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岐山村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大岡鎮岐山村)

鎖定

目錄

岐山村簡介

岐山村,地處鹽都大岡鎮東側5公里,四鄰界址:東連亭湖區便倉鎮,南與勤稼村交界,西與北楊村接壤,北與興隆村一河之隔,由原自強、互利、岐山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總户數1170户,總人口3342人,常住人口3010人。岐山村區域總面積10593.5畝,耕地面積6515.8畝,確權面積5776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423畝,提水養殖面積860畝,規模徑營面積493畝。境內河溝密佈,縱橫交錯,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優質小麥、稻米、魚、蝦、蟹等農特產品。 [1] 

岐山村地名來歷

朱岐山,男,1917年6月12日出生於漣水縣二區姚莊村(現漣水縣前進鄉雙河村)。1936年在家鄉金馬圩小學畢業後,即隨人往蘇州謀生,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黨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蘇州淪陷後,回到家鄉。1938年秋,又前往泰州參加抗日工作。1939年春,參加了漣水民眾抗日獨立營,不久入黨。後來,該部先後改編為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八路軍一一五師南進支隊第三梯隊(亦稱淮河大隊),在此期間曾任班長、排長等職,1940年9月1日,淮河大隊被編入八路軍第五縱隊。十月,他隨五縱一支隊南下到鹽城,先後任鹽城縣政府警衞連連長,第二區區中隊長,縣總隊第二大隊大隊長,鹽城縣抗日總隊第四大隊大隊長等職。
1941年7月初,朱岐山調任第十三區區長。為了做好反“掃蕩”的準備,到職後積極擴大區中隊,鎮壓了一批土匪,帶領區裏的部分同志,轉戰在鎮東北部(現在的岐山村周圍)的農村。七月底,他和區委艾俠及通訊員“二侉子”來到鎮上陶大友客棧,誰知一個被鎮壓的土匪家屬與駐龍岡偽軍早有勾結,時時刺探朱岐山的行蹤。朱岐山等人一到客棧,這傢伙就派人向駐龍岡偽軍報信,偽三十二師特務營接信後,立即派郟恆勇帶領耿德勝、王開全、李士傑、陸傳如等偽軍,身穿便衣,直撲這家客棧。擔任警戒的“二侉子”發現情況,立即鳴槍報警,可惜是一顆啞彈,未及打第二槍就被敵人一槍打死。朱岐山和艾俠聽到槍聲,迅速向外突圍,朱岐山不幸負傷被俘。敵人用鐵絲穿其鎖骨,押至龍岡,任憑敵人嚴刑拷打,朱岐山始終堅貞不屈。擔任主審的偽軍法處長楊作舟束手無策,偽師長徐紹南只好親自出馬,同樣遭到朱岐山的嚴詞斥責。敵人技窮,於八月初的一天夜裏,偷偷將朱岐山活埋於龍岡鳳凰橋南堍西邊的河灘上。犧牲時年僅僅25歲。 [2] 
為了紀念朱岐山烈士,中共鹽城縣二區委員會,於1942年在茆家莊的福慧庵,以“轉祭”形式,舉行追悼大會,區委書記胡特庸宣佈,將茆村周圍的十個村劃出,新建一個鄉,命名為岐山鄉,後改名為“岐山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