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鎖定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於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本土的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創辦人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呂植教授。山水項目分佈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瀾滄江流域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希望示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實現生態公平,即自然與人、傳統與現代文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決策間的平衡。
中文名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1] 
外文名
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
簡    稱
山水
主管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委員會
登記單位
海淀區民政局
屬    性
民辦非營利
社團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樓
願    景
生態公平
使    命
基於科學與文化,實現生態價值。
工作區域
青海、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甘肅、陝西、雲南、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杭州等地
創始人
北京大學呂植教授
現任執行主任
史湘瑩
所屬行業
公益
成立時間
2007年
總部地點
北京
員工數
約 50 人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是民政註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於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本土的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創辦人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呂植教授。山水項目分佈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瀾滄江流域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希望示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實現生態公平,即自然與人、傳統與現代文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決策間的平衡。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來自《論語》。在現代語境中,“山水”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觀、野生動植物及鄉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護所有的生命,是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存、發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作為催化劑、協調者和支持者,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和主流化,並促進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領域裏的積極作用。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成員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成員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願景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機。生態系統已入不敷出,難以支撐不斷加速的經濟增長和大眾消費。人類滿懷熱情地營造着現代生活,但是幸福感並沒有和財富的積累同步增長。我們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慮之中。依賴現代工業文明和技術進步使人類淡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沒有地球,人類就無法生存。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希望重建“生態公平”,這就是在現代發展的進程中,充分和科學地認識自然生態的價值,汲取傳統文化精髓,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並運用新的經濟、技術、市場機制與善治,讓生態價值得到應有的尊重,讓當地百姓成為生態保護的主人並從中受益,主動應對以氣候變化等環境和發展的危機。
相信,一個健康、持續發展的中國和世界,必須建立在生態公平的基礎之上——這正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願景所在。
社區大會 攝影/許婧 社區大會 攝影/許婧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要負責人

呂植:北京大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
史湘瑩: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執行主任
趙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理事會成員

鄭易生先生: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環境與發展中心副主任。
孫姍女士:副理事長,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之一,曾創辦北大第一個自然環保社團“綠色生命協會”。
呂植女士:理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生態研究中心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
徐晉濤先生:理事,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盧映華女士:理事,山水夥伴公司股東兼發起人。
楊鋭先生:理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聯合創始人、系主任、教授,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
陳海英女士:監事長,香港溢達集團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楊敏德女士:榮譽理事長,國際紡織及成衣製造商溢達集團的董事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
許智宏先生:高級顧問,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山水緣起

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自然保護事業剛剛起步不久,我那時剛滿20歲,跟隨北京大學潘文石老師在陝西秦嶺深山中進行野外大熊貓的科學研究。一次,一隻懷孕的毛冠鹿誤闖到村裏,我眼看着村民們興奮地追趕着,直到母鹿體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當我躊躇着是否上前勸阻時,淳樸的村民由衷地對我説:你真有福氣,一來就有肉吃!這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保護自然,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若無法讓百姓受益,保護是缺乏説服力的。
然而“如何做”卻是一個難題,需要有樂觀的精神、長期的堅持和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試圖尋找協調自然保護與當地發展的途徑。從啓動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到鼓勵白馬社區參與保護,從西藏羌塘草原的徒步考察到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縣體會傳統“神山”文化,我看到單一的工作方法在解決複雜環境問題時的蒼白,也深感中國傳統文化對基於科學的保護理念和實踐的啓發。2002年,我加入保護國際(CI),作為保護國際在中國的代表,我和我的團隊深入實踐如何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讓自然保護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成為社會主流。我們發掘根植於民間的思想和行動,並促進民間保護力量的科學性和治理能力;我們引入森林碳匯和水源保護基金等全球化的市場機制投資自然保護,與政府合作授權鄉村社區,使之成為保護的主體。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讓我們逐漸樹立信心:一種生態公平的發展模式是可能的!
2007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一箇中國本土民間保護組織,在北京成立。“山水”的志向是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本土自然保護組織,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中,融合政府、市場、傳統文化和當地社區以及國內國際的資源,在基層實踐生態公平,在生態價值最高的中國西南和青藏高原示範一個個“生態特區”,以中國智慧為世界貢獻人與自然持續共存的希望。
多年的積累使我們有可能在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甘肅等地的重要生態區域中數十個鄉村和保護區,面積數十萬平方公里開展生態特區的試驗。在當地,我們的合作伙伴包括鄉村社區、保護區、政府、研究人員、草根組織,同時我們也和政府部門、學術、文化和商業機構、NGO等開展跨領域的合作,為這些生態特區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潘文石教授(左)、呂植教授(中)與喬治夏勒博士(右) 潘文石教授(左)、呂植教授(中)與喬治夏勒博士(右)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行動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一、社區保護

作為一家致力於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機構,山水認為,生產生活與自然密切相關的在地社區是保護最重要的力量。在自然保護複雜的表徵背後,是解決野生動物和人類尤其是原住民共存的問題。過去十多年的時間,山水在三江源、四川、雲南、西藏等地,通過與社區的傳統治理結合,從監測巡護、社區發展、資源管理等內容出發,嘗試在市場、政策、氣候變化、現代化的影響下,不斷的探索一個社區單元的可持續保護模式。最終提煉保護經驗與知識,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
(一)雪豹與草原保護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我國淡水資源補給地,更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特殊的地理區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我國大量特有物種和瀕危物種提供了棲息地。該地區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雪豹連片棲息地,也是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我們以當地傳統生態文化為土壤,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推動以社區為主體的物種和棲息地保護。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自2009年起在三江源地區開展保護工作,一方面通過與北京大學和當地社區合作,建立紅外相機監測網絡,開展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一方面與村社單元合作,針對人獸衝突、草場退化、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開展保護實踐,總結具體的保護案例。同時,藉助技術培訓、科學志願者活動、自然體驗特許經營、自然觀察節等方式,結合國家公園試點,進行與保護兼容的社區發展和公眾參與保護實踐的嘗試。此外,還與當地政府合作,為政策制定提出建議。
(二)大熊貓與森林保護
大熊貓是全球的旗艦物種,是中國的國寶與特有的動物“活化石”。截至2013年底,全球野生大熊貓共1864只,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已經嚴重破碎化,其中40多個種羣個體數量較少,仍然具有局部滅絕的風險。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從2007年起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的社區保護工作,包括與周邊社區合作開展監測巡護,探索生態友好、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方案。此外,我們也與當地政府及保護區合作,針對保護政策和項目地管理辦法提供優化建議,圍繞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開展體制機制研究和探索。同時,開始關注雪豹、雲豹、金貓等大中型食肉動物的生存境況,並推動棲息地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雲南森林保護與恢復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雲南省擁有30種生態系統、114種森林類型,以及大量珍稀、特有的動植物。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破碎化以及土地利用變化在過去近60年的時間裏嚴重威脅着雲南的生態環境和瀕危動植物的生存。自2017年,山水在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啓動多重效益森林恢復項目,圍繞火燒跡地恢復、科研監測、自然教育與社區發展四大方面開展工作;同時,基於雲南保護空缺,我們在孟連臘福和德欽那仁開展了以社區為主體的物種調查和保護行動。意在推動社區保護地的建立、公眾參與的保護調查,以及開展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氣候變化、跨境保護等議題的調研和行動。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二、公民科學

在推動自然觀察和公民科學的理念傳播與行動的過程中,山水逐漸意識到恢復“近人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並在一些試點項目中積累了經驗。2018年,山水成立了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團隊,業務方向為城市、郊區、廠礦、大型基礎建設周邊地區等受人類干擾強烈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探索在上述區域恢復植被、野生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系統功能的新方法,並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恢復過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自然觀察數據庫

目前,山水已建立全國物種分佈數據庫,收集到1985個物種的近38萬條分佈記錄,製作315個物種的棲息地模擬圖;以及全國自然保護地數據庫,包含48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國家公園,和中國世界遺產地的位置和邊界。“自然觀察”網站和手機應用為公眾提供了生物多樣性數據展示和參與信息貢獻的工具。
同時,建立玉樹州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將三江源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和紅外相機社區監測的成果進行可視化展示。並與互聯網技術企業建立公益合作,共同搭建生物多樣性保護雲端智慧照片庫和紅外相機社區監測管理終端。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四、環評預警

近年,山水與環境保護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將自然觀察數據庫的物種分佈和保護地數據與環評過程中的開發建設項目位置進行疊加,嘗試識別和預警建設項目以及規劃可能存在的生物多樣性風險。山水與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共同開發了在線環評疊加數據庫,將410個國家級保護區和160餘萬條環境影響評價數據上傳和可視化,並初步實現了按照保護區進行有潛在風險的建設項目的識別。通過數據庫識別出了三個侵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分別對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許可手續進行了收集和深度分析,並於2020年開展實地調研。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機構運營

截至目前,山水共有員工24人,其中碩士、博士13人;長期顧問21人,其中機構管理1人,研修生7人,項目支持11人,綜合支持2人。
獲得“2018至2022年海淀區非營利組織免税資格”。
獲得“北京市社會組織內控建設示範單位”稱號。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繫方式

北京辦公室: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樓
西寧辦公室: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西川南路49號世紀麗都2號樓6單元6212
成都辦公室: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金域藍灣3棟1404
昆明辦公室: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嘉城大廈二單元6-J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