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馬蘭

(菊科紫菀屬植物)

鎖定
山馬蘭(Kalimerislautureana(Debx.) Kitam.),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16]  ,高50-100釐米。 [5]  莖單生或簇生,有白色直立糙毛,上部分枝;葉近革質,中部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漸窄,無柄,有梳齒,分枝上的葉片狀披針形,全部葉兩面均疏生糙毛或無毛, [6]  邊緣均有短糙毛;頭狀花序單生分枝頂端且排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 [7]  舌狀花淡藍色,管狀花黃色;瘦果倒卵形,淡褐色,冠毛淡紅色; [8]  花期5-10月。 [9] 
山馬蘭原產於中國,分佈在東北、華北、陝西、山東、河南及江蘇。生長在山坡、草原、灌叢中。 [10]  繁殖方式主要使用以山馬蘭幼嫩葉片為外植體的組織培養技術,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11]  壯苗之後進行移栽。 [12] 
山馬蘭葉肥莖嫩,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經常食用可預防高血壓、中風的發生,還具有明目的功效。 [13]  據《百草鏡》記載:“治療極效,治風痰喉閉驚風,敷疔定痛,煎湯洗痔腫疥癢。 [14]  ”味微苦,性微涼。具有清熱,涼血,利濕,解毒功效。主要用於風熱感冒,慢性氣管炎,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疔瘡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等症。 [15] 
中文名
山馬蘭
拉丁學名
Kalimerislautureana(Debx.) Kita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桔梗目
菊科
紫菀屬 [16] 
山馬蘭
命名者及年代
(Debx.) Kitam.,1937

山馬蘭形態特徵

山馬蘭
山馬蘭(5張)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釐米。 [5]  莖直立,單生或2-3個簇生,具溝紋,被白色向上的糙毛,上部分枝。葉厚或近革質,下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3-6(9)釐米,寬0.5-2(4)釐米,頂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窄,無柄,有梳齒,分枝上的葉片狀披針形,全部葉兩面均疏生糙毛或無毛, [6]  邊緣均有短糙毛。
頭狀花序單生於分枝頂端且排成傘房狀,直徑2-3.5釐米。總苞半球形; [7]  徑10-14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上部綠色,無毛,外層較短,長橢圓形,頂端微尖,內層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5-6毫米,寬2-3毫米,頂端鈍,邊緣有膜質繸狀邊緣。舌狀花淡藍色,長約1.5-2釐米,寬2-3毫米,管部長約1.8毫米;管狀花黃色,長約4毫米,管部長約1.3毫米。
瘦果倒卵形,長3(4)毫米,寬約2毫米,扁平,淡褐色,疏生短柔毛,有淺色邊肋或偶有3肋而果呈三稜形。冠毛淡紅色; [8]  長0.5-1毫米。 [2]  花期5-10月。 [9] 

山馬蘭生長環境

山馬蘭生長在山坡、草原、灌叢中。 [10] 

山馬蘭分佈範圍

山馬蘭原產於中國,分佈在東北、華北、陝西、山東、河南及江蘇。 [2] 

山馬蘭繁殖方法

山馬蘭繁殖方式主要使用以山馬蘭幼嫩葉片為外植體的組織培養技術,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11]  壯苗之後進行移栽。 [12] 
組培材料:山馬蘭的幼嫩葉片。
培養條件:以MS為基本培養基。①誘導愈傷組織培養基:MS+6-BA1.5毫克/升(單位下同)+NAA0.5;②誘芽培養基:MS+6-BA1.5+NAA0.3;③繼代增殖培養基:MS+6.BA1.5+IAA0.1;④生根培養基:MS+IAA0.5。所有培養基中均加入3%蔗糖;誘芽培養基中加入1%瓊脂.其餘為0.7%,pH6。培養温度為(25±2)℃;黑暗條件下培養1周後,轉入光照條件下,光照度為1500勒克斯,培養時間為12小時/天。
生長分化:
愈傷組織的誘導:從野生山馬蘭植株上取下幼嫩葉片,用自來水沖洗數次,然後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5分鐘,再用0.1%的昇汞溶液浸泡5分鐘,在超淨台內用無菌水沖洗3次。將葉片切成0.5釐米x0.5釐米大小的方塊,接種到①號培養基中,7天后產生白色的愈傷組織,15天后愈傷組織變綠,誘導率為90%。
芽的誘導:將誘導出的愈傷組織轉移到誘芽培養基上,20天后從愈傷組織上分化出很多高約2釐米的叢生芽,誘發率為100%。
繼代增殖培養:將生長在②號培養基上的叢生芽從基部切下,接種到③號培養基上,20天后又可分化出許多增殖芽,增殖率為10-12倍。
生根培養:將繼代增殖培養產生出的小芽,逐一轉接至④號培養基上誘導生根,10天后即長出大量輻射狀根,誘導生根率100%。 [3] 

山馬蘭栽培技術

壯苗和移栽:將長有試管苗的瓶蓋打開,在室內自然光照條件下,煉苗5天,將小苗連同培養基一起取出,在水中小心洗去培養基,移栽到經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過的珍珠岩中,先放置在高濕(濕度在85%以上)、弱光(3000勒克斯以下)條件下緩苗2周,然後置於濕度70-75%、光照5000勒克斯條件下培養2周。每週噴施1次10%的MS營養液,4周後移人土壤,成活率達90%。 [3] 

山馬蘭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拾遺》(以下簡稱《綱目拾遺》)載:“按綱目,馬蘭下集解注云,又有山蘭,生山側,而不言其有治痰開塞之功”。
山蘭始載於《本草拾遺》中:“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以上記載雖較簡單,但對其關鍵性特徵已説出來了。顯然,山蘭與馬蘭是一類藥,都為菊科植物;從“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這些特徵來分析,與菊科植物三脈葉馬蘭性狀較吻合。三脈葉馬蘭野生於曠野路邊、山坡及山谷兩旁,而不言其有治痰開塞之功”。
從藥用情況來看,《本草拾遺》對山蘭的藥用記載只言“大破血”,其後諸本草著作對山蘭的記載均引用《本草拾遺》中內容。至清代將山蘭稱山馬蘭單列一味藥記入《綱目拾遺》中,並對其民間藥用及附方加以補充,認為山馬蘭除有“太破血”之外,還有“治痰開塞之功”,並引《百草鏡》雲:“治療極效,治風疲喉閉、驚風,傅療定痛”等。《植物名實圖考》載野白菊有“煎洗無名腫毒”,與《綱目拾遺》記載也是一致的。三脈葉馬蘭,在中國浙江民間稱“山馬蘭”,主要用於治療療癤、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在中國江西民間稱為“換肺草”、“紅管藥治療氣管炎。20世紀70年代,中國江西對其進行了化學、藥理等系列研究,發現三脈葉馬蘭所含的皂甙有祛痰作用,黃酮醇有止咳怍用,並製成紅管藥片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這與《綱目拾遺》記載的山馬蘭藥用是一致的。綜上所述,《綱目拾遺》所載的山馬蘭就是《本草拾遺》中的山蘭,與《植物名實圖考》中“野白菊”應為同物。從其生境、性狀及藥用諸方面綜合分析,山馬蘭應為菊科植物三昧葉馬蘭。該藥應用歷史悠久。 [1] 
山馬蘭葉肥莖嫩,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經常食用可預防高血壓、中風的發生,還具有明目的功效。 [13]  據《百草鏡》記載:“治療極效,治風痰喉閉驚風,敷疔定痛,煎湯洗痔腫疥癢。 [14]  ”味微苦,性微涼。具有清熱,涼血,利濕,解毒功效。主要用於風熱感冒,慢性氣管炎,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疔瘡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等症。 [15] 
藥源:山馬蘭的全草。 [4] 
藥性:味苦,性寒。 [4]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主治感冒發熱,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瘡癤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 [4]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外用:適量,搗敷。 [4] 
參考資料
  • 1.    劉守金.《本草綱目拾遺》“山馬蘭”名實考[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6年,第15卷,第2期:55-58
  • 2.    山馬蘭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李巖,吳延軍野生山馬蘭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2年,第38卷,第6期:58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7[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90
  • 5.    吳琦編,南京野花圖鑑,南京出版社,2021.03,第482頁
  • 6.    山馬蘭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5]
  • 7.    吳琦編,南京野花圖鑑,南京出版社,2021.03,第482頁
  • 8.    山馬蘭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5]
  • 9.    吳琦編,南京野花圖鑑,南京出版社,2021.03,第482頁
  • 10.    山馬蘭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5]
  • 11.    冉懋雄主編,中藥組織培養實用技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08,第441頁
  • 12.    冉懋雄主編,中藥組織培養實用技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08,第442頁
  • 13.    冉懋雄主編,中藥組織培養實用技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08,第441頁
  • 14.    (清)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05,第100頁
  • 15.    鮑布日額,奧·烏力吉主編,特金罕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圖譜,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2,第376頁
  • 16.    山馬蘭 Aster lautureanus  .|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12-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