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雞椒(原變種)

鎖定
山雞椒(原變種)是一種植物,分佈於東南亞各國等地。
中文名
山雞椒(原變種)
達8-10米
特    點
幼樹樹皮黃綠色,光滑
產    自
廣東、廣西、福建

山雞椒(原變種)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10米;幼樹樹皮黃綠色,光滑,老樹樹皮灰褐色。小枝細 長,綠色,無毛,枝、葉具芳香味。頂芽圓錐形,外面具柔毛。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11釐米,寬1.1-2.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紙質,上面深綠色,下面粉綠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6-10條,纖細,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葉柄長6-20毫米,纖細,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梗細長,長6-10毫米;苞片邊緣有睫毛;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寬卵形;能育雄蕊9,花絲中下部有毛,第3輪基部的腺體具短柄;退化雌蕊無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無毛,幼時綠色,成熟時黑色,果梗長2-4毫米,先端稍增粗。花期2-3月,果期7-8月。 [1] 

山雞椒(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3200米的向陽山地、灌叢、疏林或林中路旁、水邊。

山雞椒(原變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東南亞各國也有分佈。 [1] 

山雞椒(原變種)主要價值

本種木材材質中等,耐濕不蛀,但易劈裂,可供普通傢俱和建築等用。花、葉和果皮主 要提製檸檬醛的原料,供醫藥製品和配製香精等用。核仁含油率61.8%,油供工業上用。 根、莖、葉和果實均可入藥,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果實入藥,上海、四川、昆明等地中藥業稱之為“畢澄茄”(一般生藥學上所記載的“畢澄茄”是屬胡椒科的植物,學名為Piper cubeba Linn.)。近年來應用“畢澄茄”治療血吸蟲病,效果良好。台灣太耶魯族羣 眾利用果實有刺激性以代食鹽。江西興國羣眾反映,山蒼樹與油茶樹混植,可防治油茶樹 的煤黑病(煙煤病)。 [1] 

山雞椒(原變種)變種

可分兩變型。一為原變型f. cubeba。二為鈍葉山雞椒(變型)f. obtusifolia Yang et P. H. Huang in Act. Phytotax. Sin. 16 (4): 46. 1978, 與原變型不同在於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圓或鈍,葉柄較短,長4-7毫米,產廣東(海南保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