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岩屑堆

鎖定
岩屑堆又稱“岩屑坡”或“石流坡”。主要由重力作用和坡面微弱沖刷作用所形成的非地帶性地貌形態。
中文名
岩屑堆
外文名
talus cone,debris cone
釋    義
崩塌物在坡鹿地帶堆積成半錐形體
屬    性
崩塌物的堆積
規    模
幾百至幾萬平方米
危    害
使村莊、道路等收到破壞

岩屑堆簡介

崩塌的物體在坡度較平緩的坡鹿地帶堆積成半錐形體,稱倒石堆、岩屑堆(talus cone,debris cone)。 [1] 

岩屑堆形態特徵

它的規模大小不等,一般不超過幾百平方米,有時面積也能達到10萬m 2多。倒石堆的平面形狀大多呈半圓形或三角形,有時好幾個倒石堆連接在一起呈帶狀,形成倒石堆裙或裾。倒石堆的縱剖面坡度除與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關外,與巖塊大小及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關係。巖塊大,則坡度大,超過自然靜止角(300左右)而基坡緩,倒石堆的坡度也緩。隨着基坡上的岩屑崩塌,基坡不斷後退,但原來陡峭的基坡坡度仍在變緩,倒石堆不斷增長,其頂點逐漸向上移動,被倒石堆埋藏的下部不再被破壞。如上部基坡仍不斷崩塌,則坡度進一步變緩,按此方式發展,基坡坡度從下往上就逐漸變小,呈一上凸形的剖面線。 [1] 

岩屑堆物質結構

崩塌的物質結構。據楊景春等研究,組成倒石堆的物質多為大小不一、稜角明顯的碎石。碎石的機械組成與基坡巖性有關,如基坡的岩石為砂岩時,倒石堆的物質大多是各種大小不同的巖塊,黏土含量很少如基坡的岩石為頁岩時,倒石堆的物質則是片狀岩屑,大塊巖塊很少;花崗岩地區由於沿節理風化,大巖塊向下崩塌,倒石堆的物質多為大的巖塊,巖塊之間常充填着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砂粒石灰岩地區的倒石堆發育較少,如果有少量倒石堆則物質組成多是一些較小的碎石,其中夾雜着較多黏土。 [1] 

岩屑堆發育過程

倒石堆碎屑顆粒大小混雜,沒有明顯的層序。總的來説,一般較大的塊巖可以滾落到倒石堆的邊緣部位才停積下來,或拋擲到較遠處形成拋擲微相,而一些較小的碎屑多堆積在倒石堆的頂部。當倒石堆進一步發展時,山坡坡度也就愈益變得平緩,崩塌作用也逐漸減弱,崩塌的碎屑也變小。所以倒石堆發育的後期,其表面堆積的則是比較細的岩屑。從垂直剖面上看,較粗大的岩屑分佈在倒石堆的下部成為中心微相,向上逐漸變細,成為邊緣微相。長白山的實例很有代表性。 [1] 

岩屑堆影響

在山區,經常發生的崩塌使村莊、道路和渠道常受破壞,如組成倒石堆的岩屑是大塊碎石,而且山坡很陡,説明崩塌盛行,倒石堆正在發育,修築道路或渠道時,需將山坡上的風化岩屑清除或固定。如果倒石堆表面大多為細小岩屑,並有植物生長,甚至發育了土壤,而且山坡也較平緩(小於30°),説明倒石堆已不再發育,山坡停止崩塌,對道路和渠道已無危害(楊景春等,2005)。 [1] 
參考資料
  • 1.    崔之久等.混雜堆積與環境:河北新聞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