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麻雀

(雀科麻雀屬鳥類)

鎖定
山麻雀(學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科、麻雀屬鳥類。中等體型,雌雄異型。雄鳥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頰、耳羽及頸側污白色;頂冠及上體慄紅色,上背具黑色縱紋,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頦、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腳黃褐色。雌鳥體色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頭頂灰褐色,具黃白色眉紋和黑褐色貫眼紋;頦、喉無黑色,上體大部羽色淺灰褐色,具黑褐色條紋。
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開闊林地、灌叢、農田及村寨。性膽大不懼人,常集羣活動。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蟲為食。巢營于山坡巖壁天然洞穴中,也營巢在堤壩、橋樑洞穴或房檐下和牆壁洞穴中。繁殖期為4-8月,每年2-3窩,每窩產卵4-6枚。
山麻雀分佈在東亞和喜馬拉雅山脈的部分地區。在喜馬拉雅山脈,山麻雀從印度東北部繁殖,穿過西藏東南部、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的北阿坎德邦和喜馬偕爾邦,再到阿富汗的克什米爾和努里斯坦。在中國分佈於西藏東部和東南部至青海南部,向東至西南、華中、華東、東南及華南地區以及台灣。
中文名
山麻雀
拉丁學名
Passer cinnamomeus
外文名
Russet Sparrow
同義學名
Passer rutilans (Temminck, 183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科
麻雀屬
山麻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36)

山麻雀動物學史

1835年12月,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在倫敦動物學會的一次會議上描述了在喜馬拉雅山採集的一種赤褐色麻雀標本,並命名為"Pyrgita cinnamomea"(山麻雀)。他的描述被收錄在1836年4月8日出版的該協會1835年會議記錄中。它的具體名稱來自新拉丁語"cinnamomeus"(肉桂色)。荷蘭動物學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根據在日本採集的標本,將山麻雀描述為"Fringilla rutilans"。 [6] 
特明克的描述包含在他的《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d'oiseaux》(新的彩色鳥類種羣)中,該書在1820年至1839年間以102冊或部分版本發行。人們一度認為,包含山麻雀描述的書籍是在1835年發行的,但它現在已確定它出現於1836年的某個時間,但由於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則無法得知確切的日期,因此被認為是於1836年12月31日出版的。大多數分類學家優先考慮古爾德的出版物,並使用二項式名稱"Passer cinnamomeus"來表示山麻雀。 [6] 
山麻雀通常被歸入麻雀屬,在該屬中,它被視為“古北界黑嘴麻雀”組的一部分,該組包括生活在歐亞的樹麻雀家麻雀。山麻雀通常被視為家麻雀的近親,甚至認為它與索馬里麻雀是同一物種,索馬里麻雀是家麻雀的近親之一。然而,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山麻雀是古北界黑嘴麻雀的早期分支或基礎種。雖然線粒體DNA表明雀鳥的物種形成發生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但英國鳥類學家J·丹尼斯·薩默斯·史密斯(J.Denis Summers-Smith)估計,山麻雀與其他古北界黑嘴麻雀分離於大約在25000-15000年前,即末次冰期期間。在此期間,麻雀會被隔離在無冰的避難所中,例如長江下游流域,薩默斯-史密斯認為那裏最有可能是山麻雀的進化中心。 [6] 
山麻雀已描述了13個亞種,但只有3個得到廣泛認可,這些亞種的主要區別在於下體的顏色。指名亞種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及東南部和中部繁殖。1922年,來自雲南的沃爾特·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描述了西南亞種,在中國西南部以及印度、緬甸、老撾和越南的部分地區繁殖。在四川大部分地區與指名亞種強烈交錯。東亞亞種和許多亞種名稱已被提議用於跨級。古爾德描述的山麻雀指名亞種來自喜馬拉雅山西北部,從藏南地區北部到阿富汗的努里斯坦繁殖。 [6] 

山麻雀形態特徵

雄鳥上體從額、頭頂、後頸一直到背和腰概為慄紅色,上背內翈具黑色條紋,背、腰外翈具窄的土黃色羽緣和羽端。尾上覆羽黃褐色,尾暗褐色或褐色亦具土黃色羽緣,中央尾羽邊緣稍紅。兩翅暗褐色,外翈羽緣棕白色,翅上小覆羽慄紅色,中覆羽黑栗色,每片羽毛中央有一楔狀栗色斑,兩側黑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大覆羽黑栗色具寬闊的慄紅色至慄黃色羽緣,小翼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色,具寬闊的慄黃色羽緣,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有二道棕白色橫斑。眼先和眼後黑色,頰、耳羽、頭側白色或淡灰白色。頦和喉部中央黑色,喉側、頸側和下體灰白色有時微沾黃色,覆腿羽栗色。腋羽灰白色沾黃。 [2]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或沙褐色,上背滿雜以棕褐與黑色斑紋,腰慄紅色,眼先和貫眼紋褐色,一直向後延伸至頸側。眉紋皮黃白色或土黃色、長而寬闊。頰、頭側、頦、喉皮黃色或皮黃白色,下體淡灰棕色,腹部中央白色,兩翅和尾顏色同雄鳥。 [2] 
虹膜紅慄褐色或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黃褐色。 [2] 
大小量度:體重♂15-21克,♀16-29克;體長♂120-140毫米,♀113-138毫米;嘴峯♂10.4-12毫米,♀10.2-12.8毫米;翅♂68-73毫米,♀62-72.3毫米;尾♂47-54毫米,♀42-52毫米;跗蹠♂15.6-19毫米,♀15.4-19毫米(指名亞種)。(注:♂雄性;♀雌性) [2] 
兩性的羽毛不同,或者具二態性,並且與相應性別的家麻雀具有相似的圖案。三個亞種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尤其是下體的顏色。東亞亞種的鳥類臉頰和頸部兩側呈灰白色,下體呈淺灰色。西南亞種的鳥類下體和臉頰有淺黃色,上體顏色較深,而指名亞種的下體有濃黃色調。

山麻雀近種區別


山麻雀
體量
體重♂15-21克,♀16-29克;
體長♂120-140毫米,♀113-138毫米。
體重♂16-30克,♀24-30克;
體長♂136-160毫米,♀135-148毫米。
特徵
雄鳥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頰、耳羽及頸側污白色;頂冠及上體慄紅色,上背具黑色縱紋,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頦、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腳黃褐色。
雌鳥體色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頭頂灰褐色,具黃白色眉紋和黑褐色貫眼紋;頦、喉無黑色,上體大部羽色淺灰褐色,具黑褐色條紋。 [2] 
雄鳥背慄紅色具黑色縱紋,兩側具皮黃色縱紋;頦、喉和上胸黑色,臉頰白色,其餘下體白色,翅上具白色帶斑。雄鳥與樹麻雀的區別在頂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無黑色斑塊,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較多。
雌鳥色淡,具淺色眉紋。較山麻雀雌鳥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頂麻雀的雌鳥明顯,且尾無叉,胸色較淡。 [5] 
圖片
山麻雀 山麻雀
家麻雀 家麻雀

山麻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各類森林和灌叢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區,也見於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帶間。多活動於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不喜歡茂密的大森林,有時也到村鎮和居民點附近的農田、河谷、果園、岩石草坡、房前屋後和路邊樹上活動和覓食。 [2] 

山麻雀生活習性

山麻雀習性

留鳥,部分遷徙。性喜結羣,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小羣,在樹枝或灌叢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力較其他麻雀強,活動範圍亦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隨氣候變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動。不依賴樹木,在房子周圍繁殖,在街上吃殘羹剩飯。在冬季,該物種也出現在開闊的耕地和河邊草原上,但從不遠離灌木或樹木。 [2] 

山麻雀食性

山麻雀屬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蟲為食。所吃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其中較常見的有金花甲、金龜甲叩頭甲、蜷象、蜻蜓幼蟲、鱗翅目幼蟲、象鼻蟲、瓢蟲、螞蟻、蟬、蚊、銅綠金龜甲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麥、稻穀、蕎麥、小麥、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實和種子。 [2] 

山麻雀分佈範圍

山麻雀世界

原產地:不丹、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朝鮮、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泰國和越南。
旅鳥阿富汗。 [1] 

山麻雀中國

分佈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長江流域等地,北達黃河下游、山東半島、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秦嶺、寧夏徑源和甘肅南部,西至青海東部、四川和西藏東部,南至雲南、廣西、廣東、香港、福建和台灣等地。 [2] 
山麻雀分佈圖 山麻雀分佈圖 [1]

山麻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營巢于山坡巖壁天然洞穴中,也築巢在堤壩、橋樑洞穴或房檐下和牆壁洞穴中,也有報告在樹枝上營巢和利用啄木鳥與燕的舊巢。巢主要用枯草葉、草莖和細枝構成,內墊有棕絲,羊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巢的大小在四川馬邊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測量,外徑分別為6.4釐米×8.8釐米和9釐米×13釐米,內徑5.2釐米×6.1釐米和7釐米×9釐米,高9.7和6釐米,深2.8和2.5釐米。每窩產卵4-6枚,1年繁殖2-3窩。卵白色或淺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在鈍端形成圈狀,卵的大小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 [2] 

山麻雀亞種分化

山麻雀(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asser cinnamomeus cinnamomeus
(Gould,1836)
3
Passer cinnamomeus intensior
Rothschild,1922
4
山麻雀東亞亞種
Passer cinnamomeus rutilans
(Temminck,1836)
[3] 

山麻雀保護現狀

山麻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山麻雀種羣保護

山麻雀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常見或當地常見,儘管在其分佈範圍的某些部分稀缺,而全球種羣估計包括: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在中國約1000-10000只;台灣約小於100對繁殖對;平均10000-100000對繁殖對;在韓國約1000-10000只遷徙個體和約1000-10000只越冬個體;在日本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約1000-10000只遷徙個體和約1000-10000只越冬個體;俄羅斯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只遷徙個體(Brazil 2009年)。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