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币

[suì bì]
古代中原王朝每年向外族政权缴纳的钱物
收藏
0有用+1
0
岁币是宋代与辽、夏、金等政权缔结合约时承诺定期缴纳的特定财物,主要表现为银、绢等战略物资。澶渊之盟(1005年)首次确立岁币制度,规定北宋每年向辽国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 [3] [5]。1042年重熙合议后,岁币增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 [1]。该制度通过经济手段缓解军事压力,使北宋避免多线作战,但也造成财政负担 [4-5]。岁币支付规则与政局紧密关联,如宋徽宗时期因宋辽战争中断缴纳。金朝建立后,宋朝对金岁币调整为银25万两、绢25万匹。
签订时间
1005年澶渊之盟 [3] [5]
初始数额
银10万两/绢20万匹 [3] [5]
最高数额
银20万两/绢30万匹(辽朝)
支付形式
银绢组合为主 [3]
终止时间
1120年宋辽战争
文献依据
《续资治通鉴长编》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1005年澶渊之盟首次确立岁币制度,规定北宋每年输妹纹赠达旬热送习删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辽国中京 [3-4]。1042年举垫篮辽兴宗趁宋夏战争施压,通过重熙合议将踏洒企岁币慨剃颈提升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 [1]。1120年宋金缔结'海上之盟'后,宋朝停止对辽岁币缴纳。南宋初期对金岁币调整迎垫为银25万两、绢25万匹,直至1141年绍汗匙婆犁兴和议重新修订。

经济影响

播报
编辑
北宋国库年收入超亿贯,澶渊之盟时期的岁币仅占财政收入的0.3% [5]。但至仁宗朝岁币增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时,已占据全国绢产量的12%。辽国获得岁币后加速商品流通,导致传统畜牧业衰退,1125年灭亡时存银仅剩万两 [2] [4]。宋朝通过榷场贸易每年从辽国获得巨额贸易顺差,实际形成经济反制 [5]

政治作用

播报
编辑
1042年增币谈判中,宋朝以'纳'字替代'献'字维护主权。岁币协议包含'约束西夏'条款,促使辽国在1044年、1049年两次征夏 [1]。金朝要求岁币以'贡'字表述,成为引发宋金战争的重要诱因。西夏获得'岁赐'名义的财物,但需向宋称臣。

执行争议

播报
编辑
1100年苏轼奏议指出:河北路转运司实际承担的岁币运输成本高达原额的3倍。1122年辽天祚帝遣使追讨积欠岁币,宋朝以'盟约已破'为由拒付。南宋初期曾将淮南盐税专供支付金朝岁币,引发叶适等士人抨击。

制度特征

播报
编辑
岁币缴纳包含严格程序:每年春季由雄州交割银绢,辽国派使携国书接收 [3]。银两采用'库平银'标准,成色须达93%以上。运输损耗规定需结合具体盟约条款考证,超损部分由边境州府补足的情况未见明确史料记载。1141年绍兴和议新增'犒军银'150万两作为一次性赔款,不计入岁币范畴。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宋史·食货志》记载岁币支出占军费开支的5%-8%。司马光《资治通鉴后编》称岁币导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4]。现代研究显示:1120年宋朝暂停岁币后,十年间边防开支反增200万贯。辽道宗时期将岁币银两熔铸'清宁通宝',造成辽国货币体系混乱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