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豆根

(中藥)

鎖定
山豆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其苦,寒;有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常用於火毒藴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
別    名
廣豆根
苦豆根
山大豆根
中文學名
山豆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豆目
豆科
槐樹
越南槐
分佈區域
廣西、廣東、江西等
採收時間
秋季採收
用    量
3~6g
毒    性
有毒

山豆根入藥部位

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

山豆根性味

苦,寒;有毒。

山豆根歸經

歸肺、胃經。

山豆根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山豆根主治

火毒藴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

山豆根用法用量

3~6g。

山豆根使用注意

虛火喉痹及脾胃虛寒泄瀉者禁服。

山豆根炮製方法

除去殘莖及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本品呈不規則的類圓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山豆根生理特性

越南槐的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頂端常殘存莖基,其下着生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0.7~37.5px。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樣突起。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山豆根產地

分佈於廣西、廣東、江西、四川等省。《本草品彙精要》雲:“道地宜州、果州、以忠、萬州者佳。”

山豆根相關論述

1《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急黃髮熱咳嗽,殺小蟲。”
2《本草圖經》雲:“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 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疼不凋,八月採根用。”又曰:“廣南者如小槐,高尺餘。”
3《本草品彙精要》雲:“道地宜州、果州、以忠、萬州者佳。”
4《本草求真》:“山豆根,功專瀉心保肺,及降陰經火逆,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緣少陰之脈,上循咽喉,咽喉雖處肺上,而肺逼近於心,故凡咽喉腫痛,多因心火挾其相火交熾,以致逼迫不寧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達下,而心氣因爾以除。”
5《本草經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熱,凡毒必熱必辛,得清寒之氣,甘苦之味,則諸毒自解,故為解毒清熱之上藥。凡痛必因於熱,毒解熱散,則痛 自止,瘡腫自消。急黃,乃血熱極所發,故必發熱,熱氣上燻則發咳嗽。諸蟲亦濕熱所化,故悉主之,而多獲奇效也。”

山豆根附註

山豆根所含生物鹼成分是導致毒性的中藥物質基礎。如苦蔘鹼、司巴丁。山豆根的毒性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為主,以神經毒性反應的損害為最嚴重,亦可見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山豆根中毒多由服用劑量過大引起,一般在10g以上便容易引起中毒。中毒反應多在服藥後5分鐘至30分鐘內出現。胃腸道反應是山豆根中毒最早出現的症狀,大約在服藥2小時左右出現噁心及頻繁嘔吐。神經系統毒性表現為頭暈、嘔吐、共濟失調、語言不清,或有眼球震顫、視物模糊,甚至大汘淋漓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嚴重者有四肢發冷、血壓下降、呼吸節律不齊等心血管系統症狀。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版
  •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