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鎖定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西布政司。是明清在今山西省地區和河北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明轄5府3直隸州 [2]  ,清轄9府10直隸州 [3]  ,布政使司衙門駐太原府。
中文名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簡    稱
山西布政司
類    型
一級行政區名
時    期
明朝、清朝 [2-3] 
位    置
今山西省地區和河北部分地區
下轄地區
5府3直隸州、9府10直隸州 [2-3]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歷史沿革

山西布政使司:元直屬中書省。
洪武元年(1368)晉寧路改置平陽府,同年末(1369)冀寧路改置太原府;
二年(1369)大同路改置大同府,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分別升潞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遼州直隸州;
同年置山西行中書省,治太原府,轄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遼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潞州直隸州;
九年(1376)汾州升汾州直隸州;同年山西行省改置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嘉靖八年(1529)潞州直隸州升潞安府;
萬曆二十三年(1595)汾州直隸州升汾州府。
清雍正六年(1728)澤州直隸州升澤州府。 [3]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

太原府:元為冀寧路。洪武元年末(1369)改置太原府,二年(1369)屬行省。
陽曲縣:倚郭。靜樂縣東偏北有沙婆嶺巡司,後遷本縣西北天門關;東北有石嶺關巡司。
太原縣:元為平晉縣。洪武四年(1371)自縣東北徙治汾水西晉陽故城南,八年(1375)更名太原縣。
榆次縣:
太谷縣:東南有馬嶺關巡司。
祁 縣:東南有隆舟峪巡司。
徐溝縣:
清源縣:
交城縣:
文水縣:
壽陽縣:
盂 縣:元為盂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盂縣,仍屬太原府。
靜樂縣:元為管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靜樂縣,仍屬太原府。東南有故鎮巡司駐兩嶺關,後遷順水
村;南偏西有樓煩鎮巡司。
河曲縣:元省入保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河曲縣,來屬太原府。
平定州:元[無倚郭]。東偏北有故關巡司駐井陘關,洪武三年設。
樂平縣:
忻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秀容縣入州。西偏南有牛尾莊巡司,後遷州北之十里;又西有寨西巡司,後廢;
西北有沙溝巡司,後廢。
定襄縣:東有胡谷寨巡司,後廢。
代 州:元[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代縣,仍屬太原府,八年(1375)復升為代州。西北有太和嶺巡司,後
廢;北有水勤口巡司,後廢。
五台縣:元為台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五台縣,仍屬太原府,八年(1375)改屬代州。東偏南有高洪
口巡司;又東北有大谷口、飯仙山巡司,後俱廢。
繁峙縣:元為堅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繁峙縣,仍屬太原府,八年(1375)改屬代州;成化三年(1467)
自縣南河南徙治東義村,萬曆十四年(1586)徙治河北石龍崗。北有茹越口巡司,後廢;東北有北樓口
巡司,後廢;東偏北有平刑嶺巡司駐平刑關,後廢。
崞 縣:元為崞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崞縣,仍屬太原府,八年(1375)改屬代州。西南有蘆板寨、
楊武峪巡司,西北有吊橋嶺、胡峪北口巡司。
岢嵐州:元省入嵐州。洪武七年(1374)置岢嵐縣,來屬太原府,八年(1375)復升為岢嵐州。西北有岢嵐鎮巡司,
後廢。
嵐 縣:元嵐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嵐縣,八年(1375)改屬岢嵐州。北有二郎關、鹿徑嶺巡司。
興 縣:元興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興縣,八年(1375)改屬岢嵐州。東偏產有界河口巡司,西有孟
家峪巡司。
保德州:元[無倚郭]。洪武七年(1374)降為保德縣,仍屬太原府,八年(1375)改屬岢嵐州,九年(1376)復升為保
德州,復改屬太原府。東北有馬水巡司,後廢。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

平陽府:元為晉寧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平陽府,二年(1369)屬行省。
臨汾縣:倚郭。
襄陵縣:南偏西有太平關巡司。
洪洞縣:
浮山縣:
趙城縣:元屬霍州。洪武三年(1370)直屬平陽府。
太平縣:元屬絳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
岳陽縣:
曲沃縣:元屬絳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
翼城縣:元屬絳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
汾西縣:
蒲 縣:元屬隰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東有張村岔巡司。
靈石縣:元屬霍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改屬汾州府,四十三年(1615)改屬平陽府。北有靈石口巡司。
蒲 州:元為河中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蒲州,並省倚郭河東縣入州。南有風陵關巡司。
臨晉縣:西偏北有吳王寨巡司。
榮河縣:
猗氏縣:
萬泉縣:
河津縣:西北有禹門渡巡司。
解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解縣入州。北偏東有長樂鎮巡司,東南有鹽池巡司。
安邑縣:東南有聖惠鎮巡司,西南有西姚巡司。
夏 縣:
聞喜縣:
平陸縣:東有沙澗茅津渡巡司,東偏北有白浪渡巡司。
芮城縣:東偏北有陌底渡巡司。
絳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正平縣入州。
稷山縣:
絳 縣:
垣曲縣:西北有橫嶺背巡司。
霍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霍邑縣入州。
吉 州:元[無倚郭]。西有烏仁關巡司,西北有平渡關巡司。
鄉寧縣:西北有龍尾磧巡司。
隰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隰川縣入州。東北有廣武莊巡司。
大寧縣:西有馬鬥關巡司。
永和縣:西北有永和關巡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汾州府

汾州府:元為汾州屬冀寧路。洪武九年(1376)升為直隸州,屬布政司;萬曆二十三年(1595)升為汾州府。
汾陽縣:倚郭。元為西河縣。洪武元年(1368)省入汾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置汾陽縣,仍為倚郭。西北有金
鎖關、黃蘆嶺巡司。
孝義縣:西偏南有温泉鎮巡司。
平遙縣:南有普同關巡司,後遷縣東北洪善鎮。
介休縣:東南有關子嶺鎮巡司。
石樓縣:元屬晉寧路隰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改屬汾州府。西北有上平關巡司,西南有永和關巡司,東北
有窟龍關巡司。
臨 縣:元為臨州[無倚郭]屬冀寧路。洪武二年(1369)降為臨縣,仍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1595)改屬汾州
府。西偏北有克狐寨巡司。
永寧州:元為石州屬冀寧路。洪武三年(1370)省倚郭離石縣入州,隆慶二年(1568)更名永寧州,萬曆二十三
年(1595)改屬汾州府。西偏南有青龍渡巡司,萬曆二十三年設;北偏東有赤堅嶺巡司。
寧鄉縣: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府

澤州府:元為澤州司侯司屬晉寧路。洪武二年(1369)升為直隸州,屬行省。清雍正六年升澤州府。
鳳台縣:倚郭,元為晉城縣,洪武元年省入澤州,雍正六年置鳳台縣,仍為倚郭。東南有柳樹店巡司,南有橫望嶺巡司,丞兼巡司駐星軺。
高平縣:西南有空倉堡巡司。
陽城縣:東冶鎮,同知駐。
陵川縣:南有永和隘巡司,後廢。
沁水縣:西北有東烏嶺巡司。 [3]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

潞安府:元為潞州屬晉寧路。洪武二年(1369)升為直隸州,屬行省;嘉靖八年(1529)升為潞安府。
長治縣:倚郭。元為上黨縣。洪武二年(1369)省入潞州,嘉靖八年(1529)置長治縣,仍為倚郭。
長子縣:
屯留縣:
襄垣縣:西北有五巑山巡司。
潞城縣: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嘉靖八年(1529)復改屬潞安府。
壺關縣: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嘉靖八年(1529)復改屬潞安府。
黎城縣:洪武二年(1369)直屬平陽府,嘉靖八年(1529)復改屬潞安府。東北有吾兒峪巡司。
平順縣:嘉靖八年(1529)析潞城、壺關、黎城三縣於潞城縣青羊裏置平順縣,來屬潞安府。東偏北有虹梯關巡司,
東南有玉峽關巡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

大同府:元為大同路。洪武二年(1368)改置大同府,屬行省。
大同縣:倚郭。
懷仁縣:
渾源州:元[無倚郭]。南偏東有瓷窯口巡司,東南有峪口巡司。
應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金城縣入州。東南有小石口、胡峪口巡司,南有茹越口巡司(在繁峙縣)。
山陰縣:
朔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鄯陽縣入州。北有沙淨口巡司,西南有神池口巡司。
馬邑縣:
武 州:元[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朔州。
蔚 州:元蔚昌府屬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蔚州,改屬順寧府,四年(1371)改屬大同府,省倚郭靈仙縣
入州。西南有石門口巡司,東南有神通溝鎮巡司,北偏東有鴛鴦口巡司,東北有長寧鎮巡司;東偏南有
九宮口巡司,後遷縣南偏東黑石嶺堡;東北有美峪口巡司,尋遷董家莊;縣境有興寧口巡司,後遷縣南
偏東之北關口。
廣靈縣:北有平嶺關巡司,後遷縣西偏南林關口。
廣昌縣:元為飛狐縣。洪武二年(1369)更名廣昌縣。
靈丘縣:
定安縣:洪武二年(1369)省入蔚州。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沁州

沁 州:元屬晉寧路。洪武二年(1369)升為直隸州,屬行省,並省倚郭銅鞮縣入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降為散州,
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1604)復升為直隸州,屬布政司。
沁源縣:北偏西有綿上巡司。
武鄉縣: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遼州

遼 州:元屬晉寧路。洪武二年(1369)升為直隸州,屬行省,並省倚郭遼山縣入州。東南有十八盤巡司駐黃澤嶺。
榆社縣:西北有黃花嶺、馬嶺關巡司(在太谷縣)。
和順縣:東有黃榆嶺巡司,東北有松子嶺巡司,西北有八賦嶺巡司駐儀城。
豐 州:元[無倚郭]屬大同路。洪武年間廢,宣德元年(1426)復置豐州,正統十四年(1449)復廢。
雲內縣:元為雲內州[無倚郭]屬大同路。洪武初年廢;宣德元年(1426)復置雲內縣,屬豐州;正統十四年(1449)
復廢。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軍事衞所

山西都司:洪武三年末(1371)置太原都衞,治太原府,八年(1375)改置山西都指揮使司
太原左衞:倚郭。洪武三年(1370)置太原左衞於太原府。
太原右衞:倚郭。洪武三年(1370)置太原右衞於太原府。
太原前衞: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太原左衞於太原府。
潞州衞:洪武元年(1368)置潞州衞於潞州。
平陽衞:洪武二年(1369)置平陽衞於平陽府。
寧山衞:洪武四年(1371),置寧山千户所於澤州(澤州府)。洪武十一年,升寧山衞。
汾州衞: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汾州千户所於汾州,弘治七年(1474)升置汾州衞。
鎮西衞:洪武七年末(1375)置鎮西衞於岢嵐州。
振武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振武衞於代州。
汾陽中護衞:[待考],永樂七年(1409)置汾陽中護衞於潞州。
瀋陽中護衞:
晉府儀衞司:
晉府羣牧所:
瀋府儀衞司:
瀋府羣牧所:
代府儀衞司:
代府羣牧所:
太原左護衞:明初置太原左護衞(屬王府),後廢。
太原右護衞:明初置太原右護衞(屬王府),後廢。
太原中護衞:明初置太原中護衞(屬王府),後廢。
寧化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寧化守禦千户所於靜樂縣北偏東故寧化州。
雁門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置雁門守禦千户所於代州西北雁門關。
保德千户所:宣德七年(1432)置保德守禦千户所於保德州。
偏頭關千户所:成化十一年末(1476)置偏頭關守禦千户所於河曲縣東北偏頭關。
寧武千户所:弘治十年末(1498)置寧武守禦千户所於崞縣西北寧武關。
八角千户所:嘉靖三年(1524)置八角守禦千户所於崞縣西北八角堡。
老營堡千户所:嘉靖十七年(1538)置老營堡守禦千户所於河曲縣東北老營堡。
沁州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沁州守禦千户所於沁州。
磁州千户所(在河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磁州守禦千户所於河南磁州。
新固關千户所:明末置新固關守禦千户所於平定州東新固關。
後軍都督府直屬山西在外衞所:
平定千户所:明初置平定守禦千户所,屬山西都司,後直屬後軍都督府。
蒲州千户所:明初置蒲州守禦千户所,屬山西都司,後直屬後軍都督府
山西行都司: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衞,治大同府白羊城;八年(1375)改置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二十五年(1392)
徙治大同府。
大同前衞:倚郭。洪武七年(1374)置大同前衞於大同府。
大同後衞: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後衞於大同府,尋廢,二十六年(1393)復置大同後衞於大同府城東,
後復徙治大同府。
聚落千户所:嘉靖二年(1523)置聚落守禦千户所於大同府聚落城。
大同中衞: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中衞於大同府,後廢。
大同左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左衞於大同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大同左衞,
永樂七年(1409)徙治白羊城(故鎮朔衞城)。
大同右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右衞於大同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大同右衞,
永樂七年(1409)徙治靜邊城(故定邊衞城)。
朔州衞:洪武十年(1377)置朔州衞於朔州。
雲川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雲川衞於單于城,永樂元年(1403)徙治北直隸雄縣,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復改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1449)徙治大同左衞城。
玉林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玉林衞於榆林城,永樂元年(1403)徙治北直隸定州,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復改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1449)徙治大同右衞城。
陽和衞:元為白登縣屬大同府。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陽和衞於故縣西北。
高山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高山衞於大同府西高山,永樂元年(1403)徙治北直隸保定府,直屬後軍都督府;宣
德元年(1426)徙治陽和衞城,復改屬行都司。
天成衞:元為天成縣屬興和路。洪武四年(1371)改屬大同府,尋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衞。
鎮虜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鎮虜衞於大紅城,永樂元年(1403)徙治北直隸涿州,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復改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1449)徙治天成衞城。
威遠衞:正統三年(1438)置威遠衞於淨水坪。
平虜衞:成化十七年(1481)置平虜衞於大同府,嘉靖年間徙治老軍營。
井坪千户所:成化二十年(1484)置井坪守禦千户所於井坪。
平地縣:元屬大同路。洪武年間廢。
東勝衞:見後軍都督府屬北直隸在外衞所。
失寶赤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失寶赤守禦千户所,後廢。
五花城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五花城守禦千户所,後廢。
斡魯忽奴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斡魯忽奴守禦千户所,後廢。
燕只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燕只守御千户所,後廢。
甕吉剌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甕吉剌守禦千户所,後廢。
淨州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天山縣。
察罕腦兒衞:洪武七年(1374)置察罕腦兒衞於插漢腦兒,後廢。
官山衞:洪武八年(1375)置官山衞於官山麓,九年(1376)廢。
宣德衞:元為宣寧縣屬大同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德衞,永樂元年(1403)廢。
安東中屯衞: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安東中屯衞於應州。
山陰千户所:宣德三年(1428)置山陰守禦千户所于山陰縣。
馬邑千户所:宣德五年(1430)置馬邑守禦千户所於馬邑縣。
明代部分地名考:
朔州神池口巡司:今神池縣;
寧化千户所:今寧武縣寧化鄉寧化村;
雁門千户所:今代縣雁門關鄉;
偏頭關千户所:今偏關縣;
寧武千户所:今寧武縣;
八角千户所:今神池縣八角鎮;
老營堡千户所:今偏關縣老營鎮;
新固關千户所:今平定縣柏井鎮/槐樹鋪鎮境內;
白登縣:今陽高縣大白登鎮大白登村;
雲川衞(單于城):今和林格爾縣西北境;
玉林衞(榆林城):今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榆林城;
高山衞(高山):今大同市南郊區高山鎮高山村;
威遠衞:今右玉縣威遠鎮威遠堡;
鎮虜衞(大紅城):今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大紅城村;
井坪千户所:今朔州市平魯區;
聚落千户所:今大同縣境;
寧山千户所:今晉城市澤州縣北石店鎮。洪武十一年,升寧山衞
歷任山西布政使 [1] 
共有 85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謝啟昆
乾隆六十年七月廿九日(1795,9,12)
嘉慶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調浙江布政使
-
2
司馬騊
嘉慶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山東布政使
兼管東河事
3
賀長庚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三年十一月七日(1798,12,13)卒
離職根據嘉慶朝宮中檔004396號
4
馬慧裕
嘉慶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798,12,27)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調陝西布政使
-
5
陳文緯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
調
嘉慶六年三月十日(1801,4,22)緣事發往陝西以同知通判用
以貪污降
6
張師誠
嘉慶六年三月十一日(1801,4,23)
嘉慶十年六月八日(1805,7,4)調江蘇布政使
先陛見再赴任
7
金應琦
嘉慶十年六月八日(1805,7,4)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巡撫
-
8
劉清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1809,11,24)緣事降級
以袒護屬員降
9
素納
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1809,11,24)
調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10,12,9)調湖北布政使
-
10
張映漢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10,12,9)
調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調鄂撫
-
11
陳桂生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
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九日(1813,12,1)調江寧布政使
-
12
陳觀
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九日(1813,12,1)
調
嘉慶廿年二月八日(1815,3,18)調陝西布政使
-
13
吳邦慶
嘉慶廿年二月八日(1815,3,18)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調河南布政使
-
14
姚祖同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
調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調直隸布政使
-
15
習振翎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
嘉慶廿二年七月十一日(1817,8,23)年老不職,革
-
16
周光裕
嘉慶廿二年七月十一日(1817,8,23)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到京任職
-
17
邱樹棠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調江西布政使
-
18
嵩孚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
調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調浙江布政使
未到任
19
葉世倬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
道光元年十月十八日(1821,11,12)因病賞假
-
20
嶽良
道光元年十月十八日(1821,11,12)
兼署
-
-
21
葉世倬
-
-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調閩撫
-
22
戴敦元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
道光二年十月八日(1822,11,21)調湖南布政使
-
23
廉敬
道光二年十月八日(1822,11,21)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824,1,21)命到京
-
24
蘇成額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824,1,21)
道光四年八月廿四日(1824,10,16)調廣東布政使
-
25
錢寶甫
道光四年八月廿四日(1824,10,16)
道光六年二月九日(1826,3,17)因病解任
-
26
王庭華
道光六年二月九日(1826,3,17)
道光七年五月十三日(1827,6,7)卒
離職根據道光七年閏五月奏摺檔,頁001
27
張志緒
道光七年五月廿四日(1827,6,18)
調
道光七年七月九日(1827,8,30)年老休致
未到任(先到京請訓再赴新任)
28
葉紹本
道光七年七月九日(1827,8,30)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五日(1831,3,9)到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補
-
29
邱鳴泰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五日(1831,3,9)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四日(1832,9,27)緣事降調
以失察屬員犯罪
30
嶽良
道光十二年九月四日(1832,9,27)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命到京
前江西布政使
31
何煊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
道光十三年九月廿五日(1833,11,6)調陝西布政使
-
32
徐鏞
道光十三年九月廿五日(1833,11,6)
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命到京
-
33
經額布
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
調
道光十六年七月二日(1836,8,13)調魯撫
-
34
楊殿邦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留京,以三四品京堂候補
-
35
陳繼昌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
道光十七年五月八日(1837,6,10)調直隸布政使
-
36
張澧中
道光十七年五月八日(1837,6,10)
調
道光廿年九月四日(1840,9,29)調滇撫
-
37
喬用遷
道光廿年九月四日(1840,9,29)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調黔撫
-
38
潘鐸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六日(1848,9,13)調豫撫
-
39
吳振棫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六日(1848,9,13)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調四川布政使
由貴州按察使遷,未到任
40
兆那蘇圖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
道光廿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849,12,24)調巡撫
-
41
蔣霨遠
道光廿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849,12,24)
鹹豐元年六月一日(1851,6,29)調河南布政使
-
42
郭夢齡
鹹豐元年六月一日(1851,6,29)
鹹豐三年八月十六日(1853,9,18)調署巡撫
-
43
吉祥
鹹豐三年八月十六日(1853,9,18)
暫護
-
-
44
郭夢齡
-
-
鹹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緣事革職
-
45
陶恩培
鹹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
鹹豐四年六月十三日(1854,7,7)調江蘇布政使
-
46
恆福
鹹豐四年六月十三日(1854,7,7)
鹹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調巡撫
-
47
常績
鹹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
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1862,5,13)命到京
-
48
鄭敦謹
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1862,5,13)
同治三年二月六日(1864,3,13)調直隸布政使
-
49
王榕吉
同治三年二月六日(1864,3,13)
調
同治六年二月十四日(1867,3,19)命到京
-
50
劉秉璋
同治六年二月十四日(1867,3,19)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1868,9,15)因病解職
由江蘇按察使遷,未到任前,以胡大任署
51
胡大任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1868,9,15)
同治八年八月廿五日(1869,9,30)緣事休致
-
52
何璟
同治八年八月廿五日(1869,9,30)
調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調閩撫
-
53
張樹聲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調漕運總督
-
54
李慶翱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
光緒元年五月廿九日(1875,7,2)調豫撫
-
55
張瀛
光緒元年五月廿九日(1875,7,2)
光緒二年九月十日(1876,10,26)因病解職
-
56
林壽圖
光緒二年九月十日(1876,10,26)
光緒三年八月五日(1877,9,11)緣事革職
-
57
葆亨
光緒三年八月六日(1877,9,12)
調
光緒六年十一月廿七日(1880,12,28)緣事革職
-
58
紹諴
光緒六年十二月五日(1881,1,4)
光緒八年正月廿四日(1882,3,13)緣事到京,另候簡用
-
59
方大湜
光緒八年二月廿四日(1882,4,11)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到京另候簡用
-
60
易佩紳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調四川布政使
-
61
奎斌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署巡撫
-
62
高崇基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
-
-
63
奎斌
-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調直隸布政使
-
64
高崇基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86,3,18)調廣東布政使
-
65
張煦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86,3,18)
調
光緒十四年九月六日(1888,10,10)調陝撫
-
66
豫山
光緒十四年九月六日(1888,10,10)
光緒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89,11,9)調巡撫
-
67
奎俊
光緒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89,11,9)
光緒十七年十月六日(1891,11,7)同上
-
68
胡聘之
光緒十七年十月七日(1891,11,8)
光緒廿一年三月廿五日(1895,4,19)調浙江布政使
-
69
員鳳林
光緒廿一年三月廿五日(1895,4,19)
光緒廿二年六月三日(1896,7,13)調直隸布政使
-
70
俞廉三
光緒廿二年六月三日(1896,7,13)
光緒廿四年二月三日(1898,2,23)調湖南布政使
-
71
何樞
光緒廿四年二月三日(1898,2,23)
調
光緒廿六年三月廿八日(1900,4,27)卒
離職根據光緒廿六年四月奏摺檔,頁159
72
李廷簫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五日(1900,9,28)調甘肅布政使
-
73
升允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五日(1900,9,28)
調
光緒廿七年二月十四日(1901,4,2)調陝西布政使
-
74
延祉
光緒廿七年二月十四日(1901,4,2)
調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河南布政使
-
75
李紹芬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調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調雲南布政使
未到任
76
林紹年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
調
光緒廿八年四月九日(1902,5,16)調滇撫
-
77
趙爾巽
光緒廿八年四月九日(1902,5,16)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四日(1903,1,22)調湘撫
-
78
吳廷斌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雲南布政使
-
79
張紹華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調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因病解職
-
80
吳匡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
光緒卅二年十月廿一日(1906,12,6)緣事開缺
-
81
寶棻
光緒卅二年十月廿二日(1906,12,7)
調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調巡撫
由浙江布政使遷
82
丁寶銓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
宣統元年十月十一日(1909,11,23)調巡撫
-
83
志森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調山東布政使
-
84
王慶平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開缺到京
-
85
李盛鐸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
-
-
歷任山西按察使
共有 100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和明
乾隆六十年七月廿九日(1795,9,12)
-
-
2
李舟
嘉慶三年十月十二日(1798,11,19)
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調廣西布政使
-
3
瑺亨
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
嘉慶五年四月五日(1800,4,28)緣事革職
-
4
文霈
嘉慶五年四月五日(1800,4,28)
嘉慶五年十月廿四日(1800,12,10)調陝西按察使
-
5
王文湧
嘉慶五年十月廿四日(1800,12,10)
調
嘉慶六年二月廿五日(1801,4,7)調甘肅布政使
-
6
朱紹曾
嘉慶六年二月廿五日(1801,4,7)
嘉慶九年八月廿五日(1804,9,28)調安徽布政使
-
7
景安
嘉慶九年八月廿五日(1804,9,28)
嘉慶九年十二月廿四日(1805,1,24)調直隸按察使
-
8
傅修
嘉慶九年十二月廿四日(1805,1,24)
調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緣事開缺到京聽候部議
以直按任內有失
9
敦柱
-
-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調陝西按察使
實錄誤(嘉道兩朝上諭檔(十),頁279)
10
李鋐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
嘉慶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806,9,27)調廣西布政使
-
11
常明
嘉慶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806,9,27)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五日(1806,12,14)調陝西布政使
-
12
張映漢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五日(1806,12,14)
嘉慶十三年七月七日(1808,8,28)調湖北布政使
-
13
劉清
嘉慶十三年七月七日(1808,8,28)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布政使
-
14
積朗阿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廿日(1810,1,24)調甘肅按察使
-
15
陳桂生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廿日(1810,1,24)
調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調布政使
-
16
錢臻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
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813,11,5)調直隸按察使
-
17
慶格
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813,11,5)
調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調江蘇按察使
-
18
楊懋恬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
調
嘉慶十九年九月一日(1814,10,13)調陝西布政使
-
19
訥福
嘉慶十九年九月一日(1814,10,13)
調
嘉慶廿年八月廿五日(1815,9,27)調湖北布政使
-
20
習振翎
嘉慶廿年八月廿五日(1815,9,27)
調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調布政使
-
21
富綸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
嘉慶廿一年十二月廿四日(1817,2,9)調安徽按察使
-
22
汪如淵
嘉慶廿一年十二月廿四日(1817,2,9)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調順天府府尹
-
23
承光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調江西按察使
-
24
邱樹棠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
調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調布政使
-
25
趙鴻文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
嘉慶廿五年十一月七日(1820,12,12)命到京
-
26
陶澍
嘉慶廿五年十一月七日(1820,12,12)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調福建按察使
-
27
程贊清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
調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命到京,以四品京堂候補
程贊清原名程贊寧為避宣宗諱而改
28
嶽良
-
-
-
29
常文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調陝西按察使
-
30
常德
道光二年五月廿六日(1822,7,14)
調
道光二年九月廿九日(1822,11,12)調浙江布政使
-
31
齡住
道光二年九月廿九日(1822,11,12)
道光三年十一月二日(1823,12,3)調安徽按察使
-
32
盧元偉
道光三年十一月二日(1823,12,3)
道光四年六月十三日(1824,7,9)緣事革職
-
33
邱鳴泰
道光四年六月十三日(1824,7,9)
調
道光六年二月一日(1826,3,9)調湖北布政使
-
34
戴聰
道光六年二月一日(1826,3,9)
道光八年八月十二日(1828,9,20)命到京
-
35
烏爾恭額
道光八年八月十二日(1828,9,20)
道光八年九月廿九日(1828,11,6)調廣東按察使
-
36
額騰伊
道光八年九月廿九日(1828,11,6)
道光十年十一月廿九日(1831,1,12)調湖北布政使
-
37
夏修恕
道光十年十一月廿九日(1831,1,12)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調安徽按察使
-
38
色卜星額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1832,10,9)調甘肅按察使
未到任
39
龔綬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1832,10,9)
調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一日(1835,11,30)調湖南布政使
-
40
慶林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一日(1835,11,30)
調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調山東按察使
-
41
唐鑑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調貴州按察使
由江南江安糧道遷,未到任
42
慶林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調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1837,1,30)調奉天府府尹
-
43
圖明額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1837,1,30)
道光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837,3,18)留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補
由奉天府府尹遷
44
瑞元
道光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837,3,18)
道光廿年四月廿二日(1840,5,23)調福建布政使
-
45
陳嘉樹
道光廿年四月廿二日(1840,5,23)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調江西布政使
-
46
羅繞典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調貴州布政使
-
47
恆春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
道光廿七年三月十六日(1847,4,30)調陝西布政使
-
48
劉源灝
道光廿七年三月十六日(1847,4,30)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調山東按察使
-
49
明誼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七日(1848,9,24)調甘肅按察使
-
50
陶樑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七日(1848,9,24)
調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調江西布政使
-
51
春熙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調江西按察使
-
52
孔慶鍸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調貴州按察使
-
53
多慧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
道光卅年八月廿五日(1850,9,30)調陝西按察使
未到任
54
福濟
道光卅年八月廿五日(1850,9,30)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調山東按察使
-
55
孫毓溎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
鹹豐元年八月九日(1851,9,4)調浙江按察使
-
56
潘鐸
鹹豐元年八月九日(1851,9,4)
鹹豐二年四月十九日(1852,6,6)調湖南布政使
-
57
英桂
鹹豐二年四月十九日(1852,6,6)
鹹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調山東按察使
-
58
麟桂
鹹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
鹹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1852,12,31)調浙江布政使
-
59
沈兆澐
鹹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1852,12,31)
調
鹹豐九年十月十日(1859,11,4)同上
-
60
郭用賓
-
鹹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緣事革職
-
61
黃經
鹹豐九年十月十日(1859,11,4)
鹹豐十年八月三日(1860,9,17)卒
離職根據鹹豐朝宮中檔012483號
62
瑞昌
鹹豐十年八月十二日(1860,9,26)
同治元年六月廿七日(1862,7,23)緣事革職(暫革)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改降調
63
王榕吉
同治元年六月廿七日(1862,7,23)
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七日(1863,2,14)調直隸按察使
-
64
鍾秀
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七日(1863,2,14)
同治四年六月廿七日(1865,8,18)調陝西按察使
-
65
陳湜
同治四年六月廿七日(1865,8,18)
調
同治七年二月十二日(1868,3,5)緣事革職
-
66
蔣益澧
同治七年二月十二日(1868,3,5)
同治八年正月十九日(1869,3,1)因病開缺
八月四日因病再賞假兩月著鄭敦謹派員署,十月三日準陳湜暫緩交卸,蔣氏因病一直未到任乃開缺(同治八年正月上諭檔)
67
史念祖
同治八年正月廿日(1869,3,2)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869,4,23)調直隸按察使
-
68
張樹聲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869,4,23)
調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調布政使
未及時到任,三月十九日暫留直隸按察使任
69
李慶翱
同治八年三月十九日(1869,4,30)
-
-
70
範梁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
同治九年八月四日(1870,8,30)調直隸按察使
未到任
71
李慶翱
同治九年八月四日(1870,8,30)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調布政使
-
72
蔣凝學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
光緒元年二月廿一日(1875,3,28)調陝西布政使
-
73
程豫
光緒元年二月廿一日(1875,3,28)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調四川布政使
-
74
瑛棨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
光緒四年二月廿七日(1878,3,30)到京另候簡用
-
75
薛允升
光緒四年二月廿七日(1878,3,30)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調山東布政使
-
76
松椿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
光緒八年十一月廿三日(1883,1,1)調直隸按察使
-
77
奎斌
光緒八年十一月廿三日(1883,1,1)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調布政使
-
78
高崇基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署布政使
-
79
黃照臨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
光緒十一年二月十三日(1885,3,29)準終養
馬丕瑤於二月十三日兼署,離職根據馬中丕遺集,頁59
80
高崇基
-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調布政使
-
81
嵩崑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二日(1889,12,23)調安徽按察使
-
82
潘駿文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二日(1889,12,23)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二日(1891,7,27)調福建布政使
-
83
張汝梅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二日(1891,7,27)
光緒廿一年正月八日(1895,2,2)調陝西布政使
-
84
劉鼒
光緒廿一年正月八日(1895,2,2)
-
-
85
景星
光緒廿四年正月十二日(1898,2,2)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調山東按察使
-
86
錫良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
光緒廿五年正月十二日(1899,2,21)調湖南按察使
-
87
李廷簫
光緒廿五年正月十二日(1899,2,21)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調布政使
-
88
升允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三日(1900,9,26)調甘肅布政使
-
89
沈家本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三日(1900,9,26)
光緒廿七年三月十日(1901,4,28)開缺,以三四品京堂候補
-
90
陳璚
光緒廿七年三月十日(1901,4,28)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四川按察使
-
91
吳廷斌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調布政使
-
92
豐伸泰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
調
光緒卅一年二月一日(1905,3,6)調浙江按察使
-
93
沈瑜慶
光緒卅一年二月一日(1905,3,6)
光緒卅一年三月十九日(1905,4,23)調廣東按察使
-
94
程儀洛
光緒卅一年三月十九日(1905,4,23)
調
-
-
95
吳匡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調布政使
-
96
丁寶銓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同上
-
97
志森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同上
-
98
王慶平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同上
-
99
李盛鐸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同上
-
100
許世英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
-
-
歷任山西學政
共有 47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瑚圖禮
乾隆六十年八月十八日(1795,9,30)
-
-
2
莫晉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
-
3
陳霞蔚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嘉慶九年七月十六日(1804,8,20)到京供職
-
4
陳希曾
嘉慶九年七月十六日(1804,8,20)
-
-
5
黃鉞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
-
6
周系英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
-
7
陳嵩慶
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1813,9,3)
-
-
8
賀長齡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9
陳官俊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1821,9,9)回京供職
道光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緣事降
10
龍元任
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1821,9,9)
-
-
11
鄒植行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道光五年七月廿五日(1825,9,7)緣事撤回交部議處
-
12
蔡賡颺
道光五年七月廿五日(1825,9,7)
道光七年七月十六日(1827,9,6)丁母憂
離職根據道光七年七月奏摺檔,頁181(母卒於七月七日在署)
13
李煌
道光七年七月十六日(1827,9,6)
-
-
14
俞東枝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833,8,31)丁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064471號(母卒於六月九日)
15
羅文俊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一日(1833,9,4)
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七日(1833,9,30)調陝甘學政
-
16
杜受田
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七日(1833,9,30)
調
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1835,9,3)命到京
-
17
汪振基
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1835,9,3)
-
-
18
張琴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
-
19
焦友麟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0
沈祖懋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1
龍元僖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
-
22
胡瑞瀾
道光廿九年八月一日(1849,9,17)
-
-
23
孫晉墀
鹹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
-
24
嶽世仁
鹹豐五年八月二日(1855,9,12)
-
-
25
彭瑞毓
鹹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
-
26
洗斌
鹹豐十一年八月三日(1861,9,7)
同治二年正月九日(1863,2,26)命到京
-
27
黃鈺
同治二年正月九日(1863,2,26)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二日(1866,2,7)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鹹同兩朝上諭檔(十五),頁599
28
林天齡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三日(1866,2,8)
-
-
29
於建章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調山東學政
-
30
張家驤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
調
同治八年正月六日(1869,2,16)丁父憂
離職根據傳包
31
王昕
同治八年正月十四日(1869,2,24)
-
-
32
龔承鈞
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
-
-
33
謝維藩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4
朱福基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5
黃玉堂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光緒六年十二月廿七日(1881,1,26)丁憂
-
36
王仁堪
光緒六年十二月廿七日(1881,1,26)
-
-
37
呂鳳岐
光緒八年八月一日(1882,9,12)
-
-
38
高燮曾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
-
39
管廷鶚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40
王廷相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
-
41
錢駿祥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
-
42
劉廷琛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
-
43
劉嘉琛
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
-
-
44
寶熙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45
錫嘏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
-
46
汪詒書
宣統元年四月六日(1909,5,24)
宣統二年三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政治官報(32)四月十一日第九百十六號,頁4
47
駱成驤
宣統二年三月廿六日(1910,5,5)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