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

鎖定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建校近五十年來,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在微山縣委、縣政府和縣教育局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微山一中人的創業奮鬥,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微山一中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全縣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管理水平的市級重點高中。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6年,1979年被確定為濟寧市重點中學,2001年通過市規範化學校驗收。 [1]  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86.7畝,兩個校區總建築面積55665.4平方米。其中西校區為本部,佔地36.7畝,東校區為分校,佔地50畝,是2001年10月縣裏整合原微山縣技工學校後劃出來的一部分。現有教職工325人,其中高級教師77人,一級教師92人,一線教師251人,教學班64個,在校生4000餘人。是濟寧市所有重點高中裏佔地面積最小,基礎設施最差,人口密度最大的學校。
中文名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
創辦時間
2001年10月
所屬地區
山東省微山縣
教職工
309人
佔地面積
86.70 畝
建築面積
55665.40 m²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學校簡介

隨着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教學設備及教學班額已不能滿足高中招生的需要,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微山一中東校於2001年10月成立。微山一中東校坐落在縣城東部,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學習氣氛濃厚,是每位立志成才的學子求學的理想選擇。
隨着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教學設備及教學班額已不能滿足高中招生的需要,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微山一中東校於2001年10月成立。微山一中東校坐落在縣城東部,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學習氣氛濃厚,是每位立志成才的學子求學的理想選擇。
微山一中東校堅持思想教育、心理疏導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管理思路,遵循“勤奮、嚴謹、求是、創新”的治學精神,本着“高標準、高起點、嚴要求”的辦學方針,以“礪志、篤學、明禮、崇德”為校訓,實施“名師、優生、名校”戰略工程,廣攬全國名師,廣招八方才俊,理念先行,滋蘭樹蕙,培育了一大批爭雄全國重點高校的優秀人才。2004年高考業已證明,我們的這一抉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微山一中,教風嚴謹,學風優良,校風純正,考風嚴明。微山一中人正以昂揚的姿態,“只爭朝夕”的精神,譜寫着微山高中教育的新篇章。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學校現狀

微山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整個發展的進程是較滯緩的,教育的質量和品位也是較低的。原因之一是恢復高考後,喪失了幾次能夠迎頭趕上和發展壯大的機會,致使教育與微山縣縣經濟的發展極不相適應。原因之二是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學校體制缺乏創新,教育改革的進程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原有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必須予以大膽改革。
山東省於2004年被列入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學科課程標準(實驗)》實驗區,並於2004年3月2日頒佈了《山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試行)》。積極實施新課改,讓微山一中這所相對落後的學校與其他先進學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參與新的競爭,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也正是在這一年,微山縣委、縣政府決定從2006年起,分期投資1.5億元,建設一所佔地近500畝,可容納120個教學班,在校生達6000人,硬件設施一步達到省級規範標準的新一中,第一期主體工程2007年暑假前竣工,並開始招收高一新生。新一中的建設則為創造新的業績提供強大的物質和設施保障。
微山一中的發展壯大,必須重新審視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重新調整辦學思路,以遷址辦學為新起點,以更新現念,解放思想為動力,以新課改為契機,搶抓機遇,大膽實施跨越式發展;打破桎梏,充分挖掘內部潛力;以人為本,系統推進新課程改革;傳承優秀的學校傳統與文化,大膽開拓,爭創“作風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文化一流”的全國千所示範性學習型高中學校。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示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學校,全面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堅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制治校,科研興校,跨越發展”的辦學思路,立足學校實際,實踐教育創新,探索並建設“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學校制度。發揚學校傳統,與時俱進,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發展目標

建設“作風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文化一流”的全國千所示範性學習型高中學校。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培養目標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通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品德優良、基礎知識寬廣而紮實、富於創新精神和個性特長、身心健康,具有優秀公民的基本素質,具有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為造就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奠定堅定基礎。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學校發展

1、構建適應素質教育和課改要求的學校課程體系。“以學生髮展為本”,在開齊、開足課程課時的基礎上,重視音體美學科教學、實驗教學,在進入課改的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使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2、加強領導班子建設:
(1)加強集體學習,提高班子成員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指導、協調能力;特別是加強新課改理念,新課程與教學改革、與教師素質發展、與校本研究和專業成長等新知識的解讀與研究。
(2)加強班子成員自我修養,做到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工作起表率作用,有大局觀念,講團結、講合作。在黨員幹部隊伍中開展好“為民、務實、清廉”教育活動。
(3)加強班子工作作風建設,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雷厲風行,優質高效,發揚民主,敢於負責。
(4)做好後備幹部的培養工作。
3、堅持德育的首要位置和核心地位,解決“重智輕德”問題
(1)樹立“重生命,重過程,重創新,重實踐,把師生培養成能幸福度過一生的人”的教育理念以及以育人為核心、全面發展教育觀和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教育價值觀,積極深入實施“更新觀念,全員參與,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工程。
(2)以“崇德、遵規、文明、和諧”為目標,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和做人、處事、學習等方面的養成,把學校辦成落實新《守則》、新《規範》示範校。
(3)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加強安全教育和防範,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打造“平安校園”。
(4)有針對性、高效地開展好德育系列化主題教育活動。
(5)發揮家庭資源的德育功能,逐步健全家長學校制度和家長激勵機制,促進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的共建。
(6)以校園文化培育學生獨特氣質
4、加強校本管理,落實“兩全”目標
(1)實施差異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①將差異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由單一評價標準向多元評價標準轉變;②建立健全適應差異的學生評價制度;③建立適合學生成長實際的全面表彰機制。
(2)創新教學方式,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①以創新教學活動為載體,改變“重課堂輕實踐”的作法,激勵學生參與、創造;②建立相應評價機制,在還學生以“學”的自由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5、深化校本培訓,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學校發展
(1)強化師德培訓,繼續開展好“做文明教師,樹師表形象”活動,完善以教師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教師德育考核,建立評選“育人獎”制度。切實搞好學生評教工作,樹立起“嚴謹科學,育人至公”的良好形象。
(2)完善集中學習交流機制,探索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結合的有效形式。
(3)規範“三級課題研究”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獎勵制度,使課題立項、研究過程管理、結題鑑定,總結推廣,成果獎勵等環節規範化、科學化。
(4)繼續為教師搭建好“班主任論壇”、“教師論壇”等交流平台,出版《微山一中教育叢書》,形成品牌。
(5)繼續推行“三課”制度,聽評課、説課制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強化反思性教學實踐,改善課堂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真正構建起“每節教後反思——每週《教學週記》——每月1—2個教學案例——每學期一次反思總結”的教學反思制度和運作方式,加快教師專業成長,落實“教後想想,想後寫寫”的名師培養工程。
6、強化校本教研,拉動團隊學習,以教研組為科研主體,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向專業化發展。
(1)牢固樹立“教科研是教育教學第一生命力”的思想,積級營造工作學習化、教學研究化的教研氛圍。
(2)加強教研組織建設:增設中層機構“教科室”,協調教學、研究與督導工作,主抓教科研工作。強化學科組和年級備課組建設,逐步形成學科組大教研、備課組小教研、邊緣學科交叉教研的教研活動模式。
(3)推動教研活動規範化、制度化,做到“三定”:定主題、定時間及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4)積極承辦各級教研,加強校際間教研,拓寬科研視野,“借腦”提高。
7、嘗試骨幹教師“8+1研修制”,支撐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各領域都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教師的學習成為專業發展的必要前提。由於教師工作的特殊性,難以在日常的教學之餘很系統地學習本專業的前沿知識。為支撐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在學校人力資源調配許可的情況下,可嘗試骨幹教師“8+1研修制”,即在骨幹教師工作滿8個學期之後,學校給予1個學期的自主研修時間。這段時間裏,教師可暫時脱離課堂教學,受聘於特殊崗位,完全致力於專業領域的學習和反思。學校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
8、建立教師發展基金,鼓勵教師不斷追求專業化發展。
9、加快對名師、名學科的培養和扶持力度,增強學校競爭力。
(1)加快骨幹教師培養的速度,鼓勵青年教師脱穎而出;
(2)建立名師培養推出機制,選拔培養對象,幫助制訂人個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目標,加強管理和目標檢測。
(3)以論壇、研討會、開放日等形式,締造強勢學科。
10、加強校園網絡平台建設,構建一個媒體多元,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可以滿足師生各種發展需求的開放的資源庫。
11、重視新課改背景下學校制度的重建和創新,積極探索學生管理班級管理新模式、新機制。
12、設立新課程改革專項資金,確保在教師培訓、課程開發、發放獎勵、增設選修課、改善教學設施等方面資金及時到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