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

鎖定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是聶榮臻之女聶力創作的人物傳記,首次出版於2006年10月。 [1]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是一部長篇傳記文學作品。以飽蘸深情的筆墨,豐富翔實的史料,記述了聶榮臻元帥為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光輝奮鬥的一生。書中不僅充分展現了聶帥作為開國元勳戰鬥在白區和炮火前線的動人風采,更全面記錄了聶帥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特別是“兩彈一星”發射成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豐功偉績。全書佈局有致,詳略得當,無溢美之辭,多細節描述,文筆樸實,生動感人,可讀性強。 [4] 
作品名稱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
作    者
聶力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人物傳記
首版時間
2006年10月
字    數
459000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內容簡介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是解放軍女中將聶力回憶她的父親——聶榮臻元帥光輝一生的紀實文學作品。作品以女兒獨特的視角,敍述父親戎馬倥傯的戰鬥歲月,為國防科技事業特別是“兩彈一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此外該書還展現了聶帥作為一個體貼愛人的丈夫、牽掛女兒的慈父、疼愛孫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情感側面,充分展示了他開國元勳、科技主帥、厚道長者的形象。
聶帥的許多故事,人們已是耳熟能詳。但在該書中,讀者還是能夠讀到許多新鮮的內容,譬如他早期在上海、香港從事地下工作的秘密歲月;與林彪的數度合作;以及建國前後擔任北京市市長;擔任開國大典閲兵總指揮;主持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的談判;在決策與領導“兩彈一星”中的重大貢獻;與林彪、“四人幫”的鬥爭,以及他與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密切交往等等,這些鮮為人知的事情的披露,豐富了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解讀聶帥、認識聶帥,而這也是該書的亮點。 該書還收入聶帥及家人照片九十多幅,其中不少系首次公開發表,彌足珍貴。 [1]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作品目錄

告慰父親
第一章 赤子情懷
第二章 勇立潮頭
1 魂兮歸來
2 黑暗中的啓航
3 刻在心底的誓言
4 從黃埔到北伐
5 南昌起義前後
6 羊城再舉義
第三章 烈火真情
第四章 星火與鐵流
7 父母愛情
8 在“地獄”中奔走
9 再見了,爸爸;再見了,媽媽
10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11 長征打先鋒
12 東征復西征
第五章 威掃敵倭青史留
第六章 模範晉察冀
13 絕妙的伏擊
14 驚心動魄的反“掃蕩”
15 毛澤東有言:“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16 新中國的“雛形”
17 鐵血柔腸
第七章 決戰華北
第八章 最繁忙的日子
18 家的感覺真好
19 捷報頻傳的季節
20 毛主席來到城南莊
21 擔當“配角”,一樣出彩
22 首都的“大管家”
23 為軍隊正規化奠基
24 身在北京,心繫朝鮮
第九章 強國宏圖
第十章 搞不出兩彈我死不瞑目
25 夙願與抉擇
26 壯美的藍圖
27“兩彈”決策
28 錢學森説:“這一天,大家記住啊!”
29 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30 開拓與奠基
31 殫精竭慮 未雨綢繆
32 逼上梁山,自己幹吧!
33 “兩彈”決不能下馬
第十一章 黃金時代
第十二章 炸響原子彈
34 科學工作的勤務員
35 士為知己者死
36 統率全國科技攻關五個方面軍
37 “科學工作的憲法”
38 總理關心、元帥參加的婚禮
39 二機部的工作我親自管
40 趕快把我們自己的原子彈搞響
41 這張《號外》留下
42 “部院合併”的風波
第十三章 震驚世界的特大事件
第十四章 風暴中的“核聚變”
43 重要的轉折點和有意義的插曲
44 周恩來説:“有聶老總去親自主持,我們更感到放心了”
45 閃電般的進步
46 現在已經沒有這樣安靜的地方了
47 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48 爭取今年打響第三炮
49 響在法國前面
50 三百萬噸,夠了!夠了!
第十五章 藍天上的中國星
第十六章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51 我很關心這件事
52 這顆衞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
53 一份絕密報告,催生第一代中國核潛艇
54 中央軍委“特別公函”
第十七章 坎坷歲月不了情
第十八章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55 讓你牽掛讓你憂
56 “逆流”中的沉與浮
57 我還能做點什麼?
58 危難之際情更濃
59 於無聲處聽驚雷
60 從撥亂反正到小平出山
61 鄧小平説:“這個聶老總,考慮得真周到。”
第十九章 奮起攻關新長征
第二十章 晚霞別樣紅
62 重新“掛帥”
63 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裝備
64 新的攀登
65 永遠的牽掛
66 胡耀邦説:“你的回憶錄我看了三遍。”
67 中國元帥與日本孤女
68 “我最愛中國女排”
69 父親的生日
70 點點滴滴暖心
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關懷
第二十二章 不盡的思念
71 黃埔情深
72 操不完的心
73 行將歸去,別情依依
74 魂歸大漠戈壁
75 毛澤東説:聶榮臻是個厚道人
76 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
後記
(參考資料: [3]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創作背景

聶榮臻逝世後,許多同志鼓勵聶力,要求她講講有關父親的故事。但她卻遲遲沒有動筆。聶力一歲多離開父親,十六歲才回到父親身邊;後來又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到國防科技戰線工作。幾十年中,與父親聚少離多。聶力擔心自己對父親瞭解不夠、理解不夠,有負同志們的期望和重託。
父親離開人們十幾年了,聶力總覺得父親並沒有離去,他仍然和人們在一起。當她來到國防科研試驗基地,當她來到科研院所,當她來到晉察冀革命老區,當她來到故鄉重慶江津,從科技戰線老一輩領導者、科學家的回憶中,從廣大指戰員的懷念中,從老區鄉親們的講述中,從故鄉父老的思念中,總能聽到父親那麼多的事蹟,總能聽到人們那麼親切地説起“聶帥”“聶總”……聶力記得父親逝世前對她説:“你的童年受了許多磨難,你能有今天,完全是由於黨對你的教育和培養。你的成長曆史應該寫下來,很有意義。同時我也非常感謝你的母親,沒有你母親,就沒有我們全家今天的團圓。你要好好照顧母親啊!” 三年後的1995年,母親也逝世了。
在綿綿不斷的緬懷和思念中,聶力終於下定決心,講講父親的故事。這是她的心願,更是她的責任。於是,從2002年尋訪晉察冀老區開始,聶力着手對父親的經歷和故事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2]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作品鑑賞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一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生活積累、獨特視角,形象地再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兩彈一星”事業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了聶榮臻元帥作為開國元勳、科技主帥的品格風範。戰爭時期的苦難與凱歌、和平年代的艱辛與輝煌,老一輩革命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博大胸懷,科技人員奮勇攻關的丰采神韻,部隊官兵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都在該書中得到了生動展現。特別是在對歷史事實的描述中,融入了作者對重大事件和人物命運的分析與思考,在表現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同時,深刻揭示了“兩彈一星”研製的成功經驗和偉大精神,濃重的感情色彩中閃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芒。本書的思想性、藝術性、真實性、可讀性都很強,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也是一本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可以使我們對新中國的創建、新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國防科技事業的歷史有更加清楚的瞭解,對年輕一代有很好的啓迪和教育意義。
書中字裏行間貫穿着一條主線——聶帥為科技強國而殫精竭慮,為民族強盛而孜孜以求。作者滿懷深情地寫道:“父親一生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為新中國的創建貢獻了前半生,二是為新中國的建設,為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貢獻了後半生。”聶帥自己曾講:“熱愛科學技術,希望以此來改變我國的貧窮落後面貌,是我青年時期的夙願。經過革命戰爭,人民掌握了全國政權,正是實現這種夙願的好時機。我決心把自己的後半生貢獻給我國的科學事業。”他還説:“前進,並且要趕上和超過我們的對手,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出路,否則我們將永遠被人欺負。我當時是懷着這樣一種緊迫感,決心抓好這項工作的。”在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下,聶帥以極大的熱忱,堅忍不拔的精神,為振興國防科技事業嘔心瀝血,做了艱苦卓絕的開拓性、奠基性工作。上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經濟遭受嚴重困難,蘇聯撤走專家、停止一切技術援助的情況下,他力主自力更生,繼續研製“兩彈”。他諍諍有言:搞不出“兩彈”,我死不瞑目!他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本着全國一盤棋的思路,採取突出重點,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組織全國大協作,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創造性,猛攻各項技術難關等措施,僅用五六年時間,就研製出了多種導彈和原子彈、氫彈,併為洲際導彈、人造衞星、核潛艇等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有力地保障了國家安全,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看完全書,一個憂國憂民、勇挑重擔、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功勳卓著的共和國元帥的形象,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2]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作品影響

2007年,《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獲得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文藝類圖書。 [5]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作品評價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出版四年多來,已幾次再版,印數達10萬冊以上,被海內外許多報刊介紹、轉載、連載,獲得了包括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在內的多項獎勵。作為一部回憶錄性質的紀實文學作品,在眾多回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同類作品中,這部書情理交融、文史並茂,具有獨特的超越意義。(解放軍總裝備部專業作家陶純評) [2]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出版信息

2006年10月,《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
2006年10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
7-5321-3120-3
[6]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作者簡介

聶力 聶力
聶力,漢族,重慶江津市人,1930年生於上海。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參加工作,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學文化,留學蘇聯,高級工程師。原人大常委、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將。1960年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程組組長;1965年任七機部十三所儀器室主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