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菅蘭

(中藥)

鎖定
山菅蘭,中藥名。為百合科山菅屬植物山菅蘭Dianella ensifolia(L.)DC.的根。植物山菅蘭,分佈於我國雲南、四川、貴州東南部、廣西、廣東南部、江西南部、浙江沿海地區、福建和台灣。具有拔毒消腫之功效。主治癰瘡膿腫,癬,淋巴結結核,淋巴結炎。
中文學名
山菅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百合科
山菅屬
山菅蘭
採收時間
四季
用    量
外用:幹根粉適量
毒    性
大毒

山菅蘭別名

老鼠砒、山貓兒、山大箭蘭、山交剪、桔梗蘭、絞剪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山菅蘭入藥部位

根。

山菅蘭性味

味甘、辛,性涼。

山菅蘭功效

拔毒消腫。

山菅蘭主治

癰瘡膿腫,癬,淋巴結結核,淋巴結炎。

山菅蘭用法用量

外用:幹根粉適量,醋調敷患處,嚴禁內服。

山菅蘭藥理作用

全草有毒,家畜中毒而致死。

山菅蘭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備用。

山菅蘭鑑別

山菅蘭藥材性狀

鬚根直徑約1.5mm,具細縱稜及環狀裂痕,或皮層脱落露出淺棕色木質部,較易折斷,斷面肉眼可見髓部中空。氣微,味辛。以粗大、乾燥易折斷者為佳。

山菅蘭形態特徵

植株高可達1-2米;根狀莖圓柱狀,橫走,粗5-8毫米。葉狹條狀披針形,長30-80釐米,寬1-2.5釐米,基部稍收狹成鞘狀,套迭或抱莖,邊緣和背面中脈具鋸齒。頂端圓錐花序長10-40釐米,分枝疏散;花常多朵生於側枝上端;花梗長7-20毫米,常稍彎曲,苞片小;花被片條狀披針形,長6-7毫米,綠白色、淡黃色至青紫色,5脈;花葯條形,比花絲略長或近等長,花絲上部膨大。漿果近球形,深藍色,直徑約6毫米,具5-6顆種子。花果期3-8月。

山菅蘭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 1700米以下的林下、山坡或草叢中。

山菅蘭附註

全草有毒,家畜中毒可致死。人誤食其果可引起呃逆,甚至呼吸困難而死。
解救方法:可按中毒急救一般原則處理,並對症治療。灌服鮮鴨血或鮮羊血直至嘔吐、將毒物吐出。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鄧家剛,韋松基.《桂藥原色圖鑑》: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