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岡底斯山脈

鎖定
岡底斯山脈(Kailas Range),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北,並與後者大致平行。岡底斯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山脈寬度約60—70千米,東西綿亙長度大於1500千米,山脈平均海拔一般在5500—6000米。羅波峯(冷布崗日)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峯,海拔7095米。岡仁波齊峯是岡底斯山的主峯,海拔6656米,是岡底斯山脈西段的最高峯,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聖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稱。 [1-4]  [10-11]  [13]  [22-23]  [42] 
岡底斯山脈形成於燕山運動以後,是由於漸新世亞歐大陸全面碰撞、併合,經過一系列地質一構造活動,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岡底斯山脈。 [10]  [12] 
岡底斯山脈西起喀喇崑崙山脈東南的薩色爾山脊、阿里獅泉河,東延至納木錯西南至拉薩,與念青唐古拉山脈銜接,岡底斯山北麓湖盆帶具有典型的斷陷帶地貌,西起錯那錯,東到納木錯,是西藏湖泊最為密集的地區。岡底斯山山系北部的那曲地區和西部的阿里地區,是青稞種植歷史最悠久,播種面積最大的區域。 [4]  [10-11]  [13]  [25] 
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的南北重要地理界線,是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岡底斯山脈是藏南和藏北的分界嶺,北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為温涼的藏南谷地 [41]  ,被譽為眾山之主“世界之軸”。 [4]  [10-11] 
中文名
岡底斯山脈
外文名
Kailas Range [2]  [42] 
位    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部
重要性
內陸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嶺
走    向
西北—東南走向 [4]  [10-11] 
長    度
1500 km [4]  [10] 
寬    度
約 70 km [4]  [10] 
起    點
薩色爾山脊、阿里獅泉河 [4]  [10-11] 
終    點
拉薩 [4]  [10-11] 
主    峯
岡仁波齊峯 [22] 
海    拔
7095 m [23] 

岡底斯山脈形成演變

岡底斯山脈所在的地區,在上古生代之後,與南方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出來;在晚白堊世與亞歐大陸碰撞、併合;到第三紀始新世印度板塊北移與亞歐板塊開始接觸,漸新世全面碰撞、併合。在以後一系列地質一構造活動過程中便形成了岡底斯山脈。岡底斯山南緣始新世磨拉石沉積的出現,可以表明在燕山運動(主要是褶皺斷裂和岩漿侵入)以後,岡底斯山脈已經形成。 [10]  [12] 

岡底斯山脈位置境域

  • 綜述
岡底斯山脈的景色
岡底斯山脈的景色(37張)
岡底斯山脈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北,並與後者大致平行。岡底斯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其走向受噶爾藏布一雅魯藏布江斷裂的控制。岡底斯山脈西起喀喇崑崙山脈東南的薩色爾山脊、阿里獅泉河,東延至納木錯西南至拉薩,與念青唐古拉山脈銜接,東西綿亙長度大於1500千米,橫亙在日喀則北部。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的南北重要地理界線,是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也是藏南和藏北的分界嶺。 [4]  [10]  [11] 
  • 山脈走向
岡底斯山脈由於受噶爾藏布一雅魯藏布江斷裂的控制,因而總體方向作東西向(西北—東南)延伸。但是個別山地的走向卻受到北東和北西向以及北北東和北北西向斷裂的支配。岡底斯山脈東段向東北延伸的分支念青唐古拉山脈則是北東向斷裂控制的,它從日喀則以東的大竹卡附近,順着巨大的北東向斷層方向,一直延伸到那曲一帶。在仲巴一帶,上述幾組斷裂常常使局部山脈改向,在總體走向為東西向的岡底斯山內部,出現許多北西和北東向的山脈,以及由北北東和北北西兩組走向聯合組成的近南北向的鋸齒狀山脈。 [13] 
岡底斯山脈所在地區地勢圖 岡底斯山脈所在地區地勢圖

岡底斯山脈地理環境

岡底斯山脈地質

  • 綜述
岡底斯山脈主要由強烈褶皺的白堊系、侏羅系以及規模宏大的中酸性侵入岩和混合巖組成,因此,它被稱為岡底斯燕山晚期褶皺帶。岡底斯山脈是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出來的小陸塊經過漫長的地質過程形成的。在上古生代,還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是一套穩定環境下的淺海相建造,到了晚期,地質環境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礫岩、火山岩。中生代開始,古海洋萎縮,並向消亡方向演化。地層由海相逐漸轉變為陸相。前寒武紀地質主要有結晶片岩和片麻岩;泥盆係為灰巖和板岩;石炭一二疊系由灰巖、頁岩和礫岩組成,在東段可見板岩、千枚巖和灰巖中夾有含礫板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玄武岩等;三疊係為板岩、灰巖、砂岩、火山凝灰岩,是邊緣海接連島弧帶形成的。 [5-7]  [9-10]  [12] 
  • 侏羅紀時
侏羅紀時,由於邊緣海岩石圈下部熱流值繼續增高,岩石圈受到張拉作用,海底斷裂擴張形成裂谷帶。地幔物質沿裂谷帶上升,發育成鈣鹼性、偏鹼性的火山岩構成的岩漿火山雜巖島弧。岩漿侵入活動大致沿岡底斯山脈的主脊線和偏南坡,出露有花崗閃長巖、石芙二長巖和角閃花崗岩這組火成岩基的主體。火山岩多分佈在花崗岩類岩基的略偏北一帶,形成規模可觀的火山岩帶地質。 [12] 
  • 白堊紀時
白堊紀時,印度板塊迅速北移,逐漸接近亞歐大陸。引起兩大陸之間海洋板塊沿着岡念塊南側的溝型槽地一海溝帶向亞歐板塊下俯衝。這種俯衝在亞歐板塊前緣岡底斯引起一系列地質構造作用。不斷擠壓不斷俯衝,前鋒不斷向前推進,熔融物質越來越多地進入地殼,熱流值增高導致上部地殼部分的重熔產生更為酸性的岩漿形成岩漿岩、火山岩的地質。 [12] 
  • 始新世時
始新世時,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開始接觸,形成了雅魯藏布江板塊縫合帶。它沿雅魯藏布江及其南側,出露一條規模巨大的蛇綠岩套和混雜巖帶,東起朗縣,經加查、澤當、日喀則、昂仁,一直延伸至仲巴以西,長1400千米以上。其地質剖面結構是:超基性岩,多為半蛇紋石化的方輝橄欖岩,包括斜輝橄欖岩和斜輝輝橄巖;基性一中性雜巖,多為層狀輝長岩及輝長岩和輝長輝綠岩巖牆或變形包體,基性枕狀熔岩,上部為含放射蟲雜色硅質岩。帶內還有典型的混雜堆積。 [13] 
  • 全新世時
全新世地質主要為沖積、洪積、湖積和沼澤堆積,分佈在山前、階地和斷陷盆地內。盆地內以冰水、河湖相為主,巖性為亞粘土、亞砂土及礦等,厚度40—50米。局部發育現代沼澤堆積,堆積物中常夾有一層或幾層泥炭,堆積物中富含植物孢粉。 [12] 

岡底斯山脈地貌

  • 綜述
歷史上的岡底斯山脈在燕山運動後形成,那時的山脈或稱為褶皺山。在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它的地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主脊線位置的移動和正負地形的更迭。岡仁波齊峯和麥拉等地的始新世礫岩,是證明這種變化的最有力的證據。岡底斯山脈海拔一般在5500—6000米,寬度約60—70千米,中段同北西、北東兩組構造斷裂活動形成許多縱向斷塊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亂,脈絡不清。岡底斯山脈由於位於青藏高原之上,自然地形以高原為背景,大體上是以和緩起伏的高原面作為基礎,高原面以上有綿延聳立的山脈,高大的山脈是古代和現代冰川發育的中心。高原面中間鑲嵌着寬谷和盆地,盆地中點綴着星羅棋佈的湖泊。高原面以下刻切着外流水系的中下游河道。同時由於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又與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大體作平行走向,北臨廣闊的羌塘高原,山系主脊兩側呈現兩種景觀;東近大洋,西入內陸,東西差異亦十分明顯。故而山系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其獨特的面貌。 [10] 
岡底斯山脈所在青藏高原地貌分區簡圖 岡底斯山脈所在青藏高原地貌分區簡圖
  • 斷線帶地貌
岡底斯山北麓湖盆帶是由分佈比較散漫、星羅棋佈的湖盆所構成的斷陷帶地貌。西起錯那錯,東到納木錯,長達900千米,寬約100千米。該帶是西藏湖泊最為密集的地區,數量多、面積大,面積超過500平方千米的湖泊的就有昂拉仁錯、塔若錯、扎日南木錯、當惹雍錯、格仁錯和納木錯等六個。雖然該帶的總方向為東西向,與岡底斯山脈走向一致,但許多湖泊的長軸方向並不與之相對應,體現了岡底斯山北側斷裂系統地貌的複雜性。 [13] 
  • Karst地貌
原本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乾旱環境,是不利於現代Karst地貌發育形成的。但是在高原抬升出露水面之後,其氣候環境與現代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是相當的,在這種環境下,發育了Karst地貌,並殘留至今。喀拉崑崙山與岡底斯山銜接處的日土具格林山口,便是典型的Karst殘餘林、石林地貌。 [13] 
  • 冰川、冰緣地貌
岡底斯山具有高寒、乾旱的地理環境,高山峽谷、相對高差巨大、冰雪作用明顯,使它與其他高原地形的不同之處。故而造就了這裏獨特的冰川、冰緣地貌特徵,岡底斯山脈的岡仁波齊峯冰川便是典型的大陸冰川性地貌。 [14] 

岡底斯山脈氣候

  • 氣温
岡底斯山脈為高原温帶與高原寒温帶的氣候界線,是青藏高原的一條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寒冬無夏為西藏大部分地區的顯要特徵。岡底斯山脈一帶最高月平均氣温一般發生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氣温發生在1月份。多年最高月平均氣温為15.5℃,最低月平均氣温為零下2.2℃,全年中月平均氣温低於0℃的月份分別為2月和3月。氣温年較差值的分佈規律也是東部、東南部地區小,西部、西北部地區大。 [15] 
西藏自治區年平均氣温分佈 西藏自治區年平均氣温分佈
  • 降水
岡底斯山脈所在大部分為高寒地區,冬季多為固態降水,暖季降雹或霰的可能性也大。此外夜雨率高。岡底斯山所在的阿里地區夜雨率在70%以上。阿里地區屬於高原温帶乾旱氣侯區,包括阿里革吉以西、印度河源及班公錯寬谷盆地,年降水量50—100毫米。本區又以阿依拉山為界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區,冬春多降水、少大風。北部區,雨雪最少,年降水僅50毫米,班公錯附近僅20—50毫米,極為乾旱。 [15] 

岡底斯山脈水文

  • 河流
岡底斯山脈的河流,大部分屬於印度洋水系和藏南內流水系,只有山系北側為藏北內流水系。雅魯藏布江的源頭馬泉河、印度河的源頭獅泉河、恆河的源頭象泉河與孔雀河均發源於這一地區。 [16]  [35] 
岡底斯山脈主要河流
主要河流
河流簡介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傑馬夾宗冰川,源頭海拔5590米,流出國境處海拔155米,流程2057千米,總落差5436米,平均坡降2.6‰。經巴昔卡進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又流經孟加拉國,稱賈木納河,在孟加拉國戈阿隆多市附近匯入恆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
森格藏布(獅泉河)
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脈主峯岡仁波齊峯北部的森格喀巴林附近,源頭海拔5164米,在扎西崗附近接納噶爾藏布,轉向西北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出境後稱印度河。從源頭到流出國境,全長430千米,落差1264米,流域面積27450平方千米。獅泉河流域地處乾燥氣候區,平均徑流深僅25毫米。獅泉河在邦巴以上,主要穿行於岡底斯山北麓由白堊紀火山岩構成的一系列和緩的背斜和向斜中。河流沿構造線流動,為縱向河谷。只有下段受北北東向斷裂控制而成橫向河谷。邦巴至扎西崗,河兩側的地層主要是白堊紀灰巖。扎西崗以下,流貫於阿伊拉日居和岡底斯山之間。河谷兩側的地層發育、構造變動和變質程度有很大差異。在索多等地還有超基性岩出露,此外,河谷中還有眾多温泉,這證明該處屬斷裂河谷。除扎西崗以下段外,谷底都比較平坦,河漫灘廣泛發育,谷寬一般在1—2千米以上。
措勤藏布(索裏藏布)
索裏藏布發源於岡底斯山北坡,在措勤東匯入扎日南木錯(海拔4613米),全長250千米,水量豐富。措勤以上為185千米,河谷寬4—10千米,河道分漢,漫灘寬約1千米,在盆地裏寬達3~4千米。源頭為古冰川作用的谷地。措勤以下65千米,在第四紀時曾是扎日南木錯古湖泊的一部分,現存4—5道古湖岸線遺蹟。措勤附近谷底寬一般3—5千米,河面寬約30m,並向下漸漸展寬,河道分汊,有的成辮狀。再向下河谷收窄,當進入湖盆處,谷寬僅數百米。
參考資料: [13]  [16] 
  • 湖泊
長江源頭經念青唐古拉山向西、岡底斯山、昂龍崗日至日阿布瑪拉為界,其以北以西的藏北地區,湖泊數量最多。這裏的湖泊都為內陸湖,並大部分是鹽湖或鹹水湖。位於岡底斯山北翼山間,由東向西分佈有納木錯、昂孜錯、扎日南木錯、昂拉仁錯、當惹雍錯等湖泊。 [16] 
岡底斯山主要湖泊
湖名
湖泊簡介
湖泊地圖
當惹雍錯
當惹雍錯曾名唐古拉攸木錯。為岡底斯山中段北麓的一個較大的內陸湖。湖呈北北東方向延伸,長70千米,寬15—20千米,面積達1399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528米。
當惹雍錯地形圖 當惹雍錯地形圖
扎日南木錯
扎日南木錯位於岡底斯山北側山間盆地措勤縣。湖泊東西長55千米,寬不足20千米,湖面海拔4613米,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湖灘沼澤分佈廣泛。
扎日南木錯流域地形圖 扎日南木錯流域地形圖
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曾名馬法木錯,是西藏西南部邊境地區著名的湖泊,位於普蘭縣東北約35千米處,是藏地所稱三大“神湖”之一。該湖泊為內陸淡水湖,湖面面積41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46米,所處海拔4588米,貯水量可達200億立方米。瑪旁雍錯在構造上屬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一個斷陷盆地,北面矗立着岡底斯山主峯——岡仁波齊峯,南面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的納木那尼峯,湖盆又處於東南—西北向的寬谷帶內。歷史上曾屬森格藏布水系,後為朗欽藏布襲奪,故瑪旁雍錯原是外流湖,其後又因岡底斯山前洪水、冰水堆積,堵塞河谷,演變成為內陸湖。
瑪旁雍錯地形圖 瑪旁雍錯地形圖
班公湖
班公湖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距獅泉河鎮130千米。班公湖大部份位於中國境內,小部份位於印控克什米爾,是阿里的又一大名湖,藏語稱此湖為"長脖子天鵝"
班公湖地圖 班公湖地圖
參考資料: [14]  [16]  [17]  [21] 

岡底斯山脈植被

由於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所在山體兩側形成了不同的植被類型和區系。山系所在地域集中了西藏地區的所有植物區系。岡底斯山脈共存在七種植被類型分別是:高山冰緣墊狀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草甸植被、灌叢植被、森林植被以及沼澤植被。 [18] 
岡底斯山脈的植被
植被名稱
植被簡述
高山冰緣墊狀植被
高山冰緣墊狀植被是西藏高山冰緣帶常見的植被類型,大致在雪線以下至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域內,那裏氣温低、寒凍風化強烈、倒石碎屑遍地,僅稀疏生長着一些坐墊狀植物和少量耐寒中生雜類草以及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羣落結構簡單,植株低矮,多呈墊狀或蓮座狀,覆蓋度常在20%以下。
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是分佈最廣的植被類型,以藏北和藏南高寒半乾旱地區最為集中。這類由耐低温的旱生多年生草本與小半灌木組成的高寒草原羣落,結構較簡單,低矮而稀疏,覆蓋度一般為30%—50%。受水熱條件與地面組成物質的差異的影響。
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多分佈在岡底斯山脈阿里西部的乾旱地區。其主要是由超旱生的小半灌木一駝絨藜或灌木亞菊與蒿組成的山地或亞高山荒漠(阿里西部海拔3000—4750米地段)以及由寒旱生的墊狀駝絨藜為主的高寒荒漠。植被通常低矮稀疏,覆蓋度不到10%。
草甸植被
草甸也是分佈較廣的草地植被類型,它是由耐寒喜濕的中生草本植物組成,並可分為高寒草甸和低濕草甸兩大類。前者廣佈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濕潤至半乾旱氣候的高山和高原,以那曲東部最為集中,後者零星散佈於河湖濱岸低窪地段,以藏南和那曲一帶的寬谷湖盆地段最為廣見。兩者覆蓋度都很大,一般為80%—90%,而且均呈低矮、密集叢生似的氈狀的外貌。
灌叢植被
灌叢植被分佈較廣,因水熱等立地條件的差異可分為以下幾種不同類型:常綠闊葉灌叢、常綠針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
森林植被
西藏境內森林覆蓋率雖只有5.1%,森林植被分佈較少,但其面積仍較可觀,主要由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針葉林、落葉針葉林五種類型。眾多各異的森林植被類型體現了岡底斯山脈以及西藏境內森林羣落、樹種的豐富多樣。
沼澤植被
沼澤植被主要分佈在岡底斯山南的雅魯藏布江上游、中游及其支流谷地。此外,在高山冰蝕湖盆和冰水窪地中,亦有零星分佈。雅魯藏布江上、中游及其支流谷地,山前堆積廣佈,在洪積一沖積扇緣等地形部位適合沼澤發育。
參考資料: [18] 

岡底斯山脈土壤

來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濕潤氣流,由於高山的重重阻滯和距離海洋行程增加而依次減弱,降水量在岡底斯山所在區域也相應地呈現明顯的水平分異。因此,岡底斯山山系從東南部谷地到西北部、西部高原、山地,隨着水熱條件的逐漸變劣,依次分佈着森林土壤(含黃壤、黃棕壤垂直帶譜和棕壤、暗棕壤垂直帶譜)→亞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高山高原土→高山荒漠土等土壤地帶。此外,在高原面上,隨着緯度北移、地勢升高和水熱條件相應變化,由南而北依次分佈着亞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等土壤亞地帶以及亞高山荒漠土→高山荒漠土等土壤亞地帶。 [14] 
岡底斯山脈的土壤
土壤類型
岡底斯山脈相關土壤簡述
高山寒漠土
高山寒漠土是分佈位置最高的高山土壤,分佈在岡底斯山脈的濕潤地區,該土類是高山冰緣地帶的原始土壤。成土母質為寒凍風化物或冰磧物所構成的碎屑狀風化殼。植被為耐寒、耐旱的短命宿根多年生墊狀植物,成土過程是以強烈寒凍物理風化和微弱化學風化、生物積累為特點的原始過程。土體中礫石含量極高,粉、粘粒物質少,無明顯腐殖質層發育,有機質含量低,地表常有礫冪覆蓋,並有石環、石柵、融凍泥石流等凍融景觀特徵。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植分佈於岡底斯山脈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高山草甸土植被為高山草甸,優勢植物為高山嵩草、矮生嵩,草層高度3—5釐米,蓋度50%—90%。分佈帶下段或陰坡有雪層杜鵑、金露梅等灌叢。成土以生草腐殖質積累和凍融氧化還原過程為主。土壤主要通過多年生草本植物積累有機質。由於土壤微生物活性低,有機質殘體以半分解形態保留下來。
高山草原土
高山草原土廣泛地分佈在岡底斯山以北的藏北高原,以及藏中地區的部分高山帶。其東界在納木錯一巴爾達一線,與藏東北高山草甸土區相接;西界在岡底斯山支脈阿依拉山一獅泉河一多瑪一線。植被以針茅為主的旱生草類為主,成土過程是弱生草腐殖質積累和鈣積作用。高山草原土無草氈層發育,而且有機質含量亦較低。高山草原土劃分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草原土、高山灌叢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鹽漬草原土等5個亞類。
高山漠土
亞高山漠土
高山漠土集中分佈於岡底斯山脈區域的阿里地區的日土縣。高山漠土常與高山荒漠草原土形成復區,向上並與之相接,或直接與高山寒漠土相接。植被為高寒荒漠,以墊狀駝絨藜為主,伴以沙生針茅、青藏浴草、千葉棘豆及高山蚤綴等,地表多礫冪。亞高山漠土主要在日土縣的班公錯和曼冬錯等流域、扎達縣象泉河流域的古湖盆及河流兩側的低山丘陵分佈。植被為温性荒漠類型,主要植物有駝絨藜、灌木亞菊、高原芥、麻黃等。
參考資料: [19] 
西藏地區土壤水平分佈圖 西藏地區土壤水平分佈圖

岡底斯山脈山脈關係

岡底斯山脈主要山脈

岡底斯山的主要山脈有阿隆幹累山和阿伊拉日居山。 [10]  [11]  [20] 
岡底斯山主要山脈
山脈名稱
主要山脈介紹
阿伊拉日居山
阿伊拉日居山也稱“阿依拉山”,是岡底斯山脈的一條支脈。也是獅泉河流域與象泉河流域的分水嶺,札達縣與噶爾縣的界山。
阿隆幹累山
阿隆幹累山是岡底斯山的主要支脈,它以同一走向(東西走向)並列於主脈岡底斯山脈北側。阿隆幹累山山體寬度約60—70千米。
參考資料: [10]  [11]  [20] 

岡底斯山脈主要山峯

岡底斯山的主要有羅波峯、岡仁波齊峯、隆嘎拉山口。 [2]  [10]  [13]  [21] 
岡底斯山主要山脈
山峯名稱
山峯介紹
山峯圖片
岡仁波齊峯
岡仁波齊峯是岡底斯山的主峯,位於阿里地區普蘭縣北部八嘎鄉境內,海拔6656米,是岡底斯山脈西段的最高峯,亦稱“開拉斯山”,藏語意為“寶貝雪山”“靈雪山”。岡仁波齊峯自下而上全部由始新世礫岩和砂岩組成,厚達2000米。底部不整合於燕山期花崗岩之上。岡仁波齊峯南麓以巨大的噶爾藏布一雅魯藏布江深斷裂為界,它的北側也可能有同方向的斷層存在。而在它的東西兩側,山體受到北東和北西兩組斷層的切割。岡仁波齊峯面上述三組斷層的切割,使其成為三角形錐狀峯體。岡仁波齊峯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視為“神”,居傳教“三大聖”之首,稱之為神山。岡仁波齊還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聖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稱。
羅波峯
羅波峯(冷布崗日)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峯,海拔7095米。冷布崗日分佈有101條現代冰川,面積114.94平方千米,其中山谷冰川和冰斗山谷冰川39條,懸冰川和冰斗冰川62條。
羅波峯 羅波峯
隆嘎拉山口
隆嘎拉山口,海拔5160米,是去往札達土林的必經之地。隆嘎拉山口的袖珍湖泊,被當地人稱為"岡底斯的眼淚"。
參考資料: [2]  [10]  [13]  [21-24] 

岡底斯山脈自然資源

岡底斯山脈動物資源

岡底斯山和藏北無人區的藏羚羊 岡底斯山和藏北無人區的藏羚羊 [8]
岡底斯山區域內的自然環境與條件及海拔高度差異明顯,加之人煙稀少,又有豐富的森林分佈區和廣闊的草原,從而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創造了有利的生境。這裏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高原珍稀特有種,如岡底斯山貓、野犛牛、藏羚羊、藏野驢、黑頸鶴、斑頭雁、藏雪雞等種類系繁多。目前該區域內的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級有500多種,分佈廣、數量大,有許多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在動物資源中以鳥類和哺乳類為主。岡底斯山北面所在的藏北高原以最適應嚴寒乾旱氣候的動物種類佔優勢,特別是大型的有蹄類動物資源豐富。藏野驢、野犛牛、藏羚和藏原羚為草原景觀的重要代表,而且數量頗多。還有盤羊、岩羊、藏狐及各種齧齒類動物。 [8]  [25] 

岡底斯山脈植物資源

岡底斯山西段所在的阿里植物地區。區系內共有547種植物,特有植物53種。岡底斯山所在的羌塘植物地區共有種子植物255種,特有種7科13屬18種。岡底斯山南坡所在的雅魯藏布江河谷植物地區,共有種子植物1003種,地區特有種33科84屬159種植物資源。藥用植物則分佈有紅景天、砂生槐、烏雙龍膽、胡黃連等。 [2]  [25] 

岡底斯山脈能源資源

岡底斯山的主要能源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林草和畜糞等再生能源,其中水能資源最為豐富。但念青唐古拉山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非再生能源資源貧乏。 [25] 

岡底斯山脈礦產資源

岡底斯山區域主要分佈有鹽類礦產,其中固體礦硼、鹽、芒硝等資源豐富。此外,固體礦鋰、鉀和液體礦硼、鋰、鉀等資源遠景儲量也十分可觀。金屬礦主要有鉻鐵礦、砂金礦、鐵礦。特別是岡底斯山阿里地區的措勤是一個銅、鉛、銀分佈較集中的有色金屬區。2001年,位於岡底斯山脈中東段發現一個世界級的銅礦帶,銅礦帶的遠景資源量可達2300萬噸。銅礦帶由三部分組成:岡底斯中南部的礦帶東西長約360千米,南北寬約30至40千米,遠景資源量可達1500萬噸以上;岡底斯南緣的礦帶長100千米以上,寬約10至15千米,銅資源量可達300萬噸以上;岡底斯中部的銅資源量遠景可達500萬噸以上。這一世界級銅礦帶不僅藴藏着大量的銅,而且富含鐵、金等其他礦牀,鐵礦的遠景量在兩億噸以上。 [25]  [26] 

岡底斯山脈旅遊資源

  • 旅遊景點
岡底斯山區域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岡仁波齊,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瑪旁雍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迦寺,還分佈有江扎寺、曲普温泉等相關旅遊景點。 [36]  [43] 
  • 旅遊食宿
岡底斯賓館,是當地最著名的旅店。岡底斯賓館東門外就是神山下著名的拉薩飯店。 [27] 
  • 門票信息
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措)聯合門票200元,如進入塔欽或轉山需買票,聖湖如進入景點區域也需買票。 [27-28] 

岡底斯山脈歷史文化

岡底斯山脈地名由來

“岡”是藏語雪或者雪山的意思,“底斯”則是梵語清涼之義,合起來的名字就是“清涼的雪山”。“岡”再加上藏族人的尊稱“仁波齊”(即寶貝),則表現了藏人對它的敬仰之情。 [30-31] 

岡底斯山脈宗教文化

岡底斯上的宗教文化
相關宗教
相關宗教與岡底斯山的關係
本教
在藏族本教原始文化中,天象一項八幅蓋傘,地象一朵八辦蓮花,岡底斯山則象撐傘的把柄和蓮花的根莖,位於世界中心,是天神下凡和凡人昇天的天梯,本教始祖辛繞米沃和藏民普遍崇拜的圖騰神牛就是從這裏下凡的。丹增仁欽堅贊所著《贍部洲雪山之王岡底斯山志意樂梵音》一書記載有許多在岡底斯神山修行的本教大師及其修煉場所,如“三十七處相聚之地”、“二十七個聖地”等。
印度教
岡底斯山還是印度教的大自在天派的發源地。據記載,大自在天為了保護人間有情。吞下毒瓶,十分痛苦,選擇清涼的岡底斯山為其棲身之地,所以大自在天又名“棲岡底斯近者”。印度教的許多寺廟都以岡底斯山為原型建造。
耆那教
耆那教與岡底斯山也有着密切聯繫。耆那教創始人耆那就是在岡底斯山苦修得道的。岡底斯山的絳扎寺附近的佛座巖就是耆那當年修行之處。他的長子巴熱達後半生放棄王位,率19位兄弟到岡底斯修行。耆那教第二十位教主穆尼索熱那它帶信徒上萬名來岡底斯苦修。
佛教
佛教與岡底斯山更有着不解之緣,佛經中講的“須彌山”即以岡底斯山為原型。佛教密宗的曼茶羅即是岡底斯山的象徵。藏傳佛教密宗認為,岡底斯山是勝樂金剛的聖地,勝樂金剛與金剛亥母的合體代表慈悲與智慧,緊挨岡底斯山的鐵穹山就代表金剛亥母。釋迦牟尼曾在岡底斯山為五百羅漢講授業力因緣的佛法,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參考資料: [32] 

岡底斯山脈神話傳説

《底斯山湖志》有言:岡底斯山為羣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聳雲霄,山脈雪峯林立,天寒地凍。山上時常可見冰凌晶瑩、冰筍、冰蘑菇冰清玉潔,山洞如同水晶宮,山峯之間多有凌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巖疊嶂、大石壘壘,便是冰雪世界。主峯岡仁波齊則像國王的龍牀,周圍羣峯則是他的臣民。東邊的萬寶山傳説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峯,北為護法神大山。按照佛教密宗的説法,岡底斯山是勝樂大尊的聖地。因此,尊勝樂為本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雪山作為修行之地,在神山至今仍有許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顯宗的説法,岡底斯是十六羅漢中出支羅漢的聖地。據説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入藏傳教,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有敲擊檀板之聲,以為是羅漢中午用餐之時,便對眾人説:“羅漢敲午鍾了,我們也用膳吧。”傳説自此以後,凡來岡底斯山朝聖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 [33-34] 

岡底斯山脈生態保護

  •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檢察監督工作
岡底斯山脈所在區域的阿里檢察機關先後在普蘭縣城、霍爾鄉、塔爾欽等地,對岡仁波齊、野温泉、瑪旁雍錯、拉昂錯、縣域河湖等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安全生產、文物保護等領域存在的公益訴訟問題線索進行實地排查。 [36] 
  • 設立相關保護區
岡底斯山相關保護區
保護區名稱
保護區介紹
瑪旁雍錯濕地自然保護區
瑪旁雍錯濕地是高原海拔地區淡水最多的湖泊之一,也是西藏高原最有代表性的湖泊濕地。保護區內棲息着黑頸鶴、斑頭雁等大量水禽,也是藏羚羊、野犛牛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羣向西藏喜馬拉雅山脈遷徙的主要走廊之一。2005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色林錯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成立於1993年,原名申扎黑頸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以保護黑頸鶴等珍稀水禽及其繁殖棲息的濕地生態系統為主體,該濕地生態系統以青藏高原獨具的高寒鹹水巨大湖泊為特色,又涵蓋了河口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沼澤地和沼澤濕地等眾多的類型。
羌塘自然保護區
羌塘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3年,羌塘保護區屬於我國四大無人區之一,是長江、黃河等亞洲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具有“世界屋脊的屋脊”的美譽,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羊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由於獨特的環境,豐富的野生動物種類,2000年羌塘保護區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資料: [37-40] 

岡底斯山脈社會生活

岡底斯山脈農業經濟

  • 畜牧業
岡底斯山脈內牧區範圍廣,區域內的18個縣中純牧業縣有8個,半農半牧縣5個,山系的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為純牧業和半農半牧業地區,牧業成為該區域的主要產業。草場遼闊,牧草資源豐富,牲畜品種獨特,畜牧業產值一般佔農業總產值的45%以上,因此畜牧業較發達。 [25] 
  • 種植業
岡底斯山脈內,種植業是僅次於畜牧業的生產部門,在整個西藏的農業中也佔有相當的地位,種植業的產值約佔該區域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區域青稞種植的歷史最悠久,而且播種面積大,一般佔糧食總播種面積的70%以上,尤其是山系北部的那曲地區和西部的阿里地區,高達85%以上。 [25] 
  • 漁業
岡底斯山脈區域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各種水域面積約佔區域土地總面積的5.8%。因此魚類資源相當豐富,共有魚類約60種。裂腹魚屬和葉須魚屬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處有分佈。裸鯉屬則在雅魯藏布江上游和中有分佈。在雅魯藏布江的中游海拔3000—4500米江段則分佈有西藏特有的尖裸鯉屬魚類。 [25] 

岡底斯山脈交通

有五條路可以到達岡底斯山,除去尼泊爾和印度的兩條朝聖線路,另有三條是:
岡底斯山交通路線
線路名
途徑地點
線路描述
阿里北線
拉孜-措勤-改則-革吉-獅泉河-塔欽
距拉薩2021千米,距拉孜1670千米。
阿里南線
薩嘎-仲巴-巴噶-塔
距拉薩1338千米,距拉孜847千米。南線是去岡底斯山最直接的一條路。沿雅魯藏布江上游峽谷而上,沿途可欣賞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雪峯,還能見到藏羚羊。這條路是汽車自然壓出來的,並無人修整,逢雨季時,車很容易在過河的時候熄火,當下主要的河流小溪上都架起了水泥公路橋。
新藏線
喀什-葉城-麻扎-界山大坂-多瑪-日土-獅泉河-門士-塔欽
距喀什1671千米。
參考資料: [27]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