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那邊是海

(時瀟含創作的散文集)

鎖定
《山那邊是海》是時瀟含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4年1月。 [1] 
《山那邊是海》收錄的作品以遊記為主。該書不僅僅侷限於旅途上風景的記錄,更多地通過遇到的人和事抒發作者的思考與感悟,用每一個生命裏的小細節打動人心。透過這些細碎而温暖的句子,讀者可以看到年輕人關注世界、關注生活的一面,獲得一種瞭解時代的新視角。 [2] 
作品名稱
山那邊是海
作    者
時瀟含
文學體裁
散文集
字    數
約20萬字
首版時間
2024年1月

山那邊是海內容簡介

《山那邊是海》分為四輯,第一輯“桂花落了”以《沒抓住桂花的尾巴》開篇,以《鴨腳煲是餐桌上的日出》結篇。揭開了思念之旅,通過描寫各地不同的美食向讀者展示了當地的文化風情,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深入的感悟及濃濃的熱愛之情。第二輯至第四輯“月亮走,我也走”“潛水”“走路,爬山,看海”以出行為主題描寫了作者曾遊覽的大城小鎮,以及異國求學、生活、出遊的經歷,感受不同文化境遇下的生活差異。 [1] 

山那邊是海作品目錄

第一輯 桂花落了
第二輯 月亮走,我也走
第三輯 潛水
第四輯 走路,爬山,看海 [1] 

山那邊是海作品鑑賞

就《山那邊是海》的內容而言,時瀟含擅長着墨於事件本身,情感內斂,對事件的評説不着一字,讓讀者自行品讀。在開篇第一章《沒有抓住桂花的尾巴》中,她看到外公外婆的衰老與寂寞,沒有通過情緒與感慨的堆砌來抒發情感,而是描寫了那些還未被欣賞就已落盡的桂花、追着秋天而到的冬天、一日短似一日的白晝,還有去領雞蛋這樣的“頭等大事”,來烘托外公外婆生活的空白。冬天驅趕着秋天,漫長的黑夜將白日驅逐,然而對他們而言,每日的時間卻仍那樣漫長,屋裏總有那麼多空白等待被填充。一字不提晚年的寂寞,字裏行間卻處處是蕭索。語不涉己,若不堪憂。如淥滿酒,花時返秋。在寫北門外的菜煎餅一文中,她描寫了校門外的那小店是如何在春去秋來之間幾易其手,校園裏的學生們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業盛典,薅了一遍又一遍的新店羊毛,最終連那些小店的名字都記不住。結尾她借《傾城之戀》中白流蘇之口説:“你年輕麼?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原來讓她感慨的不只是那些曾被寄託希望的小店,其實是她逝去的大學時光,同學們各自奔赴自己明亮,或甚至連明朗都談不上的前程,來來去去的也還是他們。
《山那邊是海》的語言雖然剋制、內斂,但舒緩含蓄,情感飽滿,作者對世界的看法在有關生活細節的描寫中表露無遺。在記錄一座無聊古鎮夜晚偶遇“玉蝴蝶”的文章中,她如此描述與朋友的友誼,“我們像是兩座隔水相望的石頭山,天朗氣清,我們相看兩厭,可萬一被濃霧隔在中間,我們還要伸着脖子張望兩眼。”對時瀟含而言,友誼是如此有趣,不必濃烈,不必難捨難分,是淡淡的,卻又總惹人惦念,讓人期待又鬆弛,像是星期六的早晨。在參觀任龍巴冰川的時候,偶遇了一個牽馬的年輕男孩,那個男孩是村裏為數不多會説漢話的人,他們村裏只有兩個大學生,而二十歲的他以牽馬和挖蟲草為生。在那條崎嶇蜿蜒的亂石路上他不斷抱怨工作的辛苦,然而在有人提到把路修好,讓遊客開車進來參觀的時候,作者記錄到“小夥子毫不猶豫地説:‘那可不行,路修好了誰還來騎馬?’”在同行人的一陣大笑中,小夥子的“機靈”形象躍然紙上。小夥子的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二次出現時卻不如第一次這樣輕鬆愉快。作者説,正是這句看起來聰明的話,意味着牧民們不願改變現狀,缺少真正改善生活的勇氣。以這句話為引子,話題延伸到了偏遠地區的教育、男女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等等。文章通過記錄旅途中碎片化的一件件小事,觸動作者內心的柔軟之處,引發其深深的思考。
《山那邊是海》淺入深出,內涵豐富。時瀟含對生活的記錄並不停留在視覺的表面,而是嘗試去發掘海面之下的冰川。在寫紅葉谷的柿子時,她先着筆記錄去紅葉谷賞楓葉,看如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般喜慶的柿子,然而她旋即講述了清末《藍田縣誌》中記錄了一個凍死柿子樹的奇冷冬天,縣誌的編者寫道:“柿可當食。”意思是什麼糧食也不剩,拿柿子當飯吃。她又寫陳忠實在寫火晶柿子時説在20世紀60年代初,臨潼山上的山民從生產隊分回柿子,五斤算一斤糧食,他把這稱為一種殘酷。從秋天的豐收中看到喜悦並非難事,而她還懷有對土地從未疏離的深情。在冷湖遺址,一座大地上傷疤般的城市廢墟,她從斷壁殘垣中看到過往的欣欣向榮,從現在的一無所有窺見曾經的無所不有。她在斷裂的泥牆中讀出人類的貪婪,看到雨水中的荒涼,空空的雙手無法握住一滴淚水。文中還記錄了往來的路人們在牆上留下的句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不要追求永恆”。戈壁就像一張巨大的砂紙,打磨着身處其中的人們,人們的熱情被磨爛了,青春被磨透了,不得不“把遠方的遠歸還給草原”。她看見了美麗又遼闊的戈壁,望見祁連山上延綿的白雪,更看見了廢墟中比周圍一望無際的雅丹更悲傷的空曠。
《山那邊是海》視角獨特,充滿趣味。時瀟含的文字是有趣的,看待生活的視角是快活的。在看到頤和園的日落時,感受到“物哀”,有一種春雨落下時的煩惱。而北京四月天的大雨,對她而言不是美好之物的形容詞,而是像下了一場泥石流,白狗身上黃,黃狗身上腫。對她而言快樂的生活是能消磨大把大把的時間,能在千萬朵花裏把春天找出來,還有感受頭頂上那個永不凋謝的太陽孜孜不倦地散發温暖。站在楓丹白露的森林中,她不羨慕拿破崙或路易十三,只關心他們是否也吃過那樣新鮮甜美的板栗。在冷湖遺址,她感嘆那些寫在破碎牆體上的句子像是穿透水面的月光,她站在池塘的底部,順着光走向月亮。對她而言,在海邊走路的體驗居然與顏色相關,是從綠走到黃,黃走到褐,走到褐的盡頭失去色彩,只剩下悠然墜下的一片大海。站在諾曼底的海灘上,她忽然理解了印象派,風大,把海水吹碎了,海面上破碎躍動的陽光就是畫家的筆觸。 [1] 

山那邊是海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4年4月,《山那邊是海》入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4年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文學類)。 [3] 

山那邊是海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山那邊是海
時瀟含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知識出版社
9787520214964
2024年1月 [1] 

山那邊是海作者簡介

時瀟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級作家,入選廣東青年文學粵軍創作扶持計劃,任深圳青年講師團示範宣講會暨第六屆“青年好讀書”閲讀演説會講師。她在就讀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期間,先後出版了散文集《雲在青天水在瓶》《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無盡的遠方》《山那邊是海》等。曾獲得2023年“深圳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暨“深圳好青年”、2023深圳青年文學獎、第八屆“深圳十大佳著”、2021深圳讀書月“全國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和“最受大眾喜愛圖書”等獎項。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