蝕變。礦石多見海綿隕鐵結構,浸染狀、稠密浸染狀、豆狀等構造,塊狀者少。
深部熔離形成的底部礦體也呈層狀及似層狀,但常可形成塊狀構造的礦石。
③礦石構造多呈浸染狀,亦有塊狀者,並常見有特有的珠滴狀、豆狀構造。
④工業意義:許多大型熔離礦牀,規模巨大,尤其提供了Cu-Ni等金屬。有較大的工業意義。
有代表性的礦牀實例有:四川力馬河Cu-Ni硫化物礦牀;甘肅金川Cu-Ni硫化物礦牀;加拿大肖德貝里Cu-Ni硫化物礦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