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抗日根據地

鎖定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堅持華北抗戰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津浦路以東的山東大部地區和江蘇、安徽、河南三省邊界的部分地區,東瀕黃海、渤海,西臨津浦路與冀魯豫區毗連,北迄天津與冀中、冀東兩區相連,南至隴海路與華中的蘇北區相連。為堅持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及以後的進軍東北展開遼瀋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 [2] 
中文名
山東抗日根據地
範    圍
12.5萬多平方公里
地    區
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河南邊界
所屬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司令員
羅榮桓

目錄

山東抗日根據地背景介紹

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迅速發動羣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於7月~1938年夏,先後在徂徠山等十多個地區領導舉行抗日起義,建立武裝,開展游擊戰爭,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1] 

山東抗日根據地建立

山東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
1938年5月,中共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郭洪濤任書記(12月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6月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各地起義武裝使用八路軍抗日遊擊支隊番號,分別在魯中、魯西、魯南、膠東、清河等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12月,統一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同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政治委員蕭華率軍政幹部百餘人由山西到達冀魯邊區,同當地抗日武裝會合,統一整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創建冀魯邊抗日根據地。由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改編的蘇魯豫支隊於年底到達(微山)湖西地區後,與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創建了以豐縣、沛縣為中心的湖西抗日根據地。 [1] 

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

1939年3月,第115師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率師部和第343旅第686團進入山東,先後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蘇魯支隊等部會合,開闢、擴大和鞏固了魯西、泰西、魯南抗日根據地。8月,八路軍第1縱隊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省及冀魯邊、蘇北等地區的八路軍部隊。8月9日,成立山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山東黨政軍民工作,朱瑞任書記。10月,朱瑞接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中共山東分局執行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國民黨軍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領導的東北軍,對以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為首的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40年6月,蘇魯豫皖邊區和蘇皖地區劃歸中原局領導。7月,山東省召開工、農、青、婦、文化各界聯合大會,選舉產生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範明樞任參議長;選舉產生行使政府職權的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黎玉任首席組長(後改稱主任委員)。到年底,先後建立了魯西、清河2個行政主任公署、12個專員公署、79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統一的民主政權的產生和各級民主政權的建立,標誌着包括魯西、魯中、湖西、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等地區,擁有人口1200萬,土地3.6萬平方千米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形成。1941~1942年,是山東抗日根據地極端困難的時期。日偽軍對山東根據地進行空前殘酷的“掃蕩”和“蠶食”,實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特務活動相結合的“總力戰”,瘋狂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兩年中,千人以上的“掃蕩”達70餘次,萬人以上的“掃蕩”達9次。其中1941年冬對魯中沂蒙山區根據地的大“掃蕩”兵力達5萬餘人。加之這一時期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頑軍配合日偽軍夾擊八路軍,山東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至1942年底,根據地人口減少到730萬人,面積縮小到2.5萬平方千米。除濱海、膠東、魯中有成塊的根據地外,其他各區均被分割成小塊分散的游擊區。1942年8月1日,山東縱隊改稱山東軍區,歸第115師指揮。3日,東北軍第111師師長常恩多率部脱離國民黨部隊,進入濱海抗日根據地。1943年3月,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各級黨委成為各地區黨政軍民的最高統一領導機關,山東軍區與第115師合併,成立了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蕭華任政治部主任,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六個軍區,所屬部隊主要編為13個主力團,使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戰略方針和軍事建設上達到完全的統一。9月,羅榮桓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更名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黎玉任主任委員。抗日根據地劃分為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和冀魯邊六個區,並先後建立了行政公署。這一年,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形勢有了很大好轉。在軍事上,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堅持分散性、羣眾性的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採用“敵人打到我這邊來,我就打到敵人那邊去”的“翻邊戰術”;開展政治攻勢,爭取和瓦解日偽軍。同時,在根據地內實行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改善了抗日根據地的形勢,開始扭轉受日偽頑夾擊的不利局面。1944年1月,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為渤海區,清河軍區與冀魯邊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山東軍區於1944年和1945年春、夏連續發起攻勢作戰,共殲滅日偽軍12萬人,解放縣城18座,使魯中、魯西、膠東、渤海、濱海幾塊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鞏固和擴大了山東抗日根據地。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黎玉任主席。隨後,山東軍區部隊分五路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經4個多月的連續作戰,解放城鎮、港口54座,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解放了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大城市以外的山東廣大地區。山東八路軍部隊發展到27萬人,民兵50萬人,自衞團150萬人,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為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千米土地,轄5個行政主任公署、22個專員公署和127個民主縣政府的解放區。 [1] 
參考資料