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岕茶匯抄

鎖定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中文名
岕茶匯抄
外文名
Jie Department of tea copy
語    種
中文
取    材
《岕茶箋》
作    者
冒襄

岕茶匯抄作者簡介

冒襄(1611-1693),字闢疆,號巢民,又號樸巢,江蘇如皋人。冒襄幼有俊才,負時譽。史可法薦為監軍,後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後無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擅池沼亭館之景,四方名士,招致無虛日。晚年結匿峯廬,以圖書自娛。有《水繪園詩文集》、《樸巢詩文集》及《影梅庵憶語》等傳世。

岕茶匯抄內容簡介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本書以冒氏小品四種本為底本,參校他本。
小引
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岕之為類亦不一,廟後為佳。其採擷之宜,烹啜之政,巢民已詳之矣,予復何言,然有所不可解者,不在今之茶,而在古之茶也。古人屑茶為末,蒸而範之成餅,已失其本來之味矣。至其烹也,又復點之以鹽,亦何鄙俗乃爾耶。夫茶之妙在香,苟制而為餅,其香定不復存。茶妙在淡,點之以鹽,是且與淡相反。吾不知玉川之所歌、鴻漸之所嗜,其妙果安在也。善茗飲者,每度卒不過三四甌,徐徐啜之,妙盡其妙。玉川子於俄頃之間,頓傾七碗,此其鯨吞虹吸之狀,與壯夫飲酒,夫復何姝。陸氏《茶經》所載,與今人異者,不一而足。使陸羽當時茶已如今世之制,吾知其沉酣於此中者,當更加十百於前矣。昔人謂飲茶為水厄,元魏人至以為恥甚,且謂不堪與酪作奴,苟得羅介飲之,有不自悔其言之謬耶。吾香三天子都,有抹山茶,茶生石間,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採之甚難,不可多得。惜巢民已歿,不能與之共賞也。心齋張潮[1]撰。
環長興境,產茶者曰羅嶰,曰白巖、曰烏瞻、曰青東、曰顧渚、曰筱浦,不可指數,獨羅嶰最勝。環嶰境十里而遙,為嶰者亦不可指數。嶰而曰岕,兩山之介也。羅氏居之,在小秦王廟後,所以稱廟後羅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陽光,朝旭夕曄,雲滃霧浡,所以味迥別也[2]。
產茶處,山之夕陽勝於朝陽。廟後山西向,故稱佳。總不如洞山南向,受陽氣獨專,足稱仙品[3]。
茶產平地,受土氣多,故其質濁。岕茗產於高山,澤是風露清虛之氣,故為可尚。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羅岕立夏開園,吳中所貴,梗粗葉厚,有蕭箬之氣。還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
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近日所尚者,惟長興之羅岕,疑即古之顧渚紫筍也。介於山中謂之岕,羅隱隱此故名羅。然岕故有數處,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雲:明月之峽,厥有佳茗,是上乘品。要之,採之以時,制之盡法,無不佳者。其韻致清遠,滋味甘香,清肺除煩,足稱仙品。若在顧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與岕別矣[4]。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採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往日無有秋摘,近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也[5]。
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後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不能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細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岕中惜茶,決不忍嫰採,以傷樹本。餘意他山摘茶,亦當如岕,遲摘老蒸,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6]。
岕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後則梗頁太粗。然以細嫰為妙,須當交夏時。時看風日晴和,月露初收,親自監採入籃。如烈日之下,又防籃內鬱蒸,須傘蓋至舍,速傾淨匾薄攤,細揀枯枝病葉、蛸絲青牛之類,一一剔去,方為精潔也[7]。
蒸茶,須看葉之老嫩,定蒸之遲速,以皮梗碎而色帶赤為度,若太熟則失鮮。起其鍋內湯頻換新水,蓋熟湯能奪茶味也[8]。
茶雖均出於岕,有如蘭花香而味甘,過黴歷秋,開壇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湯色尚白者,其洞山也。他嶰初時亦香,秋則索然,與真品相去霄壌。又有香而味澀,色淡黃而微香者,有色青而毫無香味,極細嫩而香濁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聞香,更時察味,百不失矣[9]。
茶色貴白,白亦不難。泉清瓶潔,葉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鬱,徒為目食耳。
若取青綠,天池、松蘿及下岕,雖冬月,色亦如苔衣,何足稱妙。莫若真洞山自穀雨後五日者,以湯薄浣,貯壺良久,其色如玉,冬猶嫩綠,味甘色淡,韻清氣醇,如虎丘茶作嬰兒肉香,而芝芬浮蕩,則虎丘所無也[10]。
烹時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太滾恐一滌味損,以竹箸夾茶於滌器中,反覆滌盪,去塵土、黃葉、老梗盡,以手搦幹,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洌,急以沸水潑之。夏先貯水入茶,冬先貯茶入水[11]。
茶花味濁無香,香凝葉內。
洞山茶之下者,香清葉嫩,着水香消。
棋盤頂、烏紗頂、雄鵝頭、茗嶺,皆產茶地,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廟後無二,梗葉叢密,香不外散,稱為上品也。
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香不渙散,味不耽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恰有一時,太早未足,稍緩已過。箇中之秒,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12]。
憶四十七年前,有吳人柯姓者,熟於陽羨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際,為餘入岕,箬籠攜來十餘種,其最精妙不過斤許數兩,味老香淡,具芝蘭金石之性。十五年以為恆。後宛姬從吳門歸,餘則岕片必需半塘顧子兼,黃熟香必金平叔,茶香雙妙,更入精微。然顧、金茶香之供,每歲必先虞山柳夫人,吾邑隴西之倩姬與餘共宛姬,而後他及[13]。
金沙於象明攜岕茶來,絕妙。金沙之於精鑑賞,甲於江南,而岕山之棋盤頂,久歸於家,每歲其尊人必躬往採製。今夏攜來廟後、棋頂、漲沙、本山諸種,各有差等,然道地之極,真極妙,二十年所無。又辨水候火,與手自洗,烹之細潔,使茶之色香性情,從文人之奇嗜異好,一一淋漓而出。誠如丹丘羽人所謂,飲茶生羽翼者,真衰年稱心樂事也。
又有吳門七十四老人朱汝奎,攜茶過訪,茶與象明頗同,多花香一種。汝奎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結齋於胎,年十四入岕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奪食色以好之。有子孫為名諸生,老不受其養,謂不嗜茶,為不似阿翁。每竦骨入山,卧遊虎虺,負籠入肆,嘯傲甌香,晨夕滌瓷洗葉,啜弄無休,指爪齒頰與語言激揚讚頌之津津,恆有喜神妙氣,與茶相長養,真奇癖也。
吾鄉既富茗柯,復饒泉水,以泉烹茶,其味大勝,計可與羅岕敵者,唯松蘿耳。予曾以詩寄巢民雲:君為羅岕傳神,我代松蘿叫屈;同此一樣清芬,忍令獨向隅曲。迄今思之殊深,我以黃公酒壚之感也。心齋居士題。
[1]張潮,字山來,一字心齋,安徽?縣人。約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後在世。以歲貢生官翰林孔目。張潮輯錄各家文集中類於傳奇之文字,為《虞初新志》二十卷,又輯有《昭代叢書》一百五十卷、《檀幾叢書》五十卷。張潮工於詞,有《花影詞》傳世。
[2]此“環長興境”一節,鈔錄錄馮可賓《岕茶箋。序》。
[3]此節論茶山之夕陽朝陽,以及後兩節論茶產平地高山,茶以初出雨前者佳,鈔錄熊明遇《羅岕茶記》。
[4]“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一節,鈔錄許次紓《茶疏。產茶》。
[5]此岕茶“開園”、“秋摘”一節,鈔錄許次紓《茶疏。產茶》。
[6]此節中“不炒”、“摘遲”,鈔錄許次紓《茶疏。岕中製法》。
[7]此節岕茶採摘“須當交夏時”,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採茶》。
[8]“蒸茶”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蒸茶》。
[9]此節羅岕洞山與他嶰之辨別,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辨真贗》。
[10]“茶色貴白”一節,鈔錄熊遇明《羅岕茶記》。
[11]此滌器、洗茶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烹茶》。
[12]“茶壺以小為貴”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茶具》。
[13]冒襄此則茶事,在《影梅庵憶語》中亦有記述:“姬能飲,自入吾門,見餘量不勝焦葉,遂罷飲……而嗜茶與餘同性,又同嗜界(岕)片,每歲半塘顧子兼擇最精者緘寄,具有片甲蟬翼之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