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岩漿岩產狀

鎖定
岩漿岩是熔融狀態的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漿是地下深處形成的具有高温(800~1000℃)、高壓(大約在幾百個兆帕以上)的熔融狀態的硅酸鹽物質。岩漿的主要成分是SiO,此外還有其它元素、化合物和揮發組分。岩漿沿着地殼的薄弱地帶上升(侵入)或噴出地表,在這個過程中岩漿會逐漸冷卻,造岩礦物依次結品,最後凝固形成岩石,即岩漿岩。根據岩漿冷卻凝固成巖的環境,可以分為深成岩、淺成巖和噴出巖三類,深成岩是岩漿在地殼深處冷卻而成的;淺成巖是岩漿在地殼表層(通常是0~3km)冷凝面成,深成岩和淺成巖又合稱為侵入岩;噴出巖是岩漿噴出地表後冷卻而成的,是火山作用的產物,也稱火山岩(稱火山岩時則包括因火山作用而被破碎並堆積在火山附近的碎屑物形成的岩石)。岩漿岩又稱火成岩,佔地殼總質量的95%,在三大巖類中,岩漿岩佔有重要的地位。 [1] 
中文名
岩漿岩產狀
含    義
火成岩巖體的形態,大小等的總和
分    類
火山岩產狀和侵入岩產狀
種    類
3
形成原因
火山岩產狀  它與火山噴發型式有關,常見的有3種:
①熔透式(面式)噴發形成的產狀。這種型式首先由美國岩石學家R.A.戴利提出,他認為花崗岩漿大規模侵入上升時,由於較高的温度及化學能,頂盤岩石熔透,因而岩漿大量溢出地表。其特點是火山岩分佈範圍很大,火山岩和侵入岩過渡相連,噴出通道大,而且不規則。這種噴發型式的形成機制還有爭論。
②裂隙式噴發形成的產狀。岩漿沿某一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帶上升噴出地表,火山口常呈帶狀或串珠狀分佈,向下則連成巖牆狀通道。玄武岩漿沿裂隙溢出,向四周廣泛流動而形成熔岩被,面積達幾千至幾萬平方公里,個別可達50萬平方公里,厚達幾百米至1000~2000米,稱為熔岩高原。流紋質火山碎屑物沿裂隙噴發,由於富含揮發分(主要為CO2)沿斜坡廣泛流動,而成火山碎屑(灰)流,分佈面積和厚度都很大,構成流紋質的火山碎屑岩高原。
③中心式噴發形成的產狀。岩漿沿頸狀通道噴發的一種產狀型式。這種產狀的火成岩體在地表常有一個上陡下緩的火山錐,由熔岩構成的稱為熔岩錐,由火山碎屑物構成的稱為碎屑錐,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互層構成的稱為復(混)合錐。火山錐中間有一個盆狀的凹陷,稱為火山口。也有少數火山口周圍沒有火山錐。由於大量火山物質噴出,岩漿房空虛及上覆岩層的壓力,火山口周圍岩層沿環狀斷裂向下塌陷,形成破火山口。破火山口也可由於火山猛烈爆發破壞或侵蝕擴大而成。塌陷破火山口最常見,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大於1.5公里,多數為10~15公里,個別可達20~30公里,常形成火山窪地。有的火山口中蓄水,稱為火口湖,中國吉林長白山白頭山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口湖。
侵入岩產狀:指其形狀,大小,展布方向及其與圍巖的關係。
1.岩脈:狹長形的侵入體。當圍巖是成層的岩石時,它切割圍巖的成層方向。其規模變化大,寬由數釐米(或更小)到數十米(或更大),長由數米(或更小)到數公里或數十公里。它是岩漿沿圍巖的裂縫擠入後冷凝形成的。
2.岩牀:圍巖為成層的岩石,侵入體為層狀或板狀,其延伸方向與圍巖層理平行,它是岩漿沿圍巖的等間空隙擠入後冷凝形成的。岩漿的成分常為基性,其規模差別很大,後常為數米到數百米。
3.巖盆:圍巖為近於水平延伸的成層的岩石,侵入體的展布與圍巖的成層方向吻合,其中間部分略向下凹,似盆狀者,稱為巖盆。其底部有管狀通道與下部更大的侵入體相通。
4.巖蓋:如果侵入體底平而頂凸,並與圍巖的成層方向吻合,似磨菇狀者,稱為巖蓋。
5.巖株:橫截面積為數十平方公里以內的侵入體。其形態不規則,與圍巖的接觸面不平直,邊緣常有規模較小,形態規則或不規則的分枝侵入體貫入體圍巖之中。巖株的陳分多樣,但以酸性與中性較為普遍。
岩基:規模較大的侵入體。其橫截面積大於100km,長達數百到數千平方公里。形態不規則,通常略向一個方向伸長。其邊界彎曲,其邊緣常以較小規模的岩脈或巖株形式穿插到圍巖中,岩基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常有花崗岩岩基之稱。
參考資料
  • 1.    宿文姬.工程地質學: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