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岜團橋

鎖定
岜團橋,又稱岜團風雨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孟江河上。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費時13年, [3]  由石含章、吳金添等設計建造。 [4] 
岜團橋橋長50米,橋台間距為30.14米,二台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差為1.5米。人畜分道,既保持人行道上清潔安全,也利於延長橋樑的使用時間。它在木橋立體功能分工方面屬國內外首創,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譽為“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民間橋樑建築的典範,有“侗族立交橋”的美譽。岜團橋獨特的建橋結構體現了侗族人民的建築智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1] 
2001年6月25日,岜團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岜團橋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孟江河上。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岜團景區
著名景點
侗族款坪
岜團橋
別    名
岜團風雨橋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378-3-184

岜團橋歷史沿革

岜團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 [1]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岜團寨發生大火,其中的一個寨門被燒燬。 [4] 
1987年,面向國內外開放。 [5] 

岜團橋建築特色

岜團橋橋長50米,為兩台墩兩孔。在墩台之上置三亭,三亭高均為8米,同為歇山式五層重檐。橋的墩台的形狀以及懸臂托架簡支梁的架設工藝與林溪鄉的程陽永濟橋相同。
岜團橋的最獨特之處是人畜分道,畜行於橋側。上下雙層,與現代的雙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上層為人行道,寬4米,淨高2.4米;下層為畜行道,寬1.4米,淨高1.9米。橋與寨十分靠近,橋的東頭與兩個寨門幾乎連在一起,因此,一年四季在橋上休息的人較多。設計建造者把人行道與畜行道分開,既考慮到上層橋面要清潔和安靜,也考慮到橋樑、橋板、挑檐、瓦面不致因畜蹄蹬踏而震搖鬆動。 [4] 
岜團橋細節展示

岜團橋主要景點

岜團橋岜團橋景區

岜團橋景區 岜團橋景區
從岜團橋上過到對岸山林,依次要經過四個“神仙人家”——走廊神、土地神、白石公、飛山宮。走廊神位於橋中間,土地神“住”在村子河對岸橋頭坡上。下橋後往左,隨石板路蛇行,有一百年古樟樹斜長於坡上,將一身茂盛枝葉如少女秀髮斜垂江上。石頭公就“住”在樟樹旁,過聖坡坳口,為一塊白色大山石。石上有一小洞,常年有水滲出。村人説心誠者取此水可治耳炎,因此拜此石為神。經過白石公,拾級而上,便可到飛山宮,為青磚飛檐,佔地五十平方米左右,供着侗族款神飛山大王楊再思。經過飛山宮,爬上過聖坡,人立即恍若進入原始森林中。坡上長着許多參天古木,以五指針松為盛,滿坡滿嶺共有59棵之多,大多需兩三人才能合抱,實為罕見。 [7] 

岜團橋侗族款坪

侗族款坪 侗族款坪
岜團橋對岸的坡頂有半個足球場面積不長樹,在看似茂密的森林中形成自然的“地中海”。這塊平地,素來為侗鄉“款治”活動中心。在參天古木環抱中,此處新建起了圓形的款坪,立着“飛天大王”“貫公”“駱郎”三位侗族款神雕像。雕像古樸而威嚴,傳遞着古老的侗款文化氣息。圓壇周邊斜置着幾十塊刻有“六面陰規”“六面陽規”“六面威規”等款約內容的石碑。 [7] 

岜團橋歷史文化

岜團橋傳説軼事

  • 造橋故事
石含章、吳金添兩位木匠造橋時,不是合作把墨,而是約好了,各自一人從一邊橋頭自己把墨往中間修建,結果有一位為了考驗對方的技藝,故意把墨線中線往旁移了一點,讓另一位來接上。結果另一位發現了此事,也不聲張,自己悄悄的也把墨線旁移了一點,順利讓橋對接了起來。只是結果是現在我看到,整座橋的中間亭台,就有些上翹和彎曲。這也讓這座橋有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意趣。 [4] 
兩位木匠造橋細節展示
  • “情人坡”傳説
相傳,有一位侗族的姑娘愛上了苗族的小夥子,兩人心心相印,卻受到雙方父母的阻攔,不能結為連理。為了愛情,兩人在山上緊緊擁抱而殉情,後來侗族姑娘變成了米椎樹,而苗族小夥子變成了五針松。現在,仍能看到米椎樹與五針松厚重的枝幹緊緊交纏在一起,當地侗民説這是苗族小夥子的手臂在擁抱自已的愛人。 [3] 

岜團橋活動建設

2018年10月2日,第十四屆“金秋相聚岜團橋” 文化旅遊節在獨峒鎮岜團村舉行,活動通過文化遺產圖片展和羣眾通俗易懂的侗族講款、民歌、琵琶歌、蘆笙舞、多耶等節目進行文物法律法規宣傳。 [6] 
第十四屆“金秋相聚岜團橋” 文化旅遊節 第十四屆“金秋相聚岜團橋” 文化旅遊節

岜團橋研究價值

岜團橋的設計者很注意橋與地形地物的互相整合和相互映襯。橋的西岸,緊靠着懸崖峭壁。在懸崖中間,是這條通往縣城的古道,蜿蜒而幽遠。橋旁的懸崖上,有着這一片高大繁茂的五針松古樹。橋的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石板路,不遠處是入寨的兩個寨門。設計者將橋西岸的入口處順應古道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門牌坊以及數級青石台階,使橋與懸崖峭壁、巨樹古津連成一體,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橋東岸與兩個寨門相對設置兩個入口,並設橋閣使兩個出入口相通,使東岸橋頭形成一副八字張手、笑容可掬的迎客姿態。
設計者的這種處理手法,奇險精練,大處落墨,使這座橋成為侗族風雨橋中的佼佼者。橋雖不長,但卻極有氣勢,景與物渾然天成,許多中外遊客親臨此處,被其中的意境所吸引。 [4] 

岜團橋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岜團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岜團橋旅遊信息

  • 地址
岜團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孟江河上。
  • 門票
免費。
  • 交通
從桂林市二級路到三江縣城,再由縣城四級瀝青路可達。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